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赴品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9年《世经要参》第04期

2009年《世经要参》第04期

来源:赴品旅游

 

 

 

 

  第  04  期

(总第294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20090203

 

国信观点: 日本经济高增长时期消费需求增长的推动因素分析

海外评论: 中国经济不会下沉

      中国银行业模式利弊谈

世经动态: 美四季度经济下滑加速

      日本企业出海抄底

世界与中国中俄将金融危机责任归咎于西方

国际市场: 春节期间国际油价累计跌幅超过4.5%

      美股1月疲软 全年前景不妙

政策透视: 奥巴马新救市案率先出炉 各国大餐随后上桌

权威报告: IMF世界经济展望:全球经济衰退带来政策挑战

世经数据: 美国和俄罗斯主要宏观经济指标

      美国市场主要货币收盘价

      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

 

日本经济高增长时期消费需求增长的推动因素分析

二战后,日本取得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够在较长时间里保持两位数增速的经济体,一跃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强国。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居民消费需求也呈现高增长趋势,1946年,日本城市家庭平均月度消费额为2125日元,到1989年已上升为299350日元,按照现价计算在四十余年里增长140多倍。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来看,战后日本家庭消费一直保持在整个经济总量的60%左右,显示出消费增长伴随着日本经济同步增长。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类似战后日本的经济高增长期,但不同于日本,我国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不断降低。1978年家庭消费占GDP49%2007年仅为35%29年间下降了1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内外平衡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路径与我国有很大相似性,研究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其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对于解决我国长期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

收入是影响消费最为重要的要素。从长期看,收入的变动方向和消费的变动方向总是一致的,所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消费需求必然也会相应增长。战后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是日本消费增长的基本前提。

1:劳动收入和其他要素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但是居民消费增长不仅受国民收入总量变动的影响,更受到收入分配格局的制约。当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后,会有利于一般居民家庭的劳动性收入的增长,而降低其他要素收入的增长,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和维护社会公平有很大帮助。二战后,日本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成为日本家庭收入长期上涨的基本保障。

当国民生产总值(GNP)扣除折旧后即为国民生产净值,再扣除间接税后即为国民收入,包括一切要素收入,如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1955年,在日本的要素收入中,劳动收入和除劳动外的其他要素收入的比重均为50%,也就是劳动收入和其他要素收入在数量上是相等的。之后,劳动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其他要素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即使在八十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资产收益的增加也没有扭转这一趋势。到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夕,两者的比重分别为68%32%,劳动收入数量已经是非劳动收入的一倍以上。

保证战后日本劳动收入的比例稳步上涨的另一原因是政府税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没有大的变化。在国民生产净值当中,日本间接税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10%之间,没有大的变化。政府在国民收入初级分配中保持较低的比例可以保证家庭和企业收入提升与经济增速同步,对于私营部门的发展和居民消费的增加有很大帮助。

2:间接税在国民生产净值中的比例(%

二、人口规模扩张期有利于消费增长

七十年代中期是日本人口增长的重要分水岭。此前的30余年里,日本经历了一个人口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在10‰以上。这一时期的人口高增长,不仅使消费者群体扩大,还保证了劳动力供给增加,对日本消费需求上升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3: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一方面,人口快速增长,在保证人均消费水平不低于前期的情况下,国内消费需求总量必然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日本人均GDP增速大大快于人口增长率,为日本消费需求上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不仅日本人口总量快速增长,而且人口结构中的职业结构和城乡结构也在急剧变化,对消费需求的增加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二战前,日本经济带有一定的二元经济特征,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较大比重。这种二元经济中,大量劳动力被农业所吸纳,而农业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所以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受到抑制。随着日本经济腾飞,制造业不断强大,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急剧上升,被农业所吸纳的剩余劳动力逐渐离开农村,流入城市,从而出现了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需求增长的良性发展局面。195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37%,其中一百万以上大城市人口比重为11%,到197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72%,其中一百万以上大城市人口比重为20%,基本上完成了城市化进程。

4:日本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

 

从劳动力的产业结构上看,1953年,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分别为1,559万,952万和1,402万人,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40%24%36%。其后,随着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加快,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流出。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期,农业劳动力经历了一个快速流失的过程,到1968年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降到了20%以下。在此之后,农业劳动力下降幅度放缓,并出现了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情况。到2003年,日本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分别为296万、1,845万和4,134万,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5%29%65%,呈现出典型的后工业化国际的劳动力结构特征,为日本消费需求的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执笔:张鹏)

中国经济不会下沉

中国经济多年来保持了两位数字的高速增长。直到2008年下半年,这种增长似乎是不可阻挡的。不过,中国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出现了显著下滑。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如何?是否会继续急剧减速呢?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字,中国经济在2008年第一季度增长10.6%,第二季度增长10.1%,第三季度增长9.0%,第四季度增长6.8%2008全年的增长为9%,大大低于200713%的增速。这种急速下滑使一些人担心,中国经济是否也会像世界其他经济体一样出现螺旋式下滑。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甚至悲观地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崩盘。

中国问题专家鲍泰利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举行的研讨会上表示,经济增长的急速下滑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大量失业,从而使中国当局面临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压力。不过,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良好,公司和家庭的财务状况也相当稳定,负债少。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刺激经济方面有很多的经验。

基于这些因素,他得出结论说:从总体上来看,我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崩溃,不会下沉。中国经济的增长性衰退将会在今年年中的某个时候触底,社会稳定能够得到维持。我这样说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我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在中国,引发危机的原因被看成是外部因素,人们没有指责政府对此负责。与此同时,人们认为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这至少给一些失业的人带来了最低程度的安全感。

鲍泰利预计,中国在2009年会达到7.5%的增长,中国不会出现通货紧缩的问题。不过,花旗银行经济和市场分析部全球新兴市场的主管唐纳德·汉纳认为,中国刺激经济增长的努力会带来通货紧缩的问题。

他说:通货紧缩会是一个大问题。增长的目标会通过人为的努力而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如果你是通过增加生产来实现增长,与此同时,你并不能像以前那样向海外市场推销这些产品,这会给中国国内的价格带来下行的压力。

汉纳还认为,虽然中国经济在2008年第四季度出现急速放缓,贸易顺差却因为进口的减少还在上升,但是这种趋势在2009年可能会出现逆转,原因是中国推出的庞大刺激措施会促使国内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进口的增加。

他说:在不考虑增长与效率以及政策改革之间的得失的情况下,中国当局特别是在过去几个月对增长的关注以及他们在政策方面的灵活度将会使中国经济出现一个比较软的着陆。第一季度的年增长率显然会低于8%。坦率地说,甚至可能出现5%6%的增长。但是在下半年,季度增长率会回升到8%甚至两位数,当然这要看政府实施财政扩张措施的速度有多快。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盖保德表示,即使是在中国的贸易形势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也不会出现直线下滑。

他说:你会看到中国的贸易顺差在今后几年的时间里都会出现急剧减缓,但是你会得到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加强,城市家庭消费的增加,农村支出的稳定以及政府支出的迅速增加。我们会看到,增长会从第一季度的6.4%上升到8.6%左右。盖保德表示,只要你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措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你会得到8%9%的增长数字。                 

Copyright © 2019- fupindai.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