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侠五义》这部中国古典小说,原名为《忠烈侠义传》,是一部长篇侠义公案小说。它源自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的包公故事,最初由无名氏根据石玉昆的说唱及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
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在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增删修订后,将其改名为《七侠五义》。俞樾的修订工作不仅包括了对文本的修饰,还融入了他个人的学术见解和文学功底,使得作品在保留原有故事框架的同时,增添了更多的文学价值。
《七侠五义》通过讲述包拯及其五义士的故事,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及忠诚与勇敢的崇高美德。这部小说不仅深受当时读者的喜爱,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俞樾的修订工作,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水平,也为后世研究清代文学和社会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七侠五义》的广泛流传,不仅是因为它精彩的故事,还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七侠五义》的原作者石玉昆与修订者俞樾,虽然在时间上有所重叠,但两人在作品创作中的角色和贡献是不同的。石玉昆作为说书艺人,为小说提供了最初的素材;而俞樾作为学者,通过修订和增删,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使其更加完美。
综上所述,《七侠五义》的作者并非只是清朝的俞樾,而是由多位作者共同创作而成的。但俞樾的修订工作无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