您好,欢迎来到赴品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虞氏的人物

虞氏的人物

来源:赴品旅游

虞氏生平:。所处时代:宋代。主要作品:《句》。

关于虞氏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虞氏的诗词 点此查看虞氏的详细内容

《句》

二、姓氏源流

源流一源于姚姓,是姚姓的分支,出自上古三皇五帝最后一位禅让制帝皇舜帝姚重华有虞氏后代的封地,以国名为氏。舜帝有号称有虞氏,故舜帝又称虞舜,是虞姓人的始祖。舜帝姓姚,名重华,公元前2277--2178年。尧让位于舜,践帝位三十九年。舜是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故虞舜就是虞姓人的始祖。禹治水有功,舜帝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大禹,大禹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封在虞,并且建立虞国。这在史籍《左传·注》中说明:“虞国在河东郡大阳县”,就是今山西平陆县圣人涧一带,如今虞国故都城已经被淹没在三门峡水库中。虞国君主的后裔子孙,多以国名“虞”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虞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仲雍庶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仲雍的庶孙于虞(今河南安阳),建立了虞国,为公爵,称虞仲。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还帮助晋国军队攻虢国。而晋军在灭了虢国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虞国,取回了宝马珍玉,留下了千古成语“唇亡齿寒”、“假道灭虢”。虞国被灭后,虞国的人民遂以国名为姓氏,称虞氏,以念亡国之痛,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Yú。源流三源于子姓,出自商、周时期古矢国,属于以居地或国名为氏。矢国,是商王朝时期即已经建立的古老诸侯国,因支持周武王伐纣,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矢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据,但是按史书的记载,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六年(前776年),秦襄公迁国都于汧邑,故矢国之地已经成为秦非子(秦嬴)后代的重要发祥地,说明矢国灭亡于周幽王十一年以前。矢国被灭亡后,国君王族后裔子孙及国人成为秦国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国居地为姓氏者,称虞氏,正确读音作wú,今读Yú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四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父季历之兄泰伯所建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虞国,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两周时期虞、吴为同一个字。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当年的吴国一直就称作“虞国”,称“吴国”,是战国末期史学家们的事。周元王三年(473年),越王勾践在经过多年准备后,一举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亡国后,有吴国王族子孙及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虞氏,战国末期多改为吴氏,但仍有矜持虞氏不变者,世代相传至今。源流五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虞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虞衡,亦称虞官,史西周初期由周召公设置的一种官职,就是负责掌管山林大泽(湖)中各种材质的官吏,诸如林木药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美玉矿产……等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职如今天的林业部与国土资源部部长。在典籍《易经·屯卦》中记载:“卽鹿无虞。谓虞官。”在典籍《周礼·天官·大宰》中也记载:“虞衡,作山泽之材。掌山泽者谓之虞。”在虞衡、虞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虞衡氏、虞官氏,后简化单姓虞氏。源流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虞佳氏,满语为Y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克敦城(今吉林敦化敖东城)、裕发(今吉林辉南)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冠回汉姓为虞氏。源流七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氏。今瑶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虞氏,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八源于地名,出自上古地理方位虞渊,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虞渊,是古人最最崇敬的地方,专指正西方的某一点,也就是太阳落下地平线的那个地方,并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史籍《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至于虞渊,是为高舂。捍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古人认为,太阳之落山,犹如生命之息灭,人逝有灵,因此,虞渊就是灵魂转生的神圣地方。转世再生,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因此,太阳落山的黄昏时节出生的孩子,就被视作某一灵魂转生者,被称作虞渊氏,其后代因以为姓氏,省称虞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三、历史名人

虞 卿,战国时说客。一作虞庆、吴庆。虞氏,名失传。善游说,因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见赵王时,赵王赐他黄金和一双白璧,第二次见赵王时,赵王拜他为上卿,于是号为虞卿。主张以赵为主,合纵抗秦。长平之战前,建议联合楚魏,迫使秦讲和。即解邯郸围,赵王拟割六城求和,他竭力反对。后离赵入魏,不得意而著书。《史记》说他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著《节义》、《称号》、《揣摩》、等八篇。因为评论国家的得失,积累了八篇文章,合起来称为《虞氏春秋》。《汉书·艺文志》儒家有《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有清马国翰辑本。虞 初:西汉方士。河南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武帝时,任侍郎,称“黄车使者”。太初时西攻大宛,曾与丁夫人等以方祠诅咒匈奴和大宛。《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今佚。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其书以《周书》为本。”后世常以其名作为笔记小说的代称,虞初被称为小说家之祖。虞 诩,字升卿,武平人。东汉名将。虞经的孙子。安帝时,始为朝歌(今河南汤阴西南)长,后任武都太守。顺帝时,官至尚书仆射、尚书令。虞 翻,三国时候吴国的学士,从小爱读书有才气,但多次被请去做官都拒绝。又爱直言议论政事,因此还坐过牢。年老时讲学,听讲的人数以百计。虞 喜,字仲宁,(281年—356年)会稽余姚(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虞喜博学好古,尤喜天文历算。郡守诸葛恢巡视余姚,任为功曹。晋永嘉元年(307年)征为博士;咸和末举为贤良;咸康初,内史以其“博闻强识,钻坚研微”复荐为博士,皆不就。世为豪族,精天文、经学,兼擅谶纬诸学。咸和五年(330年),根据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发现岁差,认为太阳从第一年冬至到第二年冬至向西移过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现代测定为71年8个月)。《宋史·律历志》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一词由此而来。此前中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从去年冬至到今年冬至环行天空一周永相吻合(那时尚不知地球绕太阳环行)。这一发现对以后天文学颇有影响,南朝宋国大明六年(462年)祖冲之制《大明历》开创中国天文学史新纪元,即应用“岁差”因素。咸康年间,根据宣夜说著《安天论》,主张天高无穷,在上常安不动,日月星辰各自运行,以批驳浑天说、盖天说。永和元年(345年),为十月殷祭事朝论难决,遣使询喜,得以解决。尚著有《毛诗释》、《尚书释问》等10余种。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人。隋朝时为秘书郎,唐初为秘书监,唐朝开国功臣。十八学士之一,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年少的时候与兄长世基一起跟从顾野王学习。唐太宗曾夸赞他:“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擅长于书法,师承沙门智永。偏重于行草,晚年专攻正楷,与欧阳询齐名。一起被称为“欧虞”。贞观十二年逝世,终年80岁。编撰《北堂诗抄》173卷。虞允文,字彬甫,南宋绍兴二十二年进士,文武双全,为国立有大功。历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丞相等职。关心朝廷大事,经常提出有用的建议,终年64岁。虞黄昊,字景明,钱塘人。清代康熙举人,诗人。自幼聪明,十岁的时候就能做诗,后来一直因为诗而有名。是“西泠十子”之一。虞洽卿(1867~1945),名和德,浙江镇海人(今属慈溪)。早年到上海当学徒,1894年后任德商鲁麟洋行买办、华俄道胜银行买办。1903年独资开设通惠银号,发起组织四明银行。1905年上海发生大闹公审公堂案,与组织当局交涉获胜,遂名闻沪上。1908年创办宁绍轮船公司。1911年上海光复后任都督府顾问官、外交次长等职。1914年独创三北公司。五四运动期间上街劝说开市。1920年合伙创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理事长。1923年当选为上海总商会会长。抗战时期坚持抗日爱国,日军占领租界后赴渝经营滇缅公路运输,支待抗战。1945年4月在重庆病逝。虞愚(1909—1989),原名德元,字竹园,号北山。生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兼职教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佛道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协会理事,中国逻辑史研究会顾问。虞愚原籍浙江山阴,1909年农历8月15日生于福建厦门。少年时期就读于厦门敦品小学、同文中学。l928年他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著名佛学大师欧阳竞无研习唯识因明之学。1930年他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预科,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即留校任理则学助教。翌年他赴南京任***编审。日寇侵华,厦门沧陷后,他辗转入渝,继续在***任职。1941年后任贵州大学理则学讲师、副教授。1943年后任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教授。l956年虞愚被调到北京撰述斯里兰卡佛教大百科全书中有关中国古代专著条目,同时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1976年后任《中国佛教》编委会编辑。1979年虞愚受聘任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2年,被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85年虞愚两度出访日本,其中一次是以中方审查员身分参与日中青少年竞书会,并与日本名家交流书道;另一次是学术访问。1987年12月退休。l989年7月28日,他在厦门病逝,享年80岁。虞 键(1920~1949)又名祖稿,别名史明、于介。浙江省诸暨市人。少年时代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文化知识。抗战时期投身抗日救亡工作,民国27年(1938年)夏任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诸暨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牌头区队长兼民教馆长,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训练抗日自卫武装土枪队,使牌头区民众抗日组织得到很大发展。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牌头区委宣传委员、统战部长。他曾为掩护上级组织联络的人员而被省保安司令部逮捕,在金华集中营里遭严刑拷打,始终坚强不屈。民国32年受组织派遣,进入国民党绍兴县军政部门,任县府秘书、县青年反敌行动队副队长,开展抗日锄奸、出击敌伪据点等活动。次年被浙江省政府通缉,撤回诸北抗日游击区,参加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先后任诸北办事处副主任兼行动大队长、《时事简讯》社社长兼总编辑、漓渚区区长、民兵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民国34年9月,新四军金萧支队奉命北撤,虞键留下坚持根据地的工作及安置善后事宜。民国35年4月虞键因病赴上海治疗,经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央委员李士豪和曾伟介绍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并协助上海市组织的恢复工作。民国36年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党部成立,虞键任市党部组织干事,不久担任组织部领导工作。他以全部精力投入反独裁、反内战、争取和平、争取民主的斗争,开展组织、宣传、策反工作,在他的具体领导下,农工党在知识分子、工人、青年中发展了大批党员。他亲自编印市党部刊物和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品,组织党员对上海和浙江的国民党军政人员进行规劝起义工作。他通过农工党与中共的关系,为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浙东游击队和中共上海组织接上关系,重建会稽山人民武装。他还担任浙东游击队金萧支队驻沪办事处主任,为部队购买武器、药品、通讯器材,掩护部队来沪人员。为支援部队,他安排动员200多位农工党党员和进步青年、技术人员到浙东参加游击队。民国37年起,虞键先后担任农工党上海市党部的代主任委员、主任委员,领导上海农工党的地下革命活动。他还担任农工党华东局委员,经常前往浙江、江苏指导工作。他贯彻农工党的政治主张和中共的统战政策,在上层爱国民主人士中做团结工作,建树了友谊和威信。他与中共党员吴克坚保持密切联系,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他经王炳南介绍,与苏联驻华大使馆联合搞情报通讯,在解放战争期间,帮助中共开辟联络通道。虞键不仅是个政治活动家,而且擅长写作、办报,他写的长诗,号召工农兄弟起来斗争,音韵铿锵,感情丰富,极有感染力。民国38年4月5日,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前夕,虞键和农工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曾伟及农工党上海、南京市党部领导人,在沪研究配合解放军渡江,策反芜湖、太湖地区国民党地方部队起义工作时,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在狱中经受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于5月21日被杀害于宋公园(闸北公园)。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追认 为烈士,安葬于龙华烈士陵园。

四、郡望堂号

郡望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包括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会稽郡受督于扬州刺史部,时领二十六县,在今浙江省境内有十八县。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有浙闽之地。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份(仅天目山、淳安县西部小部分地区除外)、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一带及福建全省。三国时期孙吴国分设临海(今浙江台州)等郡后,其辖境缩小。西晋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为越州,后又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移治到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堂号济阳堂:以望立堂。会稽堂:以望立堂。陈留堂:以望立堂。五绝堂:源自唐太宗曾经夸赞虞世南:“德行绝好,忠直绝好,博学绝好,文词绝好,书翰绝好。”一时传为美谈。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虞氏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fupindai.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