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赴品旅游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6267002 U(45)授权公告日 2017.06.20

(21)申请号 201621377826.0(22)申请日 2016.12.15

(73)专利权人 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嘉定路

68号(72)发明人 鲁庆华 高旭明 卢庆宝 王晓伟 

黄卫青 张晓光 (74)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申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7243

代理人 蒋遥明(51)Int.Cl.

E01C 23/10(2006.01)E01D 19/00(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包括预埋设置在桥台过渡段内的第一浇注管以及第二浇注管,所述第一浇注管设置在路基层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浇注管呈矩形阵列设置在路基层内;设置在路基层底部的第一浇注管可以在路面因基础承载力不够而发生沉降时向路基内进行注浆,提高基础承载力,第二浇注管可以在路面因台背回填压实度不够而发生沉降的时候向路基内注浆,提高台背回填的压实程度,由于第一浇注管和第二浇注管均预埋在桥台过渡段,发生问题是可直接向内注浆,不需要中断交通即可实现返工维修。CN 206267002 UCN 206267002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预埋设置在桥台过渡段内的第一浇注管(5)以及第二浇注管(6),所述第一浇注管(5)设置在路基层(4)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浇注管(6)呈矩形阵列设置在路基层(4)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浇注管(5)之间的距离为1.5m-2m,并且距离桥台(1)最近的第一浇注管(5)与桥台(1)之间的距离为0.8m-1.2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浇注管(6)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m-2.0m,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浇注管(6)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m-2.0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距离桥台(1)最近的第二浇注管(6)与桥台(1)之间的距离为0.2m-1.0m,位于顶端的第二浇注管(6)与路面结构层(3)的垂直距离为0.8m-1.0m,位于底端的第二浇注管(6)与原地面(2)之间的距离为0.8m-1.0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边坡部(8)上设置有第三浇注管(7),所述第三浇注管(7)与桥台(1)之间的距离为1.5m-2.0m,两个所述第三浇注管(7)之间的距离为1.5m-2.0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注管(5)包括外管(501)以及套置在外管(501)内的内管(502),在所述外管(501)以及内管(502)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浇注孔(503),沿轴向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浇注孔(503)呈90°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浇注管(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浇注孔(601),沿轴向方向两个相邻的所述浇注孔(601)呈90°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浇注管(7)的一端呈锥形,在所述第三浇注管(7)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浇注孔(701),沿轴向方向两个相邻的所述浇注孔(701)呈90°设置。

2

CN 206267002 U

说 明 书

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

1/3页

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

背景技术[0002]桥头跳车问题一直是困扰市政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之一,已成为高等级公路的质量通病。桥梁与路基、路面的组成材料、刚度、强度、胀缩性等存在差异,且桥头连接处受力时易形成集中应力。在车辆荷载、结构自重、自然因素作用下,桥梁与道路同时发生沉降,但两者的沉降量有很大差异,道路的沉降量远大于桥梁的沉降量(沉降差值一般为10~30cm,有的甚至超过60cm),形成错台,导致行车时发生桥头跳车。道路沉降主要由台背回填压实度不够、路基地基基础沉降所致。桥头跳车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影响行车安全、降低行车速度、影响车辆运营费用和加速桥梁及路面的病害,对道路桥梁的运行影响极大。传统反攻加固维修都要在中断交通的情况下进行,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不中断交通,有效防止桥头跳车的预埋注浆结构。[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5]本实用新型包括预埋设置在桥台过渡段内的第一浇注管以及第二浇注管,所述第一浇注管设置在路基层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浇注管呈矩形阵列设置在路基层内。[0006]本实用新型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浇注管之间的距离为1.5m-2m,并且距离桥台最近的第一浇注管与桥台之间的距离为0.8m-1.2m。[0007]本实用新型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浇注管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m-2.0m,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浇注管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m-2.0m。[0008]本实用新型距离桥台最近的第二浇注管与桥台之间的距离为0.2m-1.0m,位于顶端的第二浇注管与路面结构层的垂直距离为0.8m-1.0m,位于底端的第二浇注管与原地面之间的距离为0.8m-1.0m。[0009]本实用新型在边坡部上设置有第三浇注管,所述第三浇注管与桥台之间的距离为1.5m-2.0m,两个所述第三浇注管之间的距离为1.5m-2.0m。[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浇注管包括外管以及套置在外管内的内管,在所述外管以及内管的侧壁上均设置有浇注孔,沿轴向方向相邻的两个浇注孔呈90°设置。[0011]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浇注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浇注孔,沿轴向方向两个相邻的所述浇注孔呈90°设置。[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浇注管的一端呈锥形,在所述第三浇注管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浇注孔,沿轴向方向两个相邻的所述浇注孔呈90°设置。[0013]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为:设置在路基层底部的第一浇注管可以在路面因基础承

3

CN 206267002 U

说 明 书

2/3页

载力不够而发生沉降时向路基内进行注浆,提高基础承载力,第二浇注管可以在路面因台背回填压实度不够而发生沉降的时候向路基内注浆,提高台背回填的压实程度,由于第一浇注管和第二浇注管均预埋在桥台过渡段,发生问题是可直接向内注浆,不需要中断交通即可实现返工维修。第一浇注管之间的间距以及与桥台之间的间距可以有效保证在注浆时注浆均匀,保证注浆质量。第二浇注管之间的间距以及与桥台之间的间距同样可以有效保证注浆均匀,质量好。设置在边坡处的第三浇注管可以在路基基底发生横向滑移时向路基内注浆,防止其出现横向滑移的现象。附图说明[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浇注管位置结构示意图;[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浇注管结构示意图;[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浇注管结构示意图;[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浇注管结构示意图。[0019]在附图中,1-桥台、2-原地面、3-路面结构层、4-路基层、5-第一浇注管、501-外管、502-内管、503-第一浇注孔、6-第二浇注管、601-第二浇注孔、7-第三浇注管、701-第三浇注孔、8-边坡部、9-边坡部。具体实施方式[0020]如附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预埋设置在桥台过渡段内的第一浇注管5以及第二浇注管6,所述第一浇注管5设置在路基层4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多个,单个第一浇注管5的铺设方向与道路的宽度方向相同,所述第二浇注管6呈矩形阵列设置在路基层4内,单个第二浇注管6的铺设方向与道路的宽度方向相同;两个相邻所述第一浇注管5之间的距离为1.5m-2m,并且距离桥台1最近的第一浇注管5与桥台1之间的距离为0.8m-1.2m;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浇注管6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m-2.0m,两个相邻所述第二浇注管6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m-2.0m;距离桥台1最近的第二浇注管6与桥台1之间的距离为0.2m-1.0m,位于顶端的第二浇注管6与路面结构层3的垂直距离为0.8m-1.0m,位于底端的第二浇注管6与原地面2之间的距离为0.8m-1.0m;在边坡部8上设置有第三浇注管7,所述第三浇注管7与桥台1之间的距离为1.5m-2.0m,两个所述第三浇注管7之间的距离为1.5m-2.0m,第三浇注管7与地面方向垂直。[0021]如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浇注管5包括外管501以及套置在外管501内的内管502,在所述外管501以及内管502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第一浇注孔503,沿轴向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浇注孔503呈90°设置。[0022]如附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浇注管6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浇注孔601,沿轴向方向两个相邻的所述浇注孔601呈90°设置,第二浇注管6可浇筑具有膨胀性能的浆液,相当于对路基施加预应力,在对应程度上抵消沉降。[0023]如附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浇注管7的一端呈锥形,便于施工,在所述第三浇注管7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浇注孔701,沿轴向方向两个相邻的所述浇注孔701呈90°设置;在第一浇注管5与第二浇注管6的外部均包置有土工布。第一浇注管5、第二浇注管6以及

4

CN 206267002 U

说 明 书

3/3页

第三浇注管7侧壁上间隔交错设置的浇注孔可以有效保障注浆时的均匀性。[0024]本实用新型当道路在运营阶段发生沉降时,可在不影响交通和使用的情况下,对桥台过渡区进行路基加固,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施工安全性能。当施工阶段发生沉降时,发现不均匀沉降后可立即开始注浆,与返工相比减少了设备、人员的投入,降低了施工成本和不良社会影响。并且本实用新型所用材料简单易得,压浆施工工艺成熟。[0025]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5

CN 206267002 U

说 明 书 附 图

1/2页

图1

图2

6

CN 206267002 U

说 明 书 附 图

2/2页

图3

图4

图5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