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是一种快速、专业、免费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自立案起45日内结案,可延长15日。开庭时间和裁决书的发放没有具体规定,只要在法定期限内通知领取即可。劳动仲裁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审查受理和开庭审理。劳动争议仲裁员需具备相关法律背景和经验。劳动仲裁是一种介于行政与司法之间的准司法方式,申请法律援助也是可行的。
法律分析
劳动仲裁自立案之日起,45日内结案,案情复杂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主任批准,可延长15日;至于开庭多长时间有仲裁裁决书,法律没有规定。只要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邮寄或者通知领取仲裁裁决书,就可以。
劳动仲裁流程如下:
1、由当事人携带劳动仲裁的申请书提交申请;
2、再由劳动仲裁委员会进行审查是否受理;
3、决定受理以后就会开庭进行审理。
劳动仲裁特点如下:
1、审理时限短;
2、专业化高;劳动争议仲裁员应当公道正派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曾任审判员的;
(2)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
(3)具有法律知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者工会等专业工作满五年的;
(4)律师执业满三年的。
3、是一种准司法;
4、是一种介于行政与司法之间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
5、劳动争议仲裁不收取费用,且一般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拓展延伸
劳动仲裁程序的时效性分析
劳动仲裁程序的时效性分析是对劳动仲裁案件从立案到结束所需的时间进行评估和探讨。在劳动争议解决中,时效性是一项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当事人的权益保护和司法效率。该分析旨在研究劳动仲裁程序中可能存在的时间延误、审理周期等问题,以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通过对劳动仲裁程序的时效性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相关方提供参考和建议,优化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高劳动争议解决的效率和公正性。
结语
劳动仲裁是一种高效、专业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式。根据法律规定,劳动仲裁案件应在45日内结案,复杂案件可延长15日。开庭时间和裁决书的发放并无具体规定,只要在法定期限内邮寄或通知领取即可。劳动仲裁程序包括申请、审查和开庭审理,具有时限短、专业化高的特点。劳动争议仲裁员要求公道正派并具备相关资格。劳动仲裁是一种准司法机制,介于行政与司法之间,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此外,劳动仲裁不收取费用,且可申请法律援助。时效性分析对于优化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高效率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四十三条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