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2、真人兽共患病真人兽共患病:指病原体必须以人和某些动物作为其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的人兽共患病。3、疫源地、自然疫源地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根据疫源地范围大小,可分别将其称为疫点或疫区。通常将范围小的疫源地或单个传染源所构成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且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自然疫源地: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
4、传染病、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法定传染病:是指由国际或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公布、一旦发现或怀疑发生时必须立即报告给相应级别兽医当局的疾病5、疫病预防、疫病防制、疫病消灭疫病预防(prevention)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这通常包括: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不让传染源进入目前尚未发生该病的地区;采取集体免疫、集体药物预防以及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环境保护等措施,保障一定的动物群体不受已存在于该地区的疫病传染。疫病防制(control)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动物群体中已出现的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疫病消灭(eradication)则意味着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失。6、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horiwntaltransmission),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垂直传播(verticaltransmission),即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8、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病原体不需要人或家畜能完成世代更替的传染病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9、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或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传播的日常性工作。10、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埃氏菌的某些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引起的疾病总称,即由一定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毒素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11、沙门氏菌病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各种动物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称。12、炭疽
炭疽: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13、结核病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omplex,简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14、鼠疫鼠疫(Pestis):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15、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16、口蹄疫口蹄疫Aftosa(属一类传染病):俗名“口疮”、“辟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17、狂犬病
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感染所有温血动物包括人类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8、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疯牛病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由朊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组具有共同特征的亚急性、渐进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又称朊病毒病。19、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host)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20、宿主
宿主: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发生人兽共患病时执行封锁应掌握的原则是:早、快、严、小。2、人兽共患病是指能够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3、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4、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现场诊断又叫临诊综合诊断)流行病学诊断、临诊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实验室诊断)病理组织学诊断、病原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等。5、根据结核菌的易感性可将其分为牛型禽型和人型。6、根据病原体的贮存宿主可以将人兽共患病分为: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人源性人兽共患病、互源性人兽共患病、真性人兽共患病。7、人兽共患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群体。8、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大肠杆菌血清型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9、根据动物在口蹄疫流行中的作用:形象地称牛是口蹄疫的指示器、猪是口蹄疫的扩大器羊是口蹄疫的储存器。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人兽共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二选一)
1.自然疫源地的开1.病原体的变异与耐药株的出现
发2.动物的迁徙和饲养密度增加2.动物迁徙和动物3.畜禽品种和畜禽产品国际贸易量
群体密度的波动的增加,检疫不严3.风俗与饮食习惯4.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与患病动物的4.环境污染副产品处理不当5.职业性质5.其他因素的影响
生态环境的改变
2、简述传染病与非传染病有那些区别点(1)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致病微生物存在,如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没有猪瘟病毒就不会发生猪瘟。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从被感染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这种特性叫做传染性(infectious)。这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宜时,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这种特性叫做流行性(epidemic)。
(3)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传染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剌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改变可以用免疫学方法等特异性地检查出来。
(4)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时期内或终生不再患该种传染病。因此,传染病可以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
(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各自特定的潜伏期、特征性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及病程经过.
(6)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传染病在动物群体中流行时都有一定的时限,而且许多传染病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3、简述旋毛虫的检验方法
(一〉动物旋毛虫病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类: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根据2002年国家下发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标准规定,猪旋毛虫病的病原学诊断采用直接采集肌肉进行目检、压片镜检和集样消化三种方法。根据国际兽医局COIE)1996年编写的哺乳动物、禽和蜜蜂A类和B类疾病诊断试验和疫苗标准手册规定的血清学诊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下面以猪旋毛虫病诊断为例将这些方法分述如不。
〈二)人体旋毛虫病诊断
人体旋毛虫病由于所致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因此单从临床症状上诊断较为困难。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和病史特点以及血清学试验等进行综合诊断。
1.根据临床症状2.流行病学调查3.病原检查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4、简述猪带绦虫的生活史虫体后端的孕卵节片、随寄主粪便排出或自动从寄主肛门爬出的节片有明显的活动力。节片内之虫卵随着节片之破坏,散落于粪便中。虫卵在外界可活数周之久。当孕卵节片或虫卵被中间寄主猪吞食后,在其小肠内受消化液的作用,胚膜溶解,六钓蚴孵出,利用其小钩钻入肠壁,经血流或淋巴流带至全身各部,一般多在肌肉中约经60~70天发育为囊尾蚴(cysticercus)。囊尾蚴为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凹陷在泡内,可见有小钩及吸盘。这种猪肉被人吃了后,如果囊尾蚴未被杀死,在12指肠中其头节自囊内翻出,借小钩及吸盘附着于肠壁上,经2~3个月后发育成熟。成虫寿命较长,据称有的可活25年以上。
6、炭疽病的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1.标本采取2.标本处理3.镜检4.分离培养1.荚膜抗体测定1.基因探针5.荚膜肿胀试验2.毒素抗体测定2.聚合酶链反应6.荚膜荧光抗体染色3.多糖抗原测定3.质粒电泳检测7.青霉素串珠试验8.噬菌体裂解试验9.CO培养试验2
7、简述人兽共患病的防制措施(1)加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监督(2)科学管理动物(3)灭鼠(4)杀虫(5)防鸟
(6)搞好人畜粪便和动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7)广泛深入地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8)加强卫生部门与兽医卫生部门的协作(9)行政措施
(10)法规建设
8、简述炭疽的流行病学特点(5分)(一)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其次是带商动物。病畜处于菌血症时,细菌可随分泌物、排泄物、破溃的肿胀部渗出液及濒死期天然孔的溢血排出.尸体中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茵,如处理不当,污染外环境,可成为持久的疫源地。猪有隐性带菌现象。病牛死前1~2d内,可从乳汁排菌,康复牛乳中仍持续排菌一段时间,亦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动物炭疽的感染途径以消化道感染主为主,常因采食污染的草料、饮用污染的水而感染,如果动物的口腔黏膜和胃肠道薄膜损伤则更容易感染。通过损
伤的皮肤和经呼吸道吸人带有炭疽芽孢的空气和尘埃也可感染。本病的传播方式较多,主要借助于尸肉和饲料、家畜调运、皮毛等工业原料和工业废弃物传播,也可经吸血昆虫和食腐肉的鸟类传播。人类炭疽以接触感染为主,与污染的毛皮、病畜产品、土壤和用具接触而感染较多见,呼吸道感染多见于毛皮广,消化道感染常因进食朱煮熟的病畜肉类、奶或污染的食物所致。吸血昆虫叮咬病畜后再叮咬人群也可引起人类炭疽发生,但不多见。
〈三〉易感者1食动物易感,其中绵羊、山羊和牛最易感,马、蝶、驴、水牛、骆驼、鹿次之.人的易感性仅次于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也有易感性.猪易感性较低.犬、猫易感性最低,家禽一般不感染.在自然条件下,声令羊、野牛最易感,角马、象、长颈鹿、河马也可感染发病,野鼠中鼬鼠很易感。鸟类一般不引起感染。肉食和杂食动物如狼、狐、辑、灌、街、貌、给刷、小灵猫、豹、狮、虎、山猫、熊等常因吞食动物尸体而感染发病。实验动物中,小鼠、地鼠、豚鼠、兔、猴和猩猩都很敏感,而大鼠有抵抗力。
(四)流行特枉
炭疽病虽然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常集中于炎热多雨或炎热干旱季节,6~9月为发病高峰。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家畜均有易感性,但幼龄较老龄家畜易发.本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也可引起散发。自然灾害是炭症高发的主要诱因,常在于早或洪涝等灾害之后暴发流行。环境卫生差、使役过重、长途运输、饥饿、营养缺乏、甚至换齿等降低畜体抵抗力的因素均是本病的诱因。人的炭瘟多皮子成年人,发病与职业密切相关,农牧民、兽医多发,主要通过放牧、饲养或治疗护理病畜而感染;皮毛加工厂的工人、畜产品收购人员、屠宰工人及动物性食品加工人员由于接触带菌的动物产品,感染发病的较多。
9、人兽共患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的形成原因(5分)
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季节发生的原因:⒈季节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⒉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⒊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周期性:某些动物传染病如口蹄疫、牛流行热等,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动物传染病的周期性
周期性的形成原因: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易感动物除发病死亡或被淘汰以外,其余由于康复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因而使流行逐渐停息。但是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免疫力逐渐消失,或新的一代出生,或引进外来的材感动物,使动物群体易感性再度增高,结果可能重新暴发流行。在牛、马等大动物群中每年更新的数量不大,多年以后易感动物的百分比逐渐增大,疾病才能再度流行,因此周期性比较明显.
10、旋毛虫病的防制措施(一)养猪方式的改善养猪场需进行以下防治措施:
(I)设置微生物学的屏障防止啮齿类动物等进人猪圈和很仓(通风口和下水
道应使用孔径小于lcm的铁丝网覆盖);
(2)对新引进动物做血清学检查确定旋毛虫特异性抗体为阴性后才允许进人养猪场;
(3)对死亡的动物做清洁处理;
(4)确保养猪场无生的或未适当加热的残食或含肉的残食;(5)在养猪场附近无垃圾堆。(二)加强肉类检疫(三)加强进出口检疫(四)病猪肉的无害化处理(五)药物预防(六)加强宣传教育(七)免疫预防1.初次感染的免疫原性
2.新生幼虫抗原的免在保护作用3.肌幼虫抗原的免疫保护作用4.成虫抗原的免在保护作用5.基因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作用
6.免疫途径及佐剂对免疫保护作用的影晌7.免疫保护作用评估方法
11、结核病的诊断方法(5分)病理学诊断免疫学诊断
1.结核菌素(PPD)皮内试验
1.显微镜检查
2.血清学诊断
2.分离培养
3.对菌体成分的检测
3.动物接种
4.细胞因子及细胞因子受体检测法
分子生物学诊断
1.聚合酶链反应2.核酸探针技术
12、简述鼠疫的防治措施
(一)防控措施,1.管理患者2.消灭动物传染源3.切断传播途径〈二)药物预防(三)免疫预防(四〉疫情控制1.病原治疗2.对症治疗
四、问答题(四选三,48分)1、试述猪链球菌感染人的临床症状及其预防措施临床症状:人感染猪链球菌后,视细菌侵入部位不同会引发不同的疾病,通
常有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和永久性耳聋、化脓性关节炎,眼内炎等疾病。本病从感染到发病最短2h,最长13d,一般在2~3d。多数病例发病初期出现畏寒、发热,伴有头痛、头昏、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人的猪链球菌感染临床上主要有两个类型,即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败血症型:常发生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表现为起病急,多为突发高热,肢体远端部位出现淤点或淤斑,早期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休克,病人很快转入多器官衰竭,如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心力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衰络,预后较差,病死旦在极高。脑膜炎型:主要表现为头痛、高热、脑膜剌激症阳性等。该型的临床表现较轻,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但有54%~67%的患者可导致耳聋以及运动功能失调,井发吸收性肺炎和继发性大脑缺氧等.
预防措施:做好消毒、清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3%来苏儿液等消毒液彻底消毒。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病变的猪胴体,经高温处理后方可食用。
保持环境卫生、消除感染因素经常打扫猪圈内外卫生,防止猪圈和饲槽上有尖锐物体刺伤猪体。新生的仔猪,应立即无菌结扎脐带,并用碘酊消毒。
做好菌苗预防接种由于猪链球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菌苗对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感染无交叉保护力或交叉保护力较小。预防用疫苗最好选择相同血清型菌苗。菌苗最好用弱毒活菌苗,因为细胞免疫在抵抗猪链球菌感染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药物预防猪场或周围发生本病后,如果暂时买不到菌苗,可用药物添加于饲料中用于预防,以控制本病的发生。
人员防护猪链球菌病感染人主要通过接触病死猪。生猪饲养人员和屠宰加工人员是本病易感人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要多注意个人防护,有外伤时应尽量避免接触病猪,发现病猪要及时通知兽医诊疗。屠宰加工人员在屠宰生猪时,应防止个人受伤。一旦受伤应立即处理伤口,经清洗消毒后,使用抗菌素预防治疗。注意不食用病死猪,购买的猪肉在分割时,应使用生熟分开案板,并充分煮熟后食用
2、谈谈你对人兽共患病的认识
人兽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类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研究人兽共患病的主要目的(为了预防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互传染。就是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查明病原体对于人体健康和畜牧业的危害,合理制订防制计划,以确保人类的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任务(为人类提供营养、安全的食品,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人兽共患病,以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无害,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人兽共患病的分类依据(病原体的生物属性、病原体的生活史和病原体的储存宿主);人兽共患病的分类方法(病原体的生物属性-病毒病、细菌病、衣原体病、立克次体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和舌形虫病、环节动物病、节肢动物病;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人源性人兽共患病、双源性人兽共患病、真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活史-直接传播性人兽共患病、周生性人兽共患病、后生性人兽共患病、腐生性人兽共患病);造成人兽共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自然疫源地的开发、动物迁徙和动物群体密度的波动、风俗与饮食习惯、环境污染、职业性质);人兽共患病的防制措施(加强食品的卫生管理和监督、科学管理动物、灭鼠、杀虫、搞好人畜粪便和动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广泛深入地开展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卫生部门与兽医卫生部门的协作、行政措施)。
3、人被可疑病犬咬伤后如何处理?1.若伤口流血,只要不是流血太多,就不要急着止血,因为流出的血液可将伤口残留的疯狗唾液冲走,自然可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2.对于流血不多的伤口,要从近心端向伤口处挤压出血,以利排毒。同时,必须在伤后的两个小时之内,尽早对伤口进行彻底清洗,以减少狂犬病的发病机会。用干净的刷子,可以是牙刷或纱布,和浓肥皂水反复刷洗伤口,尤其是伤口深部,并及时用清水冲洗,不能因疼痛而拒绝认真刷洗,刷洗时间至少要持续30分钟。
3.冲洗后,再用70%的酒精或50度-70度的白酒涂擦伤口数次,在无麻醉条件下,涂擦时疼痛较明显,伤员应有心理准备。涂擦完毕后,伤口不必包扎,可任其裸露。对于其他部位被狗抓伤、舔吮以及唾液污染的新旧伤口,均应按咬伤同等处理。经过上述伤口处理后,伤员应尽快送往附近医院或卫生防疫站接受狂犬病疫苗的注射。
4、谈谈你对消毒的认识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流行叫做消毒,它一般不包含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的杀灭.消霉的目的就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予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病继续蔓延。根据消霉的目的,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临时消毒、终末消毒。防疫工作中比较常用的一些消毒方法主要有机械性清除、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生物热消毒。
5、试述禽流感感染人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其预防措施临床症状: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也可以出现流涕、鼻塞、咽痛等。部分患者肺部病变较重或病情发展迅速时,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即可出现,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1个月后仍有较为严重的咳嗽、咳痰。在疾病初期即有胸闷、气短以及呼吸困难,常提示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将会迅速发展为严重缺氧状态和呼吸衰竭。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5~7天出现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部分患者可出现纵隔气肿、胸腔积液等。有相当比例的重症患者同时合并其他多个系统或器官的损伤或衰竭,如心肌损伤导致心力衰竭,个别患者也表现有消化道出血和应急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症状,也有的重症患者发生昏迷和意识障碍。
流行病学: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员普遍易感,无性别、职业等因素无关。无明显季节性。
预防措施:疫情监测、药物治疗、免疫预防6、结合肉品卫生检验实习内容,谈谈你对动物检疫的认识动物检疫可分进出口检疫和国内检疫两大类。进出口检疫指进口或出口的家畜及其产品以及观赏动物和野生动物等在到达国境界域时所受到的检疫。国内检疫指在国内各省、市、县或乡镇地区实行的检疫。又可分为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根据我国动物检疫法的规定,凡是在国内收购、交易、饲养、屠宰和进出我国国境和过境的贸易性、非贸易性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运载工具,均属于动物检疫的范围。1、按检疫的类别可分为活体动物、动物产品及运输工具。
2、按检疫的性质可将动物检疫的范围分:生产性动物检疫、观赏性动物检疫、贸易型动物检疫、非贸易性动物检疫。
7、谈谈你对病料采集和送检的认识1)微生物学检验病料的来取①脓汁、鼻汁、阴道分泌物、胸水及腹水的采取。一般用灭菌棉球蘸取病料后,放入灭菌试管中。采取破溃脓肿内的脓汁和胸水、腹水等时,可用灭菌注射器抽取,放入灭菌小瓶内。对较钻稠的脓汁,可向脓肿内注人1一2毫升灭菌生理盐水,然后再吸取。②血液的采取、全血:采血前在注射器内先吸入灭菌的5%柠檬酸钠溶液1毫升,再呆血约1U毫升,混合后注入灭菌容器内,一般采取静脉血。血清:无菌操作采血1.0毫升,注入灭菌试管或小瓶中,在室温或恒温箱内静置1--2小时。待血液凝固后放置于4`C冰箱内2小时,析出血清装入千净灭苗小瓶中,或采取的血液置离心管中,直立凝固后。经1000转/分离心5一10分分离血清。③血液涂片。用末梢血、推薄膜血液涂片数张。④胆汁的采取。可采取整个胆囊,或用烧红铁片或酒精棉球烫烙胆囊表面,再用灭菌吸管或注射器刺入胆囊内取胆汁数毫升,置于灭菌小瓶内。⑤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结等实质器官的采取。应在剖开胸、腹腔后立即采取,并注意无菌操作,果取的脏器分别置于灭菌的容器或塑料袋中。⑥肠内容物及肠壁的采取。烧烙肠道表面,用小刀切一小孔,月吸管从小孔插入采取肠茹膜上钻液或肠内容物,装入试管。如检肠壁,应将肠内容物除掉,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后,置于盛有50%甘油水溶液或饱和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送检。⑦脑、脊髓的采取。作病毒检查时,根据实验需要,采取脑、脊髓并浸入50%甘油生理盐水中,或将整个头部割下.包入浸过0.1%升汞液的纱布中,外面最好再用塑料布或油纸包裹,装入木箱或铁桶内送检。
2)病理组织学检验病抖的采取①应选择典型病变部位与邻近的健康组织一并采取。②选取的组织村料要包括器官的主要结构,如肾应包括皮质、髓质、肾乳头及被膜。③选取病料时切勿挤压(使组织变形)、刮抹(使组织缺损)、冲洗。④选取的组织不宜太大。尸检取标本时可先切取稍大的组织块,待固定一段时间后,再修整成适当大小并换固定液继续固定。常用的固定液是10%甲醛溶液,固定液量为组织体积的5-10倍。
3)毒物检验材料的采取①要求容器清洁,无化学杂质,洗刷干净,不能随便用药瓶盛装病料。②对中毒的活狗,可采用导胃管取胃内容物,并同时采取粪便、血液、尿液;死狗在剖检时采取胃和肠内容物、胃壁、肠段、心、肝、血液、尿液、肾、膀股等,也可取出整个胃,将两端结扎后送检,不要将病料混合,每一种病料应放在一个容器内。
8、如何判断动物屠宰后的肉品能否食用?
头部检验:①检查头颈部有无脓肿,剖检两侧颌下淋巴结。②检查脂肪和肌肉组织有无异常。
体表检验:①检查体表和四肢,剖皮猪应当检查皮张,有无异常,包括人为伤害。②检查颈部耳后有无注射针孔或局部肿胀、化脓。③检查屠体脱毛是否干净,有无烫生、烫老和机械损伤,修刮浮毛是否冲洗干净。
内脏检查。①白下水检查,即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和脾脏。首先检查胃肠浆膜面上有无出血、水肿、黄染和结节状增生物,触检全部肠系膜淋巴结,并拉出脾脏进行观察。对肿大、出血的淋巴结要切开详细检查。肠胃内容物清除后,还应当检查黏膜面。②检查膀胱和生殖器有无异常,发现膀胱中有血尿、生殖器有肿瘤时,要与胴体进行对照检验;还应对种公母猪和晚阉猪进行判别。③检查心肝肺。第一,检查心脏。观察心包和心脏有无异常,切开左心室检查心内膜,查看是否存在新包炎、心外膜炎、心肌炎、心内膜炎、肿瘤及寄生虫病变等。第二,
检查肝脏。观察肝脏的色泽、大小,触检弹性有无异常,对肿大肝门淋巴结、胆管粗大部分进行切检,看是否有肝包膜炎、肝淤血、脂肪肝、肝脓肿、肝硬变、胆管炎、坏死性肝炎、寄生性白斑和肿瘤等。第三,检查肺脏。观察色泽、大小有无异常,并进行触检,发现硬变部分要切开检查,切检支气管淋巴结有无肿大、出血、化脓等。看是否存在肺呛血、肺呛水、小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炎、纤维素性肺炎、寄生性病变和肿瘤,同时,摘除甲状腺。
胴体初检。①随即切检两侧腹股沟浅淋巴结有无肿大、出血、淤血、化脓等病变;②检查皮下脂肪和肌肉组织是否正常,有无出血、淤血、水肿、变性、黄染、蜂窝组织炎等变化;③检查肾脏,剥开肾包膜,检查其色泽、大小并触检其弹性是否正常,必要时进行纵剖检查,注意有无肾淤血、肾出血、肾浊肿、肾脂变、肾梗死、间质性肾炎、化脓性肾炎、肾囊肿以及肿瘤等。④在屠宰环节中未摘除肾上腺的,应当给予摘除;⑤检查腹腔有无炎症、异常渗出液、肿瘤等。结合内脏检验作出综合判断。
9、谈谈你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认识细菌性食物中毒(bacterialfoodpoisoning)系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细菌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其中前者亦称感染性食物中毒,病原体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嗜盐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后者则称毒素性食物中毒,由进食含有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杆菌及肉毒杆菌等细菌毒素的食物所致。按发病机理可分为三型:感染型中毒、毒素型中毒和过敏型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可按致病菌分类,分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等。临床上可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与神经型食物中毒两大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