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赴品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创业莫忘根本

创业莫忘根本

来源:赴品旅游

创业莫忘根本

  创业的艰难最能提醒人们那些基本商业原则,这是任何大企业都做不到的。

  Tom Peters(汤姆·彼得斯) 著

  我在硅谷帮一个老友筹建一间公司。这不是高科技公司,资金募自一大笔房产抵押款和几个亲戚的倾囊相助。

  朋友的公司会怎样,我茫无所知。猛然间,我却醒悟到一些在大企业工作时从来无法在意的基本商业原则。以下是我至今为止所学到的一些经验。

  热爱所开发的产品。

  这是明摆着的。的确如此吗?The Economist(编者译:经济学人)杂志最近报道了一项对“拳头产品”企业进行广泛研究的调查。这些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年年胜出竞争对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它们的产品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热爱”。

  问题是光有“好产品”不够,产品还要新颖别致。当你把产品的草图、模型或别的什么拿给家人、亲朋好友、还有内行看时,他们应当眼睛一亮、怦然心动。就象Boston Globe(编者译: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位专栏作家在评价Ben Zander(赞达)指挥的Boston Philharmonic(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时所说的,“让你感到仿佛被雷电击中,头晕目眩,全身每个细胞都象被重新整理过。”我也用这句话描述自己对朋友这一番努力的感受。我们正投入“令人晕眩/细胞重整的业务”,这话太贴切了。

  销售胜过营销。

  我相信营销,相信要知道谁是顾客、要了解该打通哪些渠道才能分销产品。但我和朋友却清楚地感到,销售更重要。

  起初,我们想找一个稍有销售经验,但颇富灵感的营销人才。现在,我们倒觉得应找一个干过营销、但富有灵感的销售人才。

  极棒的员工。

  “人才代表一切,”企业个个都这么说,但真正身体力行的屈指可数。创业之初,你最好的员工必须是“星球级的”。虽然眼下刚创建起来的企业只是“车库级”,但我们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人。我们总是担心这担心那,一个劲儿地忙个不停。

  但在这一点上,我们凝神屏气,做得非常有耐性,不放过任何机会细细搜寻超级专业人士,百忙中花了大把的时间一一面试。

  满足于产品原型。

  让潜在顾客叫好的不是什么想法,而是产品(怪不怪!)。对最终产品,只要有一点点深度和广度就够了。我、我的朋友以及我们所有顾问的直觉都告诉我们:拿出一个产品原模来!我们要有真东西去让人了解、修改,去打动他们,同时也激励自己。

  建立系统可不是后话。

  对同国内大客户做生意的小企业来说,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周围早有数不清的商业系统。这些包括:极棒(不只是好)的会计师及对会计事务的亲自插手;最现代的库存管理系统和先进的数据管理系统。我们必须了解、记录并能运用我们所接触到的任何东西和个人的任何相关信息。

  一鸣惊人。

  的确,时机就是一切。我们认为自己的时机选得很对。不过,我们是屏住气,付出了很多耐心的。我们遵循的是“想大事,干大事”的自我实现战略。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不让企业在市场亮相,除非能够让人刮目相看,交口相赞。

  据说惠普(Hewlett Packard)早在1939年就给它的第一台机器一个很大数字的代码,让人听起来觉得它的存在已有时日。我们也照搬不误,简直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大量生产样品,制造舆论和声势,施放烟幕。这样,从第一天起,人人都认为我们是个不可小瞧的“玩家”。

  计划。

  我们有计划书,但这并非关键。其他形式上的东西也都一样。所谓真正关键的计划是踏踏实实的时间表。我们的计划密密麻麻的有五页长,包括各种大大小小的里程碑。计划全都存在每个人的电脑中,并用硬皮纸贴在总部墙上。这是和潜在伙伴谈话用的最好文件。

  经营哲学。

  我们的产品富有生机。我的朋友也心明眼亮。我们一读再读了Anita Roddick(安妮塔)的Body and Soul(体魄与精神)一书。书中讲述了她个人创建Body Shop International(编者译:体健国际公司)的经历。我们真希望创建一个处处都令我们引以为豪的企业(挺棒的工作处所,顶好的商业品德),否则,我们根本不会干这行。创业时期常常碰到一些艰难时光,有好多次,我们险些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做出妥协。不过,起码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坚持下来了。因此,走对路子应该从一开始就做起,坚持不断,而不能只在一帆风顺时才考虑。

  首先,只与你喜欢和尊重的人合作。有几次,我们遇到一些超级明星人才,并为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所折服。但完全是因为某种主观上的原因,我们不喜欢他们。因此,决定不与他们合作。生命苦短,不容与他们虚度光阴。

  不盲目听信。

  我们向很多了不起的热心人士咨询过。很巧,他们都愿与我们倾心相谈,他们的才智让我们受益匪浅。不过,所有这些人似乎都是见仁见智,对市场的看法都能自圆其说。因此,我们一边倾听、学习和思考,一边诚惶诚恐地拒绝了他们的高见,坚定不移地走着自己甜美的路。

  乐在其中。

  “我们乐在其中吗?”我们的确是搞得精疲力尽,但个个都生龙活虎,乐在其中。一旦感到我们所做的与“他们”做生意的方式一样有一种沉闷的老一套的味道,便警惕地望而止步。

  请仔细掂量我这番话吧。你也许想试试我走过的路。这可是我在十年经历中反复学来的心血。

  原文摘自Forbes ASAP杂志,1996年2月26日号。Forbes, Inc.公司(New York, NY 10011)1995年登记版权。戴宁译。

  作者Tom Peters是The Tom Peters Group集团的创始人兼负责人,著有多种专著,其中包括Crazy Times Call for Crazy Organizations一书。同时,他还是Forbes ASAP的专栏作家。

  高尚的指导原则

  Sushil Handa(韩达)一说起Core Healthcare(编者译:高尔保健公司)就掩不住兴奋。部分原因是,这家公司8年来建立起来的成功记录(该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静脉输液生产商和出口商,世界排名第五)。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实现了一个远大目标。

  “我想建立一个对人们有益的企业。公司的产品质量高,消费者也买得起,”韩达说道,“它最终一定成为世人效尤的楷模。”

  当他创建高尔公司时,印度生产静脉输液的只不过是众多零零散散的小企业,更准确地说,是一些加工作坊,在不卫生的环境中进行。当时,到处盛传有关医院使用低劣静脉输液及同类产品致死的报道。韩达听到了警钟,更重要的是,也看到了“黄金机会”。

  他果断制定计划,准备把自己“造福社会”的豪情化为现实。然而,一家政府金融机构放弃承诺,不再为他融资(当时,可能是因为他缺乏银行信用)。韩达和他弟弟并不为所惧,迅速卖掉手中几个跨国公司的股份,并向另一家金融机构筹措创业资金。

  “力争最好!”成了他冲锋不息的口号。最好的技术(从瑞士引进的秘密先进技术)、最好的员工(大学毕业、志同道合)就是其中两项。这位42岁的公司创建人兼执行总裁说,一个立志要领先世界的企业,“在各方面都不能小家子气。”

  自1988年高尔公司问世后(当时只有两个部门:高尔非肠道药物厂和高尔实验室),发生了一系列令人眩目的变化。较著名的有产品系列的多样化和打入55个国家。药厂生产一系列抗生素、抗酸剂和抗组胺,保健厂生产注射器、针头之类产品。

  但是韩达的工作作风依然故我,一天照旧工作14个小时,周日还工作6个小时。“我必须坚持工作,丝毫不敢沾沾自喜。我的个人利益必须放在公司利益之后。”-Anil Wanvari采写。

 

 

 

Copyright © 2019- fupindai.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