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作用引起的,属于中医”消渴”症的范畴。目前是常见病、多发病,2011年IDF统计全球患者已达3.66亿,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9.7%,防治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在糖尿病养生防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临床经验,不仅可以降糖,还可清除血糖升高原因。在”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对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先仅从中医”治未病”角度阐述糖尿病的防治。
标签:糖尿病;中医养生;治未病1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禀赋不足,五脏柔弱肾精虚亏:由于真阴虚亏,孤阴无依,不能管束,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肌肤,形体消瘦虚弱。消渴病其位在肾,其本为阴精亏虚。
肾气不足:消渴病基于肾阴亏虚,阴病及阳,而致肾气肾阳虚损,预示消渴病的发展加重。
阴竭阳亢:多因肾阴久亏,阴精耗损,虚火上炎,一发而不可制,火游于肺而上渴,火游于胃而中饥,火烁阴精,阳强无制,阴不内守,而小便浑浊如膏,真阴遂泄,而成下消。
气血皆虚:由于五脏失于肾精濡养而柔弱,气血皆虚,外因六淫乘虚而入,或饮食不节,或七情郁滞,或房劳失度等均可耗伤正气,病邪入侵,久滞化热,更耗阴伤气,阴愈虚而热愈盛,热愈盛而阴愈伤,导致恶性循环,终成消渴病。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1.2 情志不调,郁久化火上灼肺阴:肺为娇脏,五脏之华盖,其生理功能为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当燥热伤肺则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下耗肾水:肝肾同源,肝火亢盛,暗耗肾水。肾水被耗,化源不足,水不能上承于肺,亦不能充养于胃,而致肺燥,胃热更甚。则出现口渴引饮无度,消谷易饥,小便浑如脂膏。
中伤胃阴:郁怒伤肝,肝火亢盛,胃火偏亢。脾本为胃行其津液,复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不能敷布津液,胃失濡养,燥热愈炽。
1.3、饮食不节,蕴热伤津脾湿内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蕴,蕴久化热,胃火炽盛,热灼阴伤,胃阴不足,津不上承于肺,而致肺燥。
胃燥津伤:多因醇酒厚味不节,蕴热伤胃。水谷精微耗竭,不能充养肌肤,则形体日瘦。
二阳明燥实:由于饮食不节,而致胃与大肠实热燥结。胃热化燥伤津,而消
谷善饥;大肠无津以润,则大肠热结,热结上蒸于胃腑,又加重胃中燥热。最终导致手足阳明,二阳热结,大便秘结不通。
消渴病机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而产生上消、中消、下消。常相互影响,故”三多”症可相互并见。总之,消渴病之所以发生,不外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因素,耗伤肺胃肾之阴,导致阴虚燥热而发为消渴病。阴虚与燥热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肾水虚竭,上不能济心火而烁肺,发为上消;中不能润泽脾胃,成为中消;下则肾火自亢,灼烁阴液,必为下消。了解发病原因,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影响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危险因素,有助于糖尿病的预防。
2 “治未病”理论,防病于未然
糖尿病发病前期潜伏期较长,导致患病后的治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消耗大量社会成本,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易感人群,如IGT(处于糖耐量正常和DM之间的异常代谢状态)人群进行早期干预,对糖尿病防治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潜在人群,加强中医对其体质特征的认识判定,结合对其血糖的检测测,是中医诊法的未病先防。要求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适量运动等,通过非药物方法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在糖尿病原始期结合其体质,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其热、燥、痰等偏性,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医学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3 养生学保健防治
先天禀赋不足作为发病内因,以阴虚体质最为常见。作为阴虚体质等易感人群,日常保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精神调养阴虚之人由于阴虚火旺、口咽少津,容易内热上火,性情急躁。因此要冷静沉着,调节情志。情志过极,可以导致气血功能紊乱,损害人体阴阳,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治病因素。
3.2 飲食调养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酸甘化阴、甘寒清热,宜食蔬菜、水果清淡食物;注重粥的使用,如山药粥、百合粥皆可。葱姜之辛辣燥烈之品要减少摄入。慎和五味,合理搭配,饮食清淡,才能维持气血阴阳平衡而预防消渴病。
3.3 起居调摄体育锻炼方面应注重调养肝肾,方法有太极拳、八段锦、内养操,并注重咽津功法。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加强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改善神经功能状态;预防或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居有常,居住地和衣着适宜,也对预防糖尿病具有重大意义。
3.4 药物调治可选用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品。如银耳、玉竹、麦冬、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4 既病防传变
糖尿病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后果不局限于血糖失控所引发的急性并发症,还可因长期高血糖导致涉及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的慢性并发症。因此,治疗糖尿病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的根本途径。
中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可分为肺热伤津、胃热炽盛、肾阴亏虚、阴阳两虚等证型。依据证型不同,提出不同的治法。在原有病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基础上,补充”瘀血为患”,活血化瘀法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运用。
5 结论
在糖尿病的治疗上,中医主张从整体出发,全身调节,同病异治,多种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变化,辨证施治,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的目的。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消渴患者,治之愈否,属在患者,倘能如如方节慎,旬日可廖,不自爱惜,死不旋踵。”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中医养生学说之法规,积极防治消渴病,以”治未病”理论精髓为指导,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方能利于糖尿病的防治。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2):4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