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信息
第 33 期
(总第622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09年08月31日
国信观点: 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自贸区框架形成
最快预测: 2009年上半年国际油价走势回顾及前景判断
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目标下实施投资调控政策
政策前瞻: 环保部: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严防铅超标事件
四部委:9月1日起进口汽车零部件统一按10%征税
权威之声: 许小年:结构调整不到位反弹就是一句空话
郭田勇:消费金融公司如何从试点走向成功
产经动态: 国内原油库存近两月大幅攀升
需求回升与资源整合提升煤炭行业安全边界
要情分析: 减少油价调整频率不违背定价原则
IMF新增特别提款权正式生效 中国新增91亿美元
农副产品价格节节攀升 但不会形成通胀
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刚刚落下帷幕,中国和东盟《投资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框架全面建立。随着《货物贸易协议》(2004)、《服务贸易协议》(2007)、《投资协议》(2009)三个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EU和NAFTA)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至此一个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约4.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贸区框架已初露雏形。
一、经济区域化逆势而上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简称FTA)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贸易的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的成功之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两大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另一个则是区域双边经贸合作的突飞猛进。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以WTO为中心,维持自由贸易体制,全球性自由贸易高速运转;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化的发展,出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化,在维系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着多边,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也就成为驱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
然而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去全球化、全球贸易及资本流动的萎缩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国家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达到维持本国贸易平衡和经济利益的目的,这不仅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剧全球贸易摩擦,也使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而上,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进程。事实上,这不仅是我国为摆脱外需持续低迷,千方百计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更大外需弹性的需要,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始终如一地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方向、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的决心。
二、世界将迎来第三大经济体
按照国际贸易规律而言,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如今,欧盟经济合作已经达到第五个阶段,为最高层次。中国-东盟自贸区正按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个步骤向前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何成为极富活力的贸易合作方式?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转移与溢出效应、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福利效应等将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使集团内部区位更具竞争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地区。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至今的18年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1996年建立全面对话框架、1997-2002年走向睦邻互信、2003-现今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到2008年间,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东盟和中国双边贸易以26.7%的年增长率增长,其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总体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2008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预计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全球三大贸易支柱。
中国-东盟合作潜力巨大,无论是在产业、投资还是货币金融合作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1、产业合作
中国与东盟各方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产业协作层面。按照人均GDP、科技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和贸易模式,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新加坡、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第三层次是中国和东盟的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中下等收入层次,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第四层次是东盟北部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如果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其市场规模将在世界上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逐渐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交织的分工体系,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间的有力制衡。
2、投资合作
自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速大大加快,同比增长125%,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其海外拓展战略的目的地,与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57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8.3亿美元;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今明两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自由贸易区规定的降税模式,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已降到5.8%;今年1月1日,又进一步降到2.4%。到2010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产品中,将有93%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而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一体化的实现和贸易、投资壁垒的降低,产业转移的障碍将大大减少,必然能吸引大量资本向区内转移。自贸区大规模的FDI和迅速增长的地区内贸易促使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呈现系统性改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合作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货币金融合作
具体而言,自贸区内的货币和金融战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推动扩大与东盟十国进行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目前中国在该地区只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而且规模也不大。中国应该积极推动与更多东盟国家签署更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努力在近几年内将双边机制扩大为区域多边机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区内货币互换框架。其次,推动人民币在自贸区内部结算规模的扩大。东盟是我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境外区域之一。2008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311.2亿美元。这个金额如果以人民币结算,超过1万亿的规模,对于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富矿”,同时也可以改善该地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再次,推动建立与东盟国家的汇率协商及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鼓励一些国家实行与人民币挂钩的汇率机制;最后,在《清迈协议》基础上积极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建立机构化的区域危机救助机制,培育包括亚洲货币市场基金外汇储
备基金在内的区域金融市场,为推动由“10+3”成员国13种货币组成货币联盟和亚洲汇率联动机制做好制度性准备。
三、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然而中国-东盟合作的战略意图绝不仅仅于此,东亚经济体化一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自贸区—东亚经济一体化—东亚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依稀可见。目前以“东南亚共同体”为核心,以东盟10+1合作机制(东盟加中国)为第一外围,以东盟10+3(东盟加中日韩)合作机制为第二外围,以东亚峰会为代表的“10+6(再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合作机制为第三外围的“同心圆”战略正在构筑。
一场全球金融海啸,改变了全球经济力量的对比。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给全球带来痛苦的调整,然而这也恰恰是打破当前全球供需和分工体系的维系的“脆弱平衡”的一大契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将使其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度明显下降,大幅提升对区内需求的依存度,这将会深刻改变全球的经济和贸易结构。可以预期的是,全球力量格局很可能向快速增长的国家和经济体转移,下一轮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将来自于中国等东亚新兴经济体国家,一个更加均衡、更加富有活力的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 (执笔:张茉楠)
2009年以来,国际油价逐步见底回升,特别是3月下旬以来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反弹,5月份更是创下约30%的近10年来月度最大涨幅。WTI原油期货价格6月末较上年末飙升了56.7%,但前6个月WTI平均油价为每桶51.7美元,同比下降53.5%。展望下半年,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衰退程度将逐步减弱,美元继续动荡走软,通货膨胀预期回升,以及热钱推动等因素使得国际油价将震荡上行,但受欧美加强商品期货市场监管,全球石油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国际油价涨幅有望明显小于上半年。初步预计下半年国际油价将在50-80美元之间波动,全年WTI原油期货均价约为每桶60美元左右。
一、今年以来国际油价走势回顾
(一)国际油价呈现出趋稳回升态势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趋稳逐级回升的走势。年初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一直徘徊在每桶35-45美元之间,自3月下旬以来出现强劲反弹,一举突破每桶50美元关口,4月份国际油价在50美元附近窄幅波动、蓄势待发,进入5月份国际油价出现持续上涨势头,5月末WTI油价已上涨至66.31美元,6月11日涨至72.68美元,达到上年10月20日以来的最高水平,较上年底大涨63%,其中5月份当月劲升29.7%,创下近10年来月度最大涨幅。但是,今年上半年,WTI平均价格为每桶51.7美元,较上年同期111.1美元的平均价格大幅减少了59.4美元,同比下降53.5%。
图1:2009年以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走势图
(单位:美元/桶)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情报署
自7月份开始,缺乏基本面有效支撑的国际油价出现了明显的回调特征,油价走势似乎暂时改变了方向,曾出现连续6个交易日大跌,一举下挫超过10美元,跌幅达到15.9%,并一度跌破60美元关口。7月中旬之后,国际油价出现震荡上升的态势,进入8月份,国际油价基本在66-75美元之间窄幅波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缺乏基本面的支撑,石油需求并未出现好转,主要受到全球刺激经济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所催生的流动性进入商品市场、美元承压不断走低、欧佩克多次限产以及过低油价使部分油田投资推迟或取消等因素推动油价上涨。
二、下半年国际油价走势判断
(一)全球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石油需求仍然不旺
1、全球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已过,二季度美欧日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在各国政府大规模救市计划以及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全球经济急剧恶化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初步判断,去年第四季度为国际金融领域最困难的时期,今年一季度为实体经济最糟糕的时期,也就是说这轮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基本见底。目前,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部分先行指标呈现出回升态势,主要新兴经济体回升态势更加明显。
二季度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负增幅度减小或回正。美国经济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一季度GDP环比折年率为-6.4%,二季度减缓至-1%。欧元区经济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一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为-2.5%,二季度为-0.1%,其中,德、法二季度GDP出乎预料地环比增长0.3%。一、二季度英国GDP环比增长-2.4%和-0.8%。日本经济连续四个季度的负增长结束,一季度GDP环比增长-3.1%,二季度环比出现0.9%的正增长。
2、全球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经济复苏过程依然缓慢曲折
尽管全球经济先行指标出现回升,部分国家二季度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但是,在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严重、内生性增长乏力、就业前景持续恶化、通胀压力骤增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仍然处于衰退之中,经济复苏的基础依旧脆弱,甚至不排除还有反复的可能。根据IMF7月份最新修订报告,2009年世界经济将负增长1.4%,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将下降3.8%。根据6月份世界银行的报告更为悲观,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将下滑2.9%。
表1: IMF对世界经济增长预测表
国家或地区 | 实际(%) | 预测(%) |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
世界经济 | 5.2 | 3.2 | -1.4 | 2.5 |
发达经济体 | 2.7 | 0.9 | -3.8 | 0.6 |
美国 | 2.0 | 1.1 | -2.6 | 0.8 |
欧元区 | 2.6 | 0.9 | -4.8 | -0.3 |
日本 | 2.4 | -0.6 | -6.0 | 1.7 |
新兴和发展经济体 | 8.3 | 6.1 | 1.5 | 4.7 |
中国 | 13.0 | 9.0 | 7.5 | 8.5 |
俄罗斯 | 8.1 | 5.6 | -6.5 | 1.5 |
印度 | 9.3 | 7.3 | 5.4 | 6.5 |
巴西 | 5.7 | 5.1 | -1.3 | 2.5 |
资料来源:2009年7月8日IMF《世界经济展望》修订报告
3、2009年底之前世界经济难以走出困境,全球石油需求不足
尽管全球经济下跌的幅度有望逐步趋缓,但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仍处于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经济复苏过程比较缓慢,2009年底之前世界经济难以走出困境,全球石油需求明显不足。根据国际能源署《8月份石油市场月报》预计,2009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减少230万桶,下降2.7%。根据欧佩克《8月份石油市场月报》预计,2009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减少232万桶,下降2.72%。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8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减少170万桶,下降1.7%;分季度来看,2009年一、二季度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分别同比减少337万桶和290万桶;受上年同期金融危机爆发石油需求急剧下挫基数较低的影响,三季度石油需求同比减少109万桶,四季度预计出现52万桶左右的同比增加。分地区来看,占有全球石油需求量约55%的OECD国家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减少205万桶,同比下降4.3%,而非OECD国家石油日需求量同比微增35万桶,同比增长0.9%。
(二)石油供给减少、剩余产能和库存增加抑制油价上涨
1、全球石油供给明显减少
在欧佩克限产、高成本油田减产、部分油田投资不足推迟投产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石油供给出现明显减速,剩余产能逐步增加,库存达到历史平均水平之上。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8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预计,2009年全球石油日供给量为8403万桶,较上年减少135万桶,同比下降1.6%。其中,欧佩克石油有日供应量减少176万桶,同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