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故居坐落在香山路7号的孙中山故居,是一幢深灰色的两层楼花园洋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屋内楼下是客厅、餐厅,楼上是办公室、卧室和一个客房。1918年至1924年,孙中山先生就居住在这里。现在故居的陈列,都是遵照宋庆龄生前指示布置的。室内绝大多数陈列品都是原物原件。客厅中间的沙发,是孙中山先生当年使用过的。墙上的照片是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时拍摄的,镜框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木头拼成的,代表当时的五色国旗。
楼上的书房,是当年孙中山读书和办公的地方,那里,可以看到孙中山用过的放大镜和绘图器具,以及几张地图。在书房的四周、楼梯角处、过道旁边,放满了书橱和书箱,周围的墙上挂着大小地图,包括一张用毛笔画的军事示意图,都是孙中山亲自绘制的。
书房的隔壁便是卧室。在卧室的西南角,衣橱的旁边放着一只靠背沙发椅。著名的《孙文学说》就是坐在这个椅子上写出来的。卧室里有一个可以折叠的工作台。就在这张台子上,宋庆龄曾用打字机打出了孙中山口授的《实业计划》底稿。
在楼上,还有一个不大的客房,1922年,孙中山在这里会晤了李大钊和林伯渠同志。接受了新的思想,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3年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折。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国民革命,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国各族人民。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0__年,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还有一种说法是,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在大陆共办了12期。
碑座的红色花纹,有人说是基-督教花纹。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图案,据说是因为孙中山信仰督教,孔祥熙、蒋介石和宋氏家族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故饰上这种花纹是毫不奇怪的。
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和孙中山三十年交谊不渝,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事业。当得知孙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来写些什么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后来他决定铸铜像来纪念,使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梅屋庄吉原想铸造七尊铜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国,但他当时经营的生意不好,且已经破产,身又患病,为了解决铸像经费,他抱病四处筹款,连女儿准备结婚的储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后由于经费不足,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竖立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竖立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6米,重约20__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生命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七个字,来表达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军校代校务何遂写的。何遂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现在黄埔同学会会长何世庸,另外两个儿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职务。有的人说,何代校务一家,父亲是国民党员,三个儿子是共产党员,这是典型的国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广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1920__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民-国时期,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中山国故都遗址位于林山脚下的中山国都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现有十三处)。林山峡水库碧柳环抱山水互映,可开展各种水上活动。
素有“神秘王国”之称的古中山国,在中国战国时期由游牧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其后几经起落,创造了辉煌历史,但由于史籍中对其只有零星记载,其历史遗迹更是扑朔迷离。一九七四年,当人们敲开中山国历史的第一块瓦片时,这个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栖身于战国七雄腹心之地的神秘王国呈现在了世人眼前。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平山县,寻访这座古中山国遗址。
从平山县城向东行约十五公里,一座小土山包进入记者视线。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那是中山国哀后的墓,保存完好,未被发掘。中山王“错”的墓就在哀后墓西侧大约三十米处,已于一九七四年发掘,从中出土了近两万件文物。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三二三年中山成公之子自称“中山王”,与燕、韩、赵、魏诸国王史称“五国相王”。公元前三一四年燕国内乱,中山王“错”乘机出兵伐燕略地“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夺得了燕国大片土地,跻身于诸侯之列成为千乘之国。
据了解,中山王“错”的墓是已发掘的中山国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在中山王墓,记者看到,墓室平面呈“中”形,南北各一墓道,通长九十七米,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呈“斗”形;地下部分包括椁室、东库、西库和东北库。主室的后半周有陪葬墓六座,于前面和旁侧有车马坑二座、杂殉坑一座、葬船坑一座。中山王墓虽被多次盗掘和破坏,但仍有大量珍贵文物出土,包括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玉石器、玛瑙器、骨角器、木漆器等。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30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构思非常奇巧的,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亲爱精诚”是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合作。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还有一种说法是,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在大陆共办了12期。
碑座的红色花纹,有人说是基-督教花纹。之所以刻有基-督教的图案,据说是因为孙中山信仰督教,孔祥熙、蒋介石和宋氏家族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故饰上这种花纹是毫不奇怪的。
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铜像是孙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梅屋庄吉和孙中山三十年交谊不渝,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事业。当得知孙中山病逝后他十分悲痛,本来写些什么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后来他决定铸铜像来纪念,使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梅屋庄吉原想铸造七尊铜像,分放在日本和中国,但他当时经营的生意不好,且已经破产,身又患病,为了解决铸像经费,他抱病四处筹款,连女儿准备结婚的储蓄也挪用了。塑像是他委托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的。最后由于经费不足,只铸成四尊,运来中国。一尊竖立在这里,其余三尊则分竖立在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四尊铜像都是一模一样的,均高2.6米,重约20xx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生命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七个字,来表达他心中的理想。碑上刻的字是军校代校务何遂写的。何遂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是现在黄埔同学会会长何世庸,另外两个儿子也都在政府任重要职务。有的人说,何代校务一家,父亲是国民党员,三个儿子是共产党员,这是典型的国共合作,合作也是非常愉快的。
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先生之道,天下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国,允执阙中;况在吾校,化被春风;江流不废,终古朝宗。”这是孙中山革命一生的写照,也是师生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誓言。
西面刻有总理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广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总理训词”便成为中华民-国国歌。民-国时期,每逢星期一举行总理纪念周时,都要唱这首歌,背诵总理的遗嘱。
一般的纪念碑多是坐北朝南的,但这座纪念碑却坐南朝北。据说,其中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
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据说比中山纪念堂的那棵白兰树还要高,被称之为“冠军树”。这棵树树型很有意思,在粗壮的树干上,分成两大枝,花繁叶茂。有些观众联想力十分丰富,触景生情。他们说粗壮的树干,象征国共合作,中间两枝象征两党分道扬镳。上层花繁叶茂,纵横交错,又象一位位老人握手言和。是啊,历史上的恩恩怨怨总有一天会化解,“相逢一笑泯恩仇”,民族要团结,祖国要统一,香港和澳门回归了,海峡两岸也总有一天会统一的。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嵌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命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在这里大家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到军校的整段历史。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坐落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在中山市区东南方17.6公里处,广(州)珠(海)公路主干道旁。北距广州约100公里,南距澳门约30公里,隔珠江口水域与深圳、香港相望,陆地与珠海市毗邻。
开放的主要景点有: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听太平天国反清故事的雕塑、孙中山试验炸药处--瑞接长庚牌坊、翠亨民居展示区、翠亨农业展示区、中山鼎、警世钟等,逐步形成以“孙中山和他成长初期的社会环境”为主题,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立体而多元化的陈列展览体系,充分地展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出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此外,本馆还负责管理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殷故居、陆皓东故居、中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皓东墓、孙昌墓、帅傅遗居等20多处文物景点。
本馆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开通了电脑局域网、观众电脑触摸屏查询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实行了管理上的现代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本馆为抢救和保护民俗文物,组建了中山市民俗博物馆,努力不懈地弘扬民俗文化;本馆成立了中山市孙中山研究所,每年都举办关于孙中山的大型展览和学术研讨会,不断取得研究成果;本馆完善了员工的各种行为规范,施行CI形象系列设计,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管理以增强竞争力,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认证,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