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下半月刊 新媒介环境下滇西边区文化传播模式研究 孙晓川黄苹 (德宏师专云南德宏678400) [摘要】囿于文化信息资源的现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 源环境的现状、政府部门对国内各民族间跨文化传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媒体从业人员跨文化传播素养与技巧的欠缺、 国内跨文 化传播研究相对滞后等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播滞后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提升政府部门的参与度、重视跨文化传 播效果、提高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媒介素养,才能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 力。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 [中图分类号】G249.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 002—2562(201 4)一6—209—1 1我国滇西边区地区文化传播现状 观、道德标准、风俗习惯、法律规范、非语言符号等方面的差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 别都影响着传播效果,语言、思维方法、世界观、宗教观、道 文化传播与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结合越来越 德标准、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误读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普遍现 紧密。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与各种 象,而这种误读又分为无意识的误读与有意识的误读。因此重 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文化信息的有效 视传播效果的实现与调控非常重要。 传播是维系社会结构动态平衡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 3改善我国滇西边区地区跨文化传播模式的途径 同时,信息的匮乏和文化传播的极度不对称足以致使一个社 第一,提高政府参与度。当前我国对国际间跨文化传播给 会、一种文化陷入困境。我国滇西边区地区文化在与他文化的 予了高度重视,但对国内跨文化传播问题的重视稍显薄弱。信 互动之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状况,这些社会的文化承载者的 息传播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生 心态趋于封闭和边缘化,表现为对外界变化的漠然,对习惯的 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素。对于 依赖和固守,无论这些习惯是否有助于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 我国滇西地区而言,从软件——传播主体媒介素养而言还是硬 滇西边区文化的变迁和文化模式的转型是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 件——传播设备都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高度参与才能促进边区 求。 文化的传播,引入外界优秀文化,达到文化传播预期效果。 2制约滇西边区文化发展变迁的因素 第二,高度重视跨文化传播的解读效果,借助传媒之力推 第一,滇西边区的地理环境。众所周知,我国滇西边区大 动我国滇西边区地区的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跨文化传播是否 多处于自然环境恶劣、人类生存条件极差的边远偏僻地区。长 取得了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编码,二是解码。 期以来,地域上的边远、经济上的贫穷、政治上的疏离使当地 传播主体在进行文化编码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决不 居民的社会生活日趋边缘和封闭,其文化也因而日趋边缘和封 能迎合某部分人的猎奇心态和低俗思想而将历史古镇打造成艳 闭,无法平等分享整个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信息。 遇之都、同性恋聚集地,将民族节日异化为低俗活动;接受者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对国内各民族间跨文化传播重要性的 的接受层面,分为三个层面包括信息层面、态度层面、行为层 认识不足。传播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得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基本 面。它是逐步发展的一个过程,首先是接收到信息,然后由信 条件,也就是说,各种文化只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交流接 息层面发展到态度转变,再由态度层面发展到行为转变。因此 触,才能够获取发展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不断地积累知识资 以媒体从业者为主力军的文化编码者需要熟悉我国滇西边区地 本,不断推进自身的更新、文化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然而当 区文,有技巧地组织要传递的信息,尽量使我国滇西边区受众 前国际间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得多,国内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做到等值解读,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得少。因此,从促进我国各民族间和谐共处和经济发展大局来 第三,加大硬件和软件建设力度,提高我国滇西边区地区 看,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对国内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问 受众的媒介素养。大众传媒素养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高度发达 题给予高度关注。 背景下对人提出的一种新的能力要求。它主要指人们对大众传 第三,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最后一个环节是效 媒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包括对媒介积极作用的开 果,也就是说追求预期有效传播是任何传播者的最终目标。然 发利用能力,对媒介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媒介内容的 而,我国大众传媒对滇西边区地区受众的跨文化传播恰恰忽略 分析判断能力及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是现代人基本素养的构 了传播效果这个最为关键的环节。盲目致力于对地方文化做猎 成要素。提升我国滇西边区受众的媒介素养,就是要培养他们 奇式的传播,无异于杀鸡取卵。 主动接触媒介的意识,激发其自发的精神需求及使用媒介的能 第四,跨文化传播主体的素养与技巧参差不齐。众所周 力,重点培养他们如何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总之,只有 知,追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已进入自媒体传播时代, 真正了解我国滇西边区地区社会的文化发展需要、科学认识和 公民个人只需借助一部手机就能达到传播文化信息的目的。传 充分尊重滇西边区地区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调整选择好的传播 播主体与普通大众界限的越来越模糊,使传播主体的范围大大 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滇西边区地区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互动, 扩大,其中有专业媒体从业人员,更多的是非专业的普通大 达到滇西边区文化传播预期效果。 众,个人在语言、思维方法、世界观、宗教观、人生观、价值 参考文献 [I]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95年版。 [作者简介]孙晓川(1978~),男,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 [2】关世杰:《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人民网, 为文学与艺术传播。 http://media.people.tom.cn/GB/22114/411 80/75987/51 75 088.html。 【3]靖晓莉:《传播与滇西边区地区文化建设》, 贵州民族研究》,2003(9)。 (I-接第134页) 参考文献 [1】陈晓晨.《驾驶决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 3-06—01. 【2】赵利苹.《风雨耦合作用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与控制策略研究》.长安大学,2 01 3-04-1 0. [3】王贵槐,万剑.《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支持系统信息感知技术综述*.交通与计算机,2008-06-1 5. 【4]尤强.《面向汽车主动安全的驾驶行为研究》.天津大学,201 2 5—0I. [5]王海林,刘仲国.《汽车性能及技术状况对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影响》.汽车研究与开发,2 003-03-I 5 童至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