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电话号码属于犯法行为,严重情节可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民法典》规定,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私密信息适用隐私权规定,无规定则适用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法律分析
泄露别人电话号码的行为是属于犯法行为的,情节严重的还可以构成犯罪,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拓展延伸
个人信息泄露后的法律责任和维权途径
个人信息泄露后,法律对责任的追究和维权途径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个人信息泄露可能涉及侵犯隐私权、侵权行为等,泄露方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受害者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维权,如报警、起诉、申请赔偿等。首先,及时报警可以启动刑事司法程序,让相关机关介入调查,追究泄露方的刑事责任。其次,受害者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并要求停止侵权行为。此外,还可以向相关监管机构投诉,要求行政处罚泄露方。维权途径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进行,确保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和维护自身权益。
结语
个人信息的泄露是违法行为,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行为人应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电话号码等私密信息。对于个人信息泄露,受害者可以通过报警、起诉、申请赔偿等途径维权。及时报警可启动刑事司法程序,追究泄露方的刑事责任;民事诉讼可要求赔偿损失并停止侵权行为;还可向相关监管机构投诉,要求行政处罚泄露方。选择适当的维权途径,确保个人信息得到有效保护和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三章 网络运行安全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四条 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在与用户签订协议或者确认提供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网络运营者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
国家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支持研究开发安全、方便的电子身份认证技术,推动不同电子身份认证之间的互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章 网络信息安全 第四十二条 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11修正):第三章 使用和查验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
(一)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
(二)兵役登记;
(三)婚姻登记、收养登记;
(四)申请办理出境手续;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依照本法规定未取得居民身份证的公民,从事前款规定的有关活动,可以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证明方式证明身份。
Copyright © 2019- fupindai.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