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赴品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例子

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例子

来源:赴品旅游

孔子出行,听见有人哭得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为了我的理想,再加上为君主效力,(没有很好地孝敬父母,)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疏远了亲人,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再也见不到的是亲人。请允许我从此离别人世(去陪伴逝去的亲人)吧。”说完就辞世了。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引以为戒,这件事足以使你们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辞行回家赡养双亲的门徒就有十分之三。
出自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原话当是出自皋鱼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是历来被当做孔子之语。此误有点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定为孔子。其实这句话出自《孟子》,说这话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蓝鼎元,字玉霖,别字任庵,号鹿洲,漳浦苌溪(今赤岭乡山坪村)人,生于康熙十九年八月,卒于雍正十一年六月。清代著名消竖学者,著有《平台纪略》、《东征集》、《女学》、《鹿洲初集》等,被誉为“筹台之宗匠”、“经世之良才”。“昔汝父临终,谓汝必能有立,今蹉跎二十余载矣,大母年高,望之甚切,勉之!”1713年春,蓝鼎元应恩科省试,母亲许氏在他上路前如是叮咛,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科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孰知临别时的叮咛之语竟成了鼎元与母亲的永诀之日!他在《鹿洲初集》中这样写道:“不孝鼎元终年漂泊,情事未伸,生不能供奉养,殓不及凭棺衾,天地罪人,抱恨何极!虽曰靦然人面,曾羊乌报本之不如矣!”母子相伴诵诗书:鼎元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母亲许氏贤惠且知书达理。十岁那年,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父亲因“染寒疾”突然病逝,家里栋梁断折,从此,“上事舅姑,下抚儿女”的家庭重担落到年轻的寡母肩上。母亲“亲教督不孝兄弟讲授诗书,反复开导,终日不厌。”晚上,母亲边“自课女工于旁”,边督促鼎元诵经书,当鼎元“倦或思睡,则屡屡述先君遗事,以感动之。”母亲想以此来教育鼎元、感化鼎元,希望鼎元早日“立身成名,继述显扬之大”。“方懵然,唯瓜果是利”的鼎元偶有顽皮不从,母亲总是不忍抽鞭,而独自一人涕泣不食。母子俩“虽隆寒盛暑,苦雨凄风,机响书声,永夕互答,道路闻之,无不伤心流涕者。”就这样,鼎元渐渐懂得母亲的一片苦心,励志奋发,遍读诸子百家。在母亲的用心引导之下,鼎元渐渐养成了关心时政、好“经济文章”的兴趣。他深知家中贫苦,“从族伯唐民先生读书山中时,月携白盐一罐,无他蔬”,同学笑他时,他怡然作《白盐赋》自励,树立起“宁可清饥,不可浊饱”奋进思想。十举科第终无缘:康熙三十六年,十七岁的鼎元在母亲的鼓励下,第一次远离家乡,“观海厦门,泛海舟溯全闽岛屿,历浙洋舟山,乘风而南,沿南澳、海门以归。” 此行收获颇多。康熙四十三年,“晓经济才”的翰林陈汝咸出知漳浦,二十四岁的鼎元被招入门下,碧纤在名师的指导下,“学所益大进”。这年秋天,鼎元“以五经冠童子试”,母亲“颇有喜色”,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然而母亲告诫鼎元“汝无萌幸心,此悔桥仿不足当毫发数也。”入冬,鼎元“受知学使者今内阁学士归安沈公”,母亲驰书诫曰“光阴如驶,学业无疆,暇则详审世务,留心经济,毋长傲偷安,吾之望也。”后来,鼎元十举科第,却一第无缘。母亲虽“常忧惧不安,望鼎元成名甚切”,却又每每宽言:“人生科名,不宜太早,再加数年之功,造物厚意也。其才深者施必畅,其积久者以必弘,显达之骤声问易减;增益不能,大器乃成。” 康熙五十二年暮春,三十三岁的鼎元最后一次参加恩科考试落第,福建巡抚张伯行念其学行兼优,“再三慰谕,留省读书”。鼎元复《上张大中丞书》,信中请求张大人宽恕,极言回家尽孝,情感真诚迫切,声泪俱下。隐居守墓念母恩:可是,令鼎元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没待他赶回家中,母亲就于当年八月初六因痰气大作而离开人间。鼎元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是在八月廿六日,他还在赶回家中的路上,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由此,他深感愧疚,悲痛欲生,回想起当年母子促膝灯下苦读经书,回想起每每出门时母亲的一次次叮咛,回想起每每落第时母亲的一番番宽言,心中的酸楚谁人知!他决心不再参加科考,怀着悲痛的心情厚葬母亲于高叟洞(俗称姑嫂洞,今漳浦县湖西乡境内),在母亲坟旁结茅数椽,垒起陋室——可堂,从此隐居深山为母亲守墓十年许。十年间,鼎元濡毫著书,授书讲学,为日后出山积蓄了力量。政绩赫赫慰天灵:康熙六十年,42岁的鼎元应族兄南澳总兵蓝廷珍之邀,参募戎伍。在台一年多,他对治理台湾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功不可没,成就了“筹台之宗匠”的千古殊荣。雍正元年,鼎元得到雍正皇帝的赏识,入太和殿,受命校书内廷,分修《大清一统志》。雍正五年,鼎元得到雍正皇帝“嘉纳”,任普宁知县,后兼任潮阳知县。雍正十一年三月,雍正皇帝亲自接见他,命署广州知府。抵任刚刚一个月,鼎元却病逝于广州任内,享年五十四岁,世人颂其“听讼如神,果有包孝肃遗风。”真是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呜呼,天道有知!被誉“霜贞衍庆”、“节孝流芳”、“清操苦节”的母亲许氏如有在天之灵,亦可安息矣!出身宦官望族的许氏立志死节、含辛茹苦一辈子,完全没有枉费。感奋励志、刻苦立志的不孝儿子鼎元虽最终没有金榜题名,但其亦忠亦孝的动人故事将流传千古。

Copyright © 2019- fupindai.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