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纾的翻译试谈其风格之上的人格魅力
作者:阮育芳
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1期
一、 阅读林译本总体感受
初次接触林纾的翻译,还是要从他翻译的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谈起。本书是华盛顿欧文的代表作。欧文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以随笔和散文见长。这篇《见闻札记》文笔清新,优雅别致。也许正是这种恣肆于字类行间的文风和才华才使得这部作品被中国读者喜爱。而林纾也机缘巧合地将其译成中文。林纾的翻译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深厚古文功底使得他的译本癫狂之极。很多人称赞高健的译本如行云流水,将内容娓娓道来。可这仍不能掩盖林纾的锋芒。虽然在初读时觉得很多词句生冷少见,给人一种绝世与外的无法驾驭感,但从行文和整体风格上可看出其治文的严谨性和气贯始末的豪迈恢宏之势。独特及个性,任何的译作都应具有这种语势。而古文的特点是深沉厚重,少用笔墨。林纾不懂外文,只听魏易将其赘述成白话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文学根基将欧文的这篇散文小记译成古文。可谓领全篇之精要,而胸中已另成书。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开篇就提出了“化境”这一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 二、林纾翻译作品的总体风格
在谈林纾的翻译风格前,作者先阐述下何谓风格。翻译中许多读者或翻译评论家会谈到译者的风格。事实上,风格是个动态的而且多变的一个概念。居斯塔夫·福楼拜曾经说过“Style ;is ;not ;only ;the ;man, but ;also ;a ;concrete, alive ;man ;with blood and flesh.” 先从原文作者的角度去谈风格,不同的人生经历、立场、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使得作者在创作对象的选择、对象类型的选择、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方法和语言的使用等这些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诸上因素形成了作品的风格。1901年,自林纾定居北京之后,桐城派的各大家以及其浓郁的桐城古文风从某种程度上和林纾的为人性情及所倡导的文体风格基本一致,虽然林纾强调自己不类属于桐城派。自幼开始接触古文,而后逐渐对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进行广泛涉猎,使得林纾对古文已经驾轻就熟,融入骨血。林纾的译文给读者一种凝练厚重,古雅清秀的审美体验。如同林纾的书房一样,一边是包含历史沧桑的《春秋》、《史记》,诸子百家,另一案则是清新脱俗,超乎世俗的山水风景画卷。林纾对原作的化境似的翻译,或许犹如他描摹山水之前已将神韵暗含于心中。使得译本工整洗练而无丝毫冗词赘话。阅读古文给人一种雅洁的文学体验。而“雅洁”说是由桐城派初祖方苞提出。“雅洁”说的提出开创了严净雅洁、静重博厚的古文创作文风,成为桐城后人在文学审美上矢志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以下通过对比高健译本以及费解和苏永强编译本(后文通称费译本),来对林纾与魏易合译(后文通成林译本)的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 部分段落来阐明林译的雅洁之风:
Further reading and thinking,though they brought this vague inclination into more reasonable bounds,only serve to make it more decided.I visited various parts of my own country; and had I bee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merely influenced by a love of fine scenery,I should have felt little desire to seek elsewhere its gratification; for on no country have the charms of nature been more prodigally lavished.Her mighty lakes 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 her mountains,with their bright aerial tints; her valleys,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her tremendous cataracts,thundering in their solitudes; her boundless plains waving with spontaneous verdure; her broad deep rivers,rolling in solemn silence to the ocean; her trackless forests,where vegetation put forth all its magnificence; her skies,kindling with the magic of summer clouds and glorious sunshine: — no,never need an American look beyond his own country for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of natural scenery.
林译:后此读书既博,而意念亦端,惟远游之心,尚博勃然。余之在本国,所经亦不谓少。若云风物之佳,似吾美洲较为人胜。以天然景物,孰则类此富庶者?湖身广博如海,山色如画,山中产物至夥,而巨瀑之声,乃震数里以外。平原旷壤,有同碧海。长江大河,日夜奔流入海,至若林光云雾,在在咸足饱饫。试问美国人乃反嗜他国烟水耶?
高译:此后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虽使这种渺茫的向往稍就理性之范,却适足以使之更其固定。我游历了自己国土的各个地方;而如果我的爱好仅限于研丽景物的追逐,则快心悦目尽可以无须远求,因为纯以大自然的妩媚而论,此邦确可谓得天独厚,世罕其俦。试想那银波荡漾、与海相若的浩渺湖面;那晴光耀眼、顶作天青的巍峨群山;那粗旷而富饶盈衍的峡岸溪谷;那雷鸣喧豗于阒寂之中的巨大飞瀑急湍;那绿色葱茏、好风阵阵的无际平原;那庄严静谧、滚滚入海的神广江流;那万木争荣、无径可循的茂密森林;那夏云丽日、谲诡幻变的灿烂天空;——不,在自然景物的壮丽方面,美国人从不需要舍本土而远求。
费译: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使我模糊的爱好变得更为理性,更为明确。我游遍了国内各地,如果我只是爱好优美的风光的话,这就足以令我满意了,因为大自然还没有慷慨地施与其他国家更强的魅力呢。美国湖泊浩渺,流光溢彩;群山连绵,黛色参天;峡谷中土地丰饶,鸟兽众多;百丈瀑布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打破寂静;无垠的原野上,自生的葱茏草木起伏不定;深广的河流肃穆地涌向海洋;人迹罕至的森林中,树木恣意舒展;苍穹中,多姿多彩的夏云与灿烂的阳光交相辉映—对美国人来说,自己国家壮美的景观就足够了,不用舍此他求。
这是全书的首篇,类似序言,带有自序生平、开宗明义的性质。而此段描写欧文随着年岁增长而旅行游记的知识和眼界也逐渐拓宽,并憧憬游览更多世界胜景。他描写了美国景物之美,无论高山峡谷,还是碧波深湖,亦或旖旎的蓝色天空,都尽览于此,使人无所他求。这为下文介绍欧洲诗意浪漫之美做好铺垫。从林译到魏译本理解上的难度逐层递减。而林译初看凝练难懂,让人产生难以读懂的距离感,实读起来,抑扬顿挫,别具风趣,文言四字格的使用使得林译气势贯通,一气呵成。如 “读书既博” “意念亦端” “尚博勃然” “风物之佳” “较为人胜”,因为四字格的使用译文更加简洁,更加规范,古朴典雅。使读者读来也更能体会其中的妙趣。描写景物的词句没有出现过多的冗词缀语,相比之下,高译本虽也隽永流畅,但是白话和些许生冷字眼的搭配反倒让人摸不清其风格。既不能传达出原文的神韵,也没能译出自己译文的神采。费译本虽然读起来也恰似通顺晓畅,但总觉索然无味,只是纯粹的直译和全译。全篇白话,读之虽明其意,却如饮淡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对原文和译文的字数统计结果表明:原文英文单词总数151字,林译中文字数127字,高译中文字数244字,费译本字数212字。从篇幅上不难看三种译文字数的明显差别。林纾这种类古文的翻译既能保留古文的格调,又能使读者乃至当代读者一目了然。相比较而言,高译本中虽被很多读者推崇,但个人总觉其译本不够晓畅。尤其是白话文和古文生冷字眼的搭配让人不能如读林译那样酣畅淋漓。光是几个汉字的发音就够人琢摸半天了。如“俦”(《康熙字典》解释:读音chóu,意思是汉字五行中的火,是吉祥的寓意,不属于常用字),类似的汉字还有“豗” ;“阒” “谲”。费译本可谓平淡无奇,何谈风格。
“言必秦汉”的桐城古文风是当时所有文人赖以生存和创作的根骨,带有先秦色彩的实词和语气词以及一些疑问句式在翻译中被运用。几个实词的使用如“震”,描写出了瀑布倾泻直下的壮丽之声;“奔”字虽常与“流”字并用且多见于字里行间中,但在林译中能与前后的词句形成一种磅礴恢宏之势,而不简单像很多白话文中所使用的平淡的句意。如“孰则类此富庶者?”一句,以一种挑衅式的口吻夸张地译出了美国景色举世无双的傲气豪迈之情。整个段落铿锵有力,气度尽显。无怪乎林译版本源于原文而高于原文,因为他的鲜明语体色彩和凝练清雅的文风早已跃然纸上,使观者早已忘记原文之形了。 三、风格之上的人格魅力
贫寒子弟的出身并没有让林纾陷入自卑而自弃的心理暗示。而是促使他更加勤奋刻苦地努力学习,加上他对古文的痴狂热爱使得林纾后来才成为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的狂生。桀骜的性情和清雅的文风其皆源头在于林纾幼年的家境。家庭不幸境遇从侧面成就了这位译界才子。正可谓“家道中落催人奋,一路苦学成大家”。自林纾5岁时,其家庭不景气,因父亲商船不幸触礁,欠债累累。全靠母亲和姐姐针线活得以维持生计。拮据的贫寒生活使得林纾立下壮志,全心读书以解家庭之困和决心日后有所作为。林纾读书之刻苦见于他在家中墙壁上的一则警语“读书则生,不则入棺,若张座右铭者”( 朱羲胃:《林畏庐先生年谱》卷一,第5页)。他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书籍,并对之欣喜阅读,偶然中看到叔父的《毛诗》、《尚书》、《左传》、《史记》,便对这些传统古文经典名著兴趣颇浓。广泛的涉猎使他具备了深厚的古文功底,而且不但对古书进行阅读还对其中内容进行加注和校订。林纾对《史记》这部西汉时期由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恢宏历史学巨著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加注和校订。五车腹笥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使得他更加在古文修养方面更上层楼。在后来的挚友亲朋不幸卒世之后,好友王昌寿帮他拿起翻译之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先不谈林纾翻译作品数量之多,形式之广泛。作为一个不懂外文的晚清文人,有志将外国名著翻译成中国时下文字,期间面临的阻碍不难想象。精通外文的合译者用他们自己理解的国文口述给林纾,林纾再译成汉语,速度之快,令人瞠舍。“先立言,而后必不食言”见于自其向学以来的人生精要。无论阻碍多大,成事之心,决绝而酣畅。所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另林纾蜚声译坛。关于他所翻译国外文学精品的数量和种类在此不多叙。除了翻译大量国外译作,林纾自己还撰写了很多古文文论,足见其古文功底之浑厚。尽管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它的意义重大。林纾的翻译领域也逐渐被拓宽,翻译兴趣也逐渐浓烈。晚清士大夫们所赖以生存的桐城文学也逐渐在经世致用的文学价值观影响下逐渐暗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总结
本文从林纾的生平及译作谈起,通过其家境身世以及勤奋求学的经历,不难看出,自古贫寒出人杰的普世真理。严谨的求学治学之风在林纾的翻译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桐城派古文风的严谨和雅洁之风也对林纾的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这种锐利的严肃之风成就了一代古文大家和旷世翻译奇才。翻译领域的不断纵深使得林纾的视野不断扩大,也使他从一名纯粹的文人逐渐转变为一名爱国志士。古文是根,翻译是树,而林纾的风骨魅力则是那满树银花所散发出的弥久清香,引得无数位学者文人对其倾倒痴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