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源导游词(4篇)

来源:赴品旅游

河源导游词

  黄河源头之一卡日曲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另一个源头是约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这是黄河的源头地区,旅游者在这里根本无法想像黄河之宗竟不是滔滔洪水,而是一股股细微的清泉和一片有许多砂砾野草的温林荒滩。

  星宿海,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东西长约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离较短,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另外,扎陵湖和东边与它相距不远的鄂陵湖,是河源地区最大的两个湖。

河源导游词

  河源市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罗浮山脉由和平、连平县沿西南延伸至广州白云山,连平县境内的黄牛石峰海拔1340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北回归线在河源市的南部通过,全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2.3℃,7月份平均温度为28.4℃。温和的气候和幽深的山谷孕育出丰盛的物产。龙川矿泉水、弥猴桃世界闻名,忠信火蒜、三黄鸡、香菇等远销海内外。

  河源市交通十分便利,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贯穿境内,深圳至河源高速公路160公里,105.205国道横贯全市各县。新建设了大中桥梁30座,港口码头4座,全市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水陆交通网络。河源市山川灵秀、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富有特色。有广东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万绿湖);有岭南第一个统治者赵陀的遗迹——龙川陀城,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相塔,龟峰塔等。还有陀城坑子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孙中山入粤始祖遗迹、与罗浮山齐名的霍山等名胜古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南接惠州、汕尾,北邻江西赣州,东与梅州接壤,西与韶关相连。属亚热带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市区别名槎城。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古称河源水,河源由此得名),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整个城市三面环水。说到环境质量,河源可是大家旅游度假的好地方,监测数据表明,河源市空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国家一级标准,市区空气质量达优级水平,素有“绿色之都”的美誉。河源市客家文化源远流长,采茶戏、花朝戏、客家山歌和龙川杂技,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四朵奇葩。

  客家山歌

  河源客家山歌,是在河源五县一区300多万人口中流传最久、最广的民间艺术,它属于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河源市共有1800多个自?然村,300多万居民中基本是客家人.只有一个畲族居民约一万八千多人,但他们的习俗也与汉族客家居民相近。因而客家山歌在河源流传最广。另外,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唱的,所以客家人最爱听,也最喜欢唱。因为它琅琅上口,娓娓动听,是深为人们喜闻乐听的一种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人们用它歌唱劳动、歌唱情感,抒发思想和激励斗志。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觉得,唱起山歌来“山歌唱得心花开,山歌解得千年愁”,山里人一唱客家山歌,唱起来就能使人忘了苦和累,使心胸开阔明朗起来,轻松起来。正像客家山歌所唱的:

  客家地方客家人,客家风俗客家情:

  客家音唱客家歌,客家山歌格外亲。

  客家山歌情意长,好比河西麦牙糖:

  又甜又韧又滑口.紧扯紧梆紧甜香

  山歌唱出情和爱,唱出人生欢悲伤:

  唱尽心中愁与苦,唱得心头亮堂堂。

  客家山歌在音律上节奏自由,富于变化。曲调高亢而嘹亮,抒情朴质,既有哲理性又有鼓动性,与古代的“竹枝词”较为接近。要探讨河源客家山歌的流传。得先从河源客家居民的历史由来谈起。据历史资料记载,西晋末年,中国动乱,有不少汉人从中原地区逃亡南移,来到大江南北,再经江西、福建,再后定居在广东的粤东北山区的九连山脉一带山村。他们把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即民歌、民谣,带到这里。后来,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在生活方式、生产活动,以及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并且长期互相交往、互相帮助、互相影响,而至水乳交融之境。由于文化活动的交流,使河源客家居民不断吸收了当地土著居民的唱腔艺术和表现手法的影响,逐步形成了有地方色彩的客家山歌,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河源客家山歌,与现在的中原地区一带的山歌,江南山歌比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河源客家山歌与梅县客家山歌比较,既是客家传统一脉相传,但也有不同的方言唱法,就旋律上、语音上.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河源客家山歌的流传,还有一种原因。因为他们从中原迁徙来的客家先民,所落居的地方都是居住在山区、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之中,山高、林密,是猛虎野兽纵横的所在地.客家先民在此落居后,从事开垦,耕耘,生产生活非常艰辛,人们上山砍柴、开山种植、下田耕作或过户交谈,都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间小路,因此,他们一出门就有一种幽僻感觉,或怕遇上毒蛇猛兽的危险。因而就喜欢用大声响气的大嗓子来“吊个声腔”唱几句山歌,一来壮壮自己的胆,惊吓野兽;二来便能呼唤对方得到有个照应,以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唱山歌的习惯。另外.由于长期以来,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客家人.大部分缺乏文化,尤其是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很少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只能私下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时的客家居民风俗习惯是女的只能在家里理家务,或在家里纺纱织布,出外的重活和对外交往全部由男人干,所以女的出门很少,只留在家里料理家务,有的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只能趁父母长辈不在家.出去溪边挑水、洗衣的空间机会,与爱慕的男青年隔远招呼,互相用山歌来表达相互爱恋之情。所以爱情山歌

  在客家山歌中占了很大的份量。过来,由于客家居民大都没有文化.只能看到什么或想到什么就触景生情地联想到唱什么,客家山歌的“比”、“兴”的表现手法就形成了常用的规律。

  客家山歌作为劳动人民的一种口头文学,他的素材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长期积累的,它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为基础.在生产斗争中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所表现的形式和手法是劳动人民所喜欢爱好的,它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风俗习惯,容易沟通接受。所以有强烈的民众性、地方性、流传性,因此受到客家居民的欢迎和喜爱。

  河源客家山歌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和不断发展,既保留它的民间文学传统,又在各个发展阶段,按照历史风貌不断有所创新和进步,从传统的口头文学中推陈出新.发展到文字记载,并且在音乐旋律上,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如:客家山歌的“赋”、“比”、“兴”和“双关”“对偶”、“排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韵和常见的山歌引歌号子,尾驳尾,五句板,发展到山歌小演唱、山歌表演唱、山歌说唱、山歌剧等客家戏。因为它的语言丰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情深意切,直接反映了地方风土人情,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当地群众容易接受。如全国独有的戏种、紫金的客家花朝戏,就是从客家山歌长期发展创新、提高、提炼出来的艺术形式。建国以来,河源客家山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把传统性的山歌艺术创作手法,结合党的各个时

  期的各项方针政策,创作出新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个中心工作服务,既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社会的关注、群众的好评。七、八十年代原河源山歌剧团编导陈旋辉、陈勋华同志创作的客家山歌剧《林区人家》曾获得了中南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文化干部黄东同志创作的山歌剧《花香密甜》;刘暹辉创作的山歌小演唱《做猪斗》、《刘二叔》等等都获得了县和惠阳地区作品评选一等奖……

  (山歌故事)

  从前,村里有个刘贵仟,因为他嗜酒如命,成日喝得昏昏大醉,脸上红得像火烧屎缸桥,因此,人们给了他个外号,叫“酒鬼癫。”有一日,一位同乡,问他喝不喝酒。他说:“我醉不喝了。”同乡说:“你再不喝了?”因为客家方言“醉”与“再”是同音)他解释说:“我是讲喝醉了以后就不喝,不醉时还要喝哩。”他每逢圩日常常赴圩饮酒,往往饮得叮当大醉而回。曾经有人劝过他,但他不听。都说醉了就不喝。有一日,他赴圩因饮酒过量,回家时口里哼着山歌,疯疯癫癫,左摇右摆,走起路来,口中哼道:“好酒喝来唔知醉,好戏看来唔知累;好妹嬲来难分手,唔肯与你拆阵归。”唱完后忽然跌倒在路边的洼地上。正巧这时,来了个村妇扶起他来,他昏醉中随口编唱出一首山歌:“喝酒喝得醉连连.失脚跌在大路边;无情阿妹身边过.有情阿妹双手牵。”扶他的村妇也立即以教育的口气用山歌答道:“喝得酒多发酒癫,幸得跌倒妹身边:今次跌倒妹牵起,下次跌倒哪人牵?”他睁开眼睛一看,看见竟是自己的老婆,原来她是寻找丈夫而来的。他听着她在歌中动之以情,讲之以理的劝说,劝他不要再次饮酒过量损坏身子的坏习惯.他听后惭愧得很。感激地对老婆说:“你的山歌使我醒酒了。”从此,他便下决心改正了嗜酒的坏习惯。以后,朋友叫他赴圩喝酒时,他记着前次的教训.口编山歌回答道:

  上次喝酒遭大难.

  跌在路边湿水滩:

  好得老婆来扶起:

  争点报到去阴间。

  (山歌故事)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

  讲解线索:

  【简介】一【迎亲桥】一【迎亲坪】一【客家乡村性别文化展区】一【苏公祠】一【光化堂】一【山歌台、古榕】一【苏氏学堂】一【义江古庙】一【娘家作坊】一【客家婚俗表演区】一【历史标语文化展示区】一【农事四季廊】

  【简介】

  接下来我们游览的是河源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该景区位于河源东源县义合镇苏围村。为什么叫苏家围呢?因为这里是北宋文豪苏东坡后裔的聚居地,因而得名。在这里,有江风、竹韵、老屋i古榕、渔船、水车,游客可以体验乡村

  的轻松和休闲;而浓厚的历史文化则使苏家围更具魅力,苏氏文化、客家文化、乡村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南中国画里乡村,定会令您的苏家围之行不仅是一次休闲之旅,更是一次知识之旅!

  苏家围客家乡村旅游区是广东省重点旅游扶贫项目,它既是广东三大旅游扶贫示范点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迎亲桥】

  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是游客到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这里所说的“迎亲”是迎接亲人到来之意:每一位来苏家围的游客都是苏家围人的亲人,过了这座桥大家就是自家人了。今天,我代表好客的苏家围人尽地主之谊,带亲人朋友回家看看。

  【迎亲坪】

  过了迎亲桥,来到迎亲坪,进门就是自家人。这迎亲坪包括丰收坪、水车园和桃花林,若是在节假日,还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金龙起舞。苏东坡并不一定来过苏家围,但他的后人是如何找到东坡居士一生向往的充满田园诗意的乐土呢?不用着急,听我慢慢讲来: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片紫色的植物吧,这是紫苏草。700年前苏东坡第七世孙苏天荣在番禺当官,从江西顺东江南下,夜宿合水江边。当晚他做了个梦,梦见五个老人指着一棵大树告诉他,这是紫苏。我们都看到了,紫苏只不过是一种草本植物,怎么会长成大树呢?苏天荣很奇怪地问:“紫苏怎么能长这么大?”五个老人说“树得其土”就消失了。苏天荣醒了之后上岸一看,.果然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四周也是风景宜人,回想紫苏成大树一梦,认定这就是能使苏家大红大紫的福地,于是嘱后人在此定居,开创了苏家围的历史。自苏天荣途经合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苏家围人为纪念苏天荣的梦兆卜居,追溯天荣为始祖,至今已发展到28代;若追溯东坡为始祖,则已有3 5代。

河源导游词

  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古宗列曲,仅有一个泉眼,是一个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的椭园形盆地,内有100多个小水泊,似繁星点点,又似晶莹的粒粒珍珠。

  星宿海,历史上曾被用来表示整个黄河源头地区,实际上可以说是黄河出山东行后第一个加油站。

  这个“海”是一个盆形湿地,东西长约30公里左右,南北的距离较短,仅几公里至十几公里之间。说是“海”并非到处有水,而是在盆地中相对更低洼的地方聚集有水,拥有众多的大大小小水坑和水塘,多到用满天星斗来比拟也不显得过分。灌木有的长到一米高,鱼类繁多,水鸟成群,湖边的草滩上还有黄羊、野驴不时出现。

河源导游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盆地,分南北二源。两地海拔约在4600米至4800多米之间。约古宗列盆地海拔高程4500m,是一个东西长20多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海拔4500米以上的盆状滩地,当地藏胞称"约古宗列",意思是"炒青稞的锅"。在盆地西南山坡有众多的泉水自地下涌出,合成三股泉流汇入盆地,逐渐形成一条宽6~9米的小河,蜿蜒曲折地向盆地东北边缘流去。

  经过宛如满天星斗的星宿海,逐渐再现规顺的流路,先后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黄河源头涓涓细流,水草丰茂,景色宜人。

  关于“河源”,我们的祖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多有记载。如《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河水出东北隅,……即西而北,大禹所导积石山。”《穆天子传·卷一》曰:“……积石之南河”,即意为黄河从积石山南面流过。西汉司马迁著《史记·索隐》中也有“河源发昆仑,禹导河自积石而加功也”之言。这些古籍中的“河”就是指黄河。虽说黄河发源昆仑山较为笼统,但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源头情况已有了大致了解和认识,知道黄河流经积石山(即今阿尼玛卿山,也称大积石山)。

  我国人民比较明确地认识黄河及源头还是在唐代以后。因为唐代起,中原人民同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特别同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黄河源头是古代通往西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据记载,唐代贞观年间,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嫁往西藏,吐番王松赞干布在河源亲迎。公元820xx年,唐使刘元鼎出使吐蕃,还曾专门考察过黄河源。至此,人们对黄河源头已有相当的认识。到了元代和清代,中央皇朝曾多次派专使探查黄河源。公元1280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发现河源在“朵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

  认定星宿海为黄河源头。清代,黄河中下游洪水多次泛滥,灾害频繁,清朝曾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穷河源,告祭河神。拉锡从星宿海往上走了两天,发现星宿海之上有三山,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扎陵湖。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西逾星宿海300里,对三条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明黄河的真正源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治理黄河,改造黄河,造福人民,国家花了很大的力量,对黄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查。1978年,国家再次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时,再一次肯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正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