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鱼其实就是鮰鱼,学名是长吻鮠。这种鱼的长度是高度的5倍左右,前面的部分比较粗短,后面则侧偏。它的头很大,后部隆起,吻呈锥形,眼睛很小,一般位于上侧。而且它的背鳍比较短,和胸鳍都长着硬刺,刺上有毒,所以要小心。整体呈粉红色、背部暗灰,鱼鳍为灰黄色。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鮰鱼是什么样子的鱼
鮰鱼(鮠鱼)下身略带粉红,无鳞,粗长,腹部膨隆,尾呈侧扁。鮰鱼是长江水产的三大珍品之一,学名“长吻鮰(鮠)”,因与“回”同音,民间通称“回鱼”,又称“鮠鱼”、“肥沦”、“江团”、“白吉”。英文名:longnose catfish。这种鱼只见于大江大河的激流乱石之中,湖泊中极难见,溪或堰塘中不会有,生存水域一般都至少在10米以上深度。
LiuTao鮰鱼一般为1500-2500克,少数个体可达10公斤。春冬两季,长江江口鮰鱼体状膘肥、肉质鲜嫩,正是品尝的最佳时令。
苏东坡曾写诗赞它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诗中道出了鮰鱼的特别之处:肉质白嫩,鱼皮肥美,兼有河豚、鲫鱼之鲜美,而无河豚之毒素和鲫鱼之刺多。
长江鮰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长江鮰鱼。
这种鱼的身体呈现出淡粉色,而且没有鱼鳞,整个的形态是那种比较粗长的样子,尤其是它的腹部是微微的隆起,而它的尾巴则是呈现出侧扁性,属于长江流域比较有名气的一种鱼类。
它所含有的蛋白质特别丰富,而且脂肪非常低,所以吃了不容易发胖,而且能够补充身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以及多种的微量元素。
因此对于一些体弱多病的人来说,适当的多吃一点这种鱼类是非常不错的,可以说是一种滋补的佳品。那就是它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人体的细胞组织,从而能够达到抗衰老和美容养颜的效果。
鮰鱼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背鳍短,骨质硬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其硬刺长于胸鳍硬刺,起点位于胸鳍后端之垂直上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脂鳍短,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偏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之后,至尾鳍基的距离与至胸鳍后端几相等。胸鳍侧下位,硬刺后缘有锯齿。
长吻鮠为底层鱼类。常在水流较缓、水深且石块多的河湾水域里生活。白天多潜伏于水底或石缝内,夜间外出寻食。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主要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鮰鱼
鮰鱼的样子是怎样的?
鮰鱼图片:
鮰鱼也叫长吻鮠俗称江团、肥沱、肥王鱼,淮南人又称淮王鱼。因其吻部较一般鮠属鱼类长,故被称为长吻鮠。本种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的部分江段和各大支流的下游水域,常见个体重1.0~5.0kg,为中型鱼类。
长吻鮠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由于环境恶化、资源锐减及人工捕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野生长吻鮠资源急剧衰竭,数量急剧减少。
扩展资料:
鮰鱼生活习性:
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最佳生长水温25℃~28℃,最适PH范围7.0~8.4,耗氧率明显高于其它家鱼,不耐低氧,如果溶氧量低于3mg/L,其摄食量开始明显减少。长吻鮠性温顺,喜集群,畏光,不善跳跃,白天隐居,夜间四处觅食,多生活于江河底层。
长吻鮠属温和肉食性鱼类,不同类相残。幼鱼主食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植物性饵料等,成鱼食用泥鳅、麦穗鱼、虾等。
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
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鮰鱼
回鱼长什么样
回鱼其实就是鮰鱼,学名是长吻鮠。这种鱼的长度是高度的5倍左右,前面的部分比较粗短,后面则侧偏。它的头很大,后部隆起,吻呈锥形,眼睛很小,一般位于上侧。而且它的背鳍比较短,和胸鳍都长着硬刺,刺上有毒,所以要小心。整体呈粉红色、背部暗灰,鱼鳍为灰HS。
Copyright © 2019- fupindai.com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