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第4期 特点是脾胃虚弱、客邪内伤、气机不和,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法 则[引。当骨髓受抑制时,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血红 蛋白减少,主要是白细胞尤其是粒细胞减少最为显著。总的病 机特点为肾精受损,脾胃失调,气血亏损。肾藏精主骨生髓,精 能化生血。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肾伤则气血生 化乏源。同时,气能生血,气为血之帅,故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 消化道和造血系统毒副反应当以补脾气、益肾精、生精髓为法。 通补三升汤是我院中医肿瘤专家王三虎教授在上法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自拟的组方。方中红参为君,大补气 血;黄芪、当归为臣,助君药以补气血;鹿角胶、熟地、山茱萸补 肾填精为佐,取精能化血之意;鸡内金等为使,助消化健脾以防 补药滋腻碍脾。全方面面俱到,主次分明,用药精炼,补而不 察结果表明,通补三升汤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 明显改善患者白细胞及血红蛋白的下降,作用优于单纯化疗 组,胃肠道反应明显轻于单纯化疗组,且未出现Ⅳ度难以控制 的呕吐。表明化疗加通补三升汤能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力, 减轻化疗主要毒副作用,保证化疗顺利进行,从而提高肺癌患 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4 —995. [2]张代钊.中西结合放化疗后的毒副反应[M].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20O0:288. 滞,非常适合化疗患者虚中夹实的病情。临床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适量加减收效更显。如气虚为主者重用黄芪,恶心呕吐甚 者加用柿蒂、竹茹、旋覆花、干姜等,纳差加用谷麦芽、神曲、淮 山药、白术。化疗期间注意休息,清淡饮食。 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在稳定病灶、改善症状、提 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率等方面已显示出疗效, 配合手术、放化疗可减轻毒副反应和提高临床疗效[5 J。本组观 [3]胡志萍,甘宁.陈焕朝治疗肺癌经验[J].四川中医,2007 (5):12—13. [4]刘时觉.中医教程新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85—291. [5]刘嘉湘.肺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肿瘤,2002,11 (6):326—327. 收稿日期:2008—03—13 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的思考 李方 (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广西南宁530021) 关键词:治未病;糖尿病;中医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8)04—0679—02 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特别是2型糖 尿病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 率,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昂,给患者 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 有糖尿病人数已接近5000万,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全欧美(将 近2000万)的总和。据最保守的估计,我国糖尿病人门诊和住 院费用每年最少需600亿元以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 健康问题。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 严峻的课题。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 发症的发生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途径。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 发生、发展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的 记述,“治未病”有三种意义,第一,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以预 防疾病。第二,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第三,病后防复,病后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机体康复和防止复 发。用“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勿使七情太过 《灵枢・五变》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 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人的情 志失调,气血上逆,瘀热内结,伤津耗液,会发展成“消瘴”(糖尿 病)。根据观察,许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常有抑郁 悲怒等七情所伤的表现。《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 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失调,损 伤脏腑,会引起一系列病变。《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一系 列调摄情志的具体做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 安从来?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美其食,任其服,乐其 俗,高下不相慕”。“独立守神”“无恚嗔之心”……等等。即是 教导人们情绪要保持乐观,不要去争竞名利,保持一种精神内 守的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脏腑的阴阳气血和顺,自然不 会得病。 2注重饮食的保养。使脾胃的功能和调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饮食有着密切联系,故此饮食的调 养也成为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怎样注重饮食的调养呢? 首先要做到饮食有节制。《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 伤”。饮食不节,损伤肠胃后,会郁而化热,聚湿生痰,影响气血 的流通运行,成为诱发、加重糖尿病的诱因。《素问・奇病论》里 讲得非常具体:“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 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了过量饮食、过食肥甘 会导致肥胖,进而引起进一步病变,发展成糖尿病的机理。目 前的研究也证明,体重的增加与糖尿病的发病成正比。可见, 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何等重要!其次要注 意饮食和合理营养搭配。《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 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 气。”则是教导人们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偏食,才能有益健康。 张仲景的《伤寒论》也提出:“服食节其苦酸甘辛”,主张节制饮 食,和调五味,有益健康。脾胃的功能健运与否也与糖尿病发 生息息相关。《素问・经脉别论》云:“饮之于胃,游溢精气,上输 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不能散精,则会出 现消瘦、口渴、多尿等一系列糖尿病病变。因此固护脾胃应该 做到饮食定时定量,不吃或少吃辛辣肥甘之物,避免暴饮暴食, 并适当运用黄芪、白术、淮山、鸡内金、茯苓、扁豆、莲子、芡实等 补脾益气中药进行食疗,以助脾胃的健运功能,防患于未然。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正御邪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息息相应,生活起居应遵循 自然规律,起居有时。起居失常会使人体阴津耗损,转生内热, 内热又耗阴津,二者互为因果,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加重。故 —・-——6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 第4期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张仲景的《伤寒 论》也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的养身御邪思 想。过劳,过逸都不是好的生活习惯。《素问・举痛论》云:“劳 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久卧伤气”,都强调了过劳过 逸都会产生和加重疾病。所以糖尿病的防治也应对此加以重 视…。 4早期治疗。防治传变 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挑战》的报告指出:21世纪医 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 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 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 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也就是说,医学的重心将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总之,中医 “治未病”理论揭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变,防患于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 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 也”。《紊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 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张仲景也提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都反复强调了早期治疗可以防止病邪从 轻到重,从表到里传变。已病之后不但要治疗本病脏腑,而且 要调理未病脏腑,“先安未受邪之地”。因此糖尿病的早期治疗 是十分重要的。《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凡治消瘅、仆击、偏 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所以糖尿病的 防治,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适度运动等综合治疗外,还应 该及时对血瘀、阴虚、气虚、气滞等阴阳气血不调症候进行治 然的思想,是与现代预防医学不谋而合,相互印证的,研究中医 “治未病”思想,对于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 意义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7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o03:427—433. [2]南征.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2:354—356. 收稿日期:2008"-O1—23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实践 韦鹏涯,黄宏思,曾怡,黄衍强 (右江民族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德育;教学 中圈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8)04—0680—02 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振奋为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 的一百条建议》中写道:“你们不仅是教课的老师,而且是育人 的教员、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的任务,同时更是专业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专业课 教学具有时间长、空间大、内容广、载体多、实效强等特征,在其 中渗透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收到不可替代的效果。虽 然专业课教师的德育工作责任重大,但实践中轻德育重智育或 德育与智育截然分开“两张皮”的现象没有完全改变,特别是在 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有效贯穿德育实践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为 此,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以史为鉴。激发爱国主义情操 微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具 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2解疑释惑,深化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探索和定向阶段。辩证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科学认识活动的 方法论,因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十分重要。医学微生物学 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在条件致病菌的致 病机理中,机体免疫功能与病原菌和外界环境之间存在内因和 外因的辩证关系问题,即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 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条件致病菌与病原菌和正常菌群 之间也存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即共性和 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又如免疫对机体有免疫防御、 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三种功能,这三种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是有 益和必须的,而异常情况下则会对机体产生病理损害,体现出 事物一分为二、具有两面性的本质特征。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 异从抗原漂移到抗原转变之间体现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而出现新的亚型。 .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如《牛痘新书》中记载:“自唐开 元之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茁种痘之法。”故早在唐代,我国人民 就首先使用鼻痘法预防天花,到17世纪才逐渐传到欧洲,比 Jenner使用牛痘苗预防天花病早了800年,我国因而成为免疫 学的起源之地。同样,我国的中草药、中医诊治、针刺麻醉等古 老而灿烂的医学文化中,无不体现出中国人的睿智与胆识。在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中,我国学者汤飞凡1956年用鸡胚卵黄囊 接种法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否定前人研究沙眼病 原体为细菌的结论,由此获得国际沙眼防治组织颁发的金奖; 谢少文教授在世界上首先采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并改进了多 种鉴别细菌用的培养基,等等。在讲解细菌毒力时,用铁的事 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用细菌作生物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的滔天 罪行。在解放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基础和外国敌对势力 的封锁包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和疾病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使人的预期寿命 明显提高。这些生动的事例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 ---——通过对这些教学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正确阐释,使学生在学习和 实践中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自觉性。 3树立榜样。培育勇攀离峰的探索精神 无数的微生物学先驱者们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 美,刻苦钻研,百折不挠,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从1901年设立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以来,共有数十 位微生物学家获此殊荣;1890年Behring和Kitasato发明的白 喉抗毒素血清,挽救了成千上万儿童的生命,因而成为第一个 摘下该项桂冠的人。在讲授沙眼衣原体中介绍汤飞凡发现沙 眼衣原体的动人事迹,他进行沙眼衣原体研究时,以自己为实 验对象,将该“病毒”接种于自己的眼睛,造成人工感染,为观察 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