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生,粤语词汇,意为好自为之。此词在粤语方言中应用广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粤语方言拥有丰富的音调和音节。它比现代普通话多五个声调,并有高平和高升两个变调,使得朗诵古诗更加铿锵有力。例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用粤语读来更有韵律感。
粤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一些词汇如“索气”、“来”等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但在粤语中依然沿用。此外,许多古汉语词汇如“食”(吃)、“行”(走)、“走”(跑)、“着”(穿)、“面”(脸)、“饮”(喝)、“俾”(给)、“斟”(倒)、“怒”(骂)、“晓”(知道)、“翼”(翅膀)、“晏”(迟)、“滚水”(开水)、“倾偈”(交谈)、“下昼”(下午)、“趁虚”(赶集)等,在粤语中依然保留。
粤语与吴越语言有许多相近之处。如“须同苏”、“逃同徒”、“酒同走”、“毛同无”、“早同祖”等。粤语称美好事物为“赞”,如今苏州、宁波等地仍用此语。粤语的“咁多”实为吴越的“介多”。粤语自称“我们”为“我哋”,吴越则称“侬哋”。
粤语方言中有很多特殊词汇,如“菜”叫“餸”,“能干”叫“叻”,“什么”叫“乜嘢”,“睡”叫“瞓”等。广州人喜爱创造形象生动的俗语和俚语,如“八卦”、“牛一”、“手信”、“醒水”、“执生”、“执笠”、“生猛”、“千祈”、“扮嘢”、“坳撬”、“沙尘”、“纹路”、“拍拖”、“拥趸”、“俾面”等。
粤语方言吸收外来语成分多,如唐宋时期吸收阿拉伯语,如“邋遢”;清至民国时期则大量吸收英语,如“波”(球)、“呔”(车胎)、“的士”(出租车)、“花臣”(花样)、“菲林”(胶卷)、“士的”(拐杖)、“士巴拿”(扳手)、“买飞”(买票)等。近年来,吸收外来语成分更加丰富。
粤语方言的词语结构特殊,名词重叠成分多,如“口多多”、“心思思”、“眼白白”等;动词、形容词重叠如“搞搞震”、“湿湿碎”等。
粤语方言喜欢倒装,如“要紧”说成“紧要”;“客人”说成“人客”;“公鸡”说成“鸡公”;“母鸡”叫做“鸡婆”、“鸡项”等。
粤语方言的语法颠倒,如“我给你送礼物”说成“我送你礼物俾你”;“你先吃”说成“你吃先”等。
粤语方言喜欢用民间俚语,如“潮流兴”、“炒更”、“跳槽”、“老细”、“炒你鱿鱼”等。
粤语歇后语独具特色,如“扮猪吃老虎----诈傻扮懵”、“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蚕虫师爷----自困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牛嚼牡丹----唔识花共草”、“死鸡撑饭盖----死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