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优化
张妙生
(西山煤电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矿建第一分公司,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轨道大巷掘进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围岩岩性软弱,原采用的巷道支护方式围岩变形量大,无法确保巷道掘进、
使用安全。在对巷道掘进期间的围岩松动圈测定及围岩变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悬吊理论及最大主应力理论,对巷道围岩支护进行了优化。现场应用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巷道支护方案,顶板下沉量、巷帮变形量较原支护方案分别降低了46%、33.3%,围岩控制效果明显。
关键词:巷道掘进;围岩控制;悬吊理论;地质构造中图分类号:TD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02-(2020)02-0113-03
OptimizationofRoadwaySupportunderComplexGeologicalConditions
ZHANGMiaosheng
(No.1MineConstructionBranchCompany,XishanCoalElectricityConstructionEngineeringGroupCo.,Ltd.,Taiyuan030024,
Shanxi,China)
Abstract:Becauseofthecomplexgeologicalstructureandweaklithologyofthesurroundingrockinthedrivingareaofthemainroadway,thedeformationofthesurroundingrockintheoriginalsupportmodeoftheroadwayislarge,whichcannotensurethesafetyoftheroadwaydrivinganduse.Basedontheanalysisofthesurroundingrockdeformationandthemeasurementofthesurroundingrockloosezoneduringthetunnelexcavation,thispaperoptimizedthesurroundingrocksupportoftheroadwaybasedonthesuspensiontheoryandthemaximumprincipalstresstheory.Thefieldapplicationshowsthattheroofsubsidenceandthedeformationofroadwaysidearereducedby46%and33.3%respectively,andthesurroundingrockcontroleffectisobvious.Keywords:roadwayexcavation;surroundingrockcontrol;suspensiontheory;geologicalstructure
DOI:10.16643/j.cnki.14-1360/td.2020.02.049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何保证巷道掘进安全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2]。德顺煤业轨道大巷掘进期间受到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影响明显,掘进区域地质条件复杂,顶板岩性弱,原支护效果不佳,导致巷道围岩变形严重[3]。通过掘进巷道矿压监测、松动破碎圈测试等手段,基于悬吊理论及最大主应力理论,对轨道大巷支护进行优化,有效控制了围岩变形,效果明显。
表1
位置名称
材料
轨道大巷原支护参数
间排距800mm×800mm1600mm×1600mm
—
800mm×800mm
—
锚杆顶板锚索
金属网锚杆巷帮
金属网
1轨道大巷概况
规格
20mm×2000mm
左旋螺纹钢
(直径×长度)17.8mm×6500mm
钢绞线
(直径×长度)2000mm×1000mm
6号钢筋
(长度×宽度)20mm×2000mm
左旋螺纹钢
(直径×长度)2000mm×1000mm
6号钢筋
(长度×宽度)
1.1掘进地质条件
轨道大巷平均埋深230m,设计巷道掘进长度720m,沿11号煤层底板掘进,煤层倾角0°~6°,平均3°。11号煤层结构复杂,煤层厚度3.6~4.2m,平均3.8m,中间夹杂有矸2~3层,煤层赋存较为稳定,属于全区可采煤层。煤层顶板为泥岩,岩性较为软弱,加之掘进区域内小断层、褶曲等发育,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1.2巷道原支护参数
轨道大巷设计断面为矩形,支护采用“锚杆+锚索+金属网”联合支护方式,原支护具体的参数如表1所示。
收稿日期:2019-12-10
作者简介:张妙生,1977年生,男,山西山阴人,2012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师。
1.3围岩变形特征
由于巷道掘进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围岩稳定性受到巷道掘进方法、支护时限、支护方式及围岩岩性参数等因素影响。为了评价轨道大巷原支护参数是否合理,对掘进巷道的顶板下沉及离层、巷帮收敛、锚杆受力及锚索受力等进行监测[4]。
在巷道内共布置3个观测断面,具体如图1所示。每个观测断面布置1个顶板变形观测点、2个巷帮变形观测点、3个锚索测力计、6个锚杆受力测力计及2个顶板离层仪。具体的掘进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轨道大巷现阶段采用的巷道支护方式不能有效地对围岩进行控制,锚杆受力不均衡,不能有效起到围岩控制作用,在顶板锚固区内存在明显的离层显现。
·113·
2020年第2期
观测断面1观测断面2
观测断面3
轨道大巷
25m
38m
图1围岩变形监测断面布置示意图表2
掘进巷道围岩变形特征表
项目
特征
顶板下沉量在掘进及支护后15d时间内增加明显,占顶板下顶板下沉
沉量的80%以上;顶板中间位置、左侧、右侧下沉量最大值分
及离层
别为167mm、109mm、122mm;顶板岩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
离层,顶板上方1.8m位置处离层最为明显,该位置正处锚杆
上部边界位置
巷帮变形表现出显著的时间效应,在巷道掘进及支护后的8d巷帮收敛
内,巷帮变形量增加率最为明显,最大变形量值达到105mm;
距离巷道掘进迎头15m以内,巷帮的变形量增加率明显;巷
帮收敛量较顶板下沉量小
锚杆受力分布不均衡,受力值普遍偏低,最大为18MPa,个别锚
锚杆受力杆监测到的受力值为0MPa;
锚杆受力值增加缓慢,不能及时对巷道围岩进行控制;顶部锚杆受力值较巷帮锚杆受力值高
锚索受力锚索受力分布不均衡;轴向应力最大值多处于杆体中部
2巷道掘进围岩松动圈测定及围岩变形分析
2.1松动圈测定
为了给巷道支护参数的确定提供参考,采用地质雷达(EKKO-100)进行围岩松动圈探测,将天线距离确定为1m,移动布局确定为0.14m,对掘进巷道周边围岩进行探测。在距离掘进工作面迎头1.5m、20m、40m、60m、80m等位置处对围岩松动圈进行探测。在每个探测断面布置4条测线,按照逆时针顺序从右侧巷帮开始到底板结束,具体的探测断面布置如图2所示,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探测断面1探测断面2
探测断面3探测断面4
探测断面5
轨道大巷掘进迎头
图2巷道围岩松动圈探测断面布置示意图
表3
巷道围岩松动圈探测结果表
断面位置
松动圈范围/m
顶板
左帮
右帮底板距掘进迎头1.5m1.1~1.31.00.9~1.10.2~0.3距掘进迎头20m0.90.7~1.00.2~0.60.3~0.6距掘进迎头40m1.3~1.50.6~1.20.8~1.00.4距掘进迎头60m1.2~1.40.4~1.30.6~1.00.3~0.5距掘进迎头80m
1.5~1.6
0.8~1.2
0.8~1.2
0.3~0.6
从表3中可看出,当巷道围岩稳定后,围岩松动圈的最大值是巷道顶板1.6m、左帮1.3m、右帮1.2m、底板0.6m,可判定围岩破碎松动圈类型是中等偏大。2.2巷道围岩变形分析
11号煤层顶板为泥岩、砂岩,厚度较大,岩性软弱,加之地质构造复杂及巷道掘进扰动,顶板塑性区分布范围广,岩层自身成承载能力低。原锚杆支护最
·114·
2020年2月
大锚固距离在2.2m以内,锚索长度为6.5m,根据悬
吊理论,锚索未能将浅部围岩悬吊在上部坚硬砂岩之上,从而导致顶板出现显著离层,顶板锚杆不能起到较好的锚固作用,对围岩控制效果不明显[5]。
同时根据地应力测量结果,水平应力对巷道围岩变形起到主导作用,最大主应力与巷道掘进方向的投影夹角在84°左右,接近垂直。在最大水平地应力作用下,顶板离层及围岩破碎有所增加。
3巷道围岩支护优化
11号煤层顶板为泥岩、砂岩,锚索未能将泥岩悬吊于坚硬砂岩之上。同时掘进区地质构造复杂,围岩破碎,地应力及构造应力进一步增加了围岩变形量,增加了围岩控制难度。因此,可采用大刚度、大强度及高抗剪阻力锚杆支护体系对围岩变形进行控制。
巷道掘进宽度为3.7m,高度为3m。基于悬吊理论及最大主应力理论[6-7],对巷道围岩支护进行优化。具体的巷道掘进断面及其支护如图3所示,巷道围岩支护参数如表4~5所示。
单位:mm
250800800800800250
00100401500014608801160
11900
1600
0000轨00015010道3311中心01线
4002100
3500100
3700
图3
巷道掘进断面及其支护方案示意图
表4巷道顶板支护参数表
锚杆锚索
金参数
锚固
位置布置参数锚固
布置W型方式
方式
钢带
属网
长、宽、直径2支锚帮角的采用端间排
直径厚分
20mm,固剂全2根锚间排距锚方距为别为
6号
长度段锚杆与巷均为17.8mm,式;2支0.8m;钢
2m,固,型帮夹角800mm;长度锚固每打2排3.5m、筋
6.5m,材剂,型锚杆0.25m、采用号分30°;其每排施打编
质为3mm;M24别为余锚杆工7根高强号分1排锚制
预应力钢别为索;锚索孔心
而
螺母Z2360、垂直锚杆K2335顶板绞线Z2360、布置在间距成
K2335托盘上
0.8m,5孔
2020年第2期
表5
锚杆
参数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支护优化张妙生:
巷帮支护参数
2020年2月
托盘网片
位置布置方式锚固
高强托盘,长2支锚固剂
直径20mm,全段锚固,帮锚杆间排距均为度×宽度×厚6号钢
100mm×筋编制每排度:长度2m,采型号分别为垂直800mm;
而成100mm×用M24螺母Z2360、巷帮施工6根锚杆
10mmK2335
4支护优化效果分析
采用十字布点法对支护优化前后的围岩变形进行
监测,具体监测结果如图4所示。
140顶板下沉量/mm12010080604020
优化前优化后
个监测期间顶、底板变形量的75%,随着时间的增加,顶板下沉量逐渐趋于稳定。
从图4b)可看出,在掘进支护后的15d内,支护优化前后巷帮变形量增加率均呈现迅速增加趋势。在整个监测时间段内,支护优化前巷帮变形量值90mm,且变形随着时间增加逐渐加大,未表现出稳定趋势;支护优化的巷帮最大变形量60mm,且支护35d后巷帮变形量趋于稳定。
从监测结果看出,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可有效地对围岩进行控制,围岩变形从持续快速发展变成先增后减的一般围岩变形规律。
5结语
a)轨道大巷掘进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围岩破碎且控制困难,通过对巷道矿压显现特征及松动圈测试,得出围岩变形特征,在原支护方式下,在整个监测期间围岩顶板、巷帮最大变形量分别为130mm、90mm,且未表现出趋于稳定趋势;轨道大巷围岩松动圈类型属于中等偏大。
b)11号煤层顶板为泥岩,岩性软弱,原有的支护结构不能起到有效的锚固支护作用,水平地应力与巷道掘进方向近乎垂直,加之构造应力作用,增加了巷道围岩控制难度。依据悬吊理论及最大主应力理论,对巷道围岩支护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的巷道支护方案可有效地对巷道围岩进行控制,顶板下沉量、巷帮变形量较原支护参数分别降低46%、33.3%,优化后的支护参数围岩控制效果明显。参考文献:
[1]陈晋蜀.复杂地质条件下近距离煤层巷道支护优化设计与应
用[J].煤炭与化工,2018,41(8):22-24.[2]胡晴,王新民,韩章程.深部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支护方案优
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4):81-87.[3]崔中明.复杂地质条件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探讨[J].西部探
矿工程,2015,27(1):179-180.
[4]郭振兴.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巷道支护方式优化研究[J].
煤炭科学技术,2014,42(3):12-16.
[5]冯冶.深部矿井回采巷道围岩变形失稳分析[D].西安:西安科
技大学,2010.
[6]蔡来生.地下开采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兰州
大学,2009.
[7]邹喜正.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2000.
(责任编辑:高志凤)
05
101520253035404550
时间/d
a)优化前后顶板下沉量
100巷帮变形量/mm80604020
优化前优化后
05
101520253035404550
时间/d
b)优化前后巷帮变形量
图4优化前后围岩变形监测数据
从图4a)可看出,原巷道支护参数在监测时间范围内顶板最大下沉量130mm,顶板下沉量一直有增长趋势;巷道支护完成后5d时,顶板下沉量从8mm急剧增加至26mm,原采用的支护方案不能有效对巷道围岩进行控制。对巷道支护进行优化后,在监测时间范围内巷道顶板最大下沉量控制在70mm以内;掘进支护完成的15d内,围岩变形率增加明显,变形量占整
!!!!!!!!!!!!!!!!!!!!!!!!!!!!!!!!!!!!!!!!!!!!!!!!)(上接55页低,从而为矿井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4结语参考文献:带式运输机作为矿井生产作业高效、持续开展的关键设备,其运行质量及能耗对矿井的综合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矿井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对矿井带式运输机的优化研究,通过有效应用PLC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大幅提升带式运输机智能化水平,实现运输机运行稳定性和有效性的显著提升和能耗的显著降
[1]王海栋.带式输送机驱动方式的优化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
2019(10):221-222.
[2]韩孟群.煤矿皮带机变频器节能研究与实践[J].中国设备工
程,2019(14):102-103.
[3]刘根民.煤矿运输机的节能技术分析[J].装备机械,2019(3):
35-37.
(责任编辑:刘晓芳)
·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