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因地制宜推进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

来源:赴品旅游
2009年第11期 总第49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IC RESEARCH GUIDE No.11.2009 Serial No.49 因地制宜推进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 赵常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71) 摘要: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应有合理的产业和市场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城市,防止产业趋同。 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考虑建设一批资源性、生态移民型、交通型、特色旅游型、边贸驻军型城镇。按照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西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中,并努力促进大城市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 关键词:西部城镇化;资源性城镇;生态移民;城镇带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88-02 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性城镇 的有限性与周期性,因此,在资源性城镇发展过程中一定要 注意产业结构布局与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资源性城镇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再者,资源性城镇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得 到高度重视,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坚持人口、经 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所在,因此,在推 进西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可以考 虑发展资源性城镇,以资源优势带动城镇发展。资源性城镇 的优势在于可以大量吸纳低素质劳动力,与西部地区人口素 质相对较低的区情相适应,更适合西部特殊的城镇化发展。 二、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相结合 (一)部分地区应异地城镇化 在西部,人类生存条件恶化、自然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 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威胁西部,同时,还对整个中国的生态 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要实现西部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和 恢复生态环境,部分地区应将生态移民与推进城镇化相结 合,实行生态脆弱区人口的异地城镇化。如西北地区的陕甘 (一)资源性城镇是西部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源性城镇在西部城镇中占据了较大比重,是西部主要 的工业城镇类型。如煤炭工业城市石嘴山、韩城、铜川等;石 油工业城市克拉玛依、玉门等;钢铁工业城市包头、嘉峪关、 攀枝花等;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金昌、个旧、Fj银等。 (二)丰裕的资源有利于资源性城镇的新建和扩张 首先,丰富的资源决定了某地因某种资源的发掘和开采 而新建城镇的可能性,如新疆的克拉玛依和玉门,就是由于 石油资源的发现而带动城镇兴建最典型的例子。其次,丰富 的自然资源还可以形成对现有资源性城镇的有效扩张。资源 性城镇对于拉动第 产业发展,对于人口聚集有着很强的吸 引力,而人口不断集聚的过程,就是城镇自身规模逐渐扩张 的过程。 黄土高原区和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过 度开垦和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今后,城镇化的方向应 结合“退耕还林(草)”和水土流失的工程治理,实行人口的 异地转移,加速人口向关中平原、汉中盆地、河西走廊以及 宁夏平原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聚集,增加这些地区 的小城镇密度;加强西安、兰州、银川等大城市的基础设施 建设,扩大其人口容量和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 作用;积极培育以西安和兰州为核心的沿陇海——兰新线 展开的城镇群。 (二)应具有超前生态意识 (_二)资源性城镇对于低素质劳动者的吸纳能力更强 资源性城镇需要大量的低劳动成本、低素质劳动者来从 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从而形成对于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吸纳和集聚,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同时, 资源性城镇对于低素质劳动力吸纳能力更强,更适合西部地 区的实际情况。这种特点与西部地区人口素质整体不高的情 况相适应,更容易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吸引力,加快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资源性城镇的转移。 (四)资源性城镇必须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必须注意的是,南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利用 收稿日期:2008—12—22 在生态移民项目及其迁入地的设计与安排方面,必须具 有超前意识。新设计的城镇或生态移民村应该充分考虑未来 生活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问题;考虑利用移民人群既往生 活特色可能开展旅游项目的问题,甚至在初始设计的时候就 把新的城镇、村落与自然风光、民俗旅游等活动结合在一起。 21世纪结合生态移民所设计的城镇化,应当是集生态环保、 非农产业、人口聚集、科技发展等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 作者简介:赵常兴(1980一),男,山西晋城人,讲师,博士,从事西部城镇化研究。 一88— (二)驻军型城镇 三、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镇带 以中心城市为辐射点,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线,据点式 与轴线发展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特征。交通干线作为资 源要素流通的纽带,在西部城镇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西部众多的城镇也都呈现出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特 征,表现为密集的城镇带。如东起陕西潼关,西到新疆阿拉山 鉴于边境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必须沿边境线派驻 大量的军队,以保卫国家安全。尽管边境驻军的大部分物资 供应都是由国家统一调配完成,但驻军周边的相关服务还是 由社会来提供。因此,在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形成以边境 驻军为中心的西部边境驻军型城镇,其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 有效吸纳驻军地周边的农业人口,促进向非农产业转移。 口的西陇海——兰新线,就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渭南、咸 阳、宝鸡、天水、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哈密、吐鲁番、昌 吉、奎屯、石河子等众多城市串联起来形成城镇带;再如东起 呼和浩特、沿京包——包兰铁路经银川到兰州、再西延至西 宁的呼包——包兰——兰青线,沿途连结呼和浩特、包头、乌 海、石嘴山、银川、吴忠、白银、兰州和西宁等形成城镇带。 五、发展特色旅游型城镇 西部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西部地理、自然景观等自然特 色以及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等人文特色,这是其他地方绝无 仅有、不可替代的,因此,西部的特色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乐 观,且市场开发潜力很大。 交通干线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尤其是 在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交通干线对于城镇和经济发展的带 动作用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了。西部地区目前主要的铁路交通 干线除西陇海——兰新线、呼包——包兰——兰青线、青藏 铁路外,还有西南地区的宝成线、成渝线、成昆线、贵昆线、南 (一)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根据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除现有的旅游项目外,还可 以考虑增加以下项目:(1)疗养旅游——在风景秀丽、气候适 宜的地区,辟建疗养院、度假村、避暑地,接纳各类游客;开发 温泉,发展温泉疗养,利用沙漠发展沙疗等;(2)探险旅游—— 组织游客进行登山探险、沙漠探险、冰川探险、黄河漂流等旅 游;(3)体育旅游——组织或参与国内外各种体育比赛,如利 用酒泉滑翔机场,开展滑翔机比赛;利用丝绸之路古道,组织 和参与国际国内汽车、摩托车拉力赛等;(4)民俗旅游——组 织旅游者参加民风、民俗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的观光活动;(5)文化考古旅游——组织文化团体和个人对原 始文化、先秦文化、汉唐文化、西夏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及各 昆线和湘黔线等,这些交通干线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城 镇化推进都是极为重要的。 四、发展边贸驻军型城镇 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边疆地区,边境线近2万公里,占全 国边境线长的79.6%。地区内的新疆、西藏、广西、云南、内蒙 古等省区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 甸、老挝、越南等l4个国家接壤,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 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专项或系列考察;(6)宗教旅游——组织旅 游者对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进行考察,对重大宗教节 日和宗教活动进行观光。此外,还应采取综合旅游和专项旅 游相结合的形式,把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的游览有 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综合性的特色旅游项目。 (二)以特色旅游促进非农化 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经济技术合作有着良好 的基础。它又是我国向西开发的重要门户,对于发展边境贸 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边贸型城镇 目前,西部漫长的边境线上分布着众多城镇,而这些城 首先,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和城 镇的发展,吸引大量的游客,拉动商贸、运输、房地产、食品和 服务业等的发展,直接增加财政收入。其次,众多的特色旅 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逐渐发展成为边防口岸城 市,如云南的瑞丽、畹町,新疆的阿勒泰、博乐、伊宁、喀什,内 蒙古的满洲里等。今后西部边境地区边贸城镇的发展战略: (1)发展目标:城镇规模和聚集程度应在现在的基础上得到 较大幅度的扩大和提高,向中等城市发展;(2)城镇功能方 面,应发展为陆疆国际交通的运输枢纽中心、边境国际贸易 游,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增加,更多的是就业范围的 扩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如餐饮、住宿、洗浴、娱乐休闲、交通 运输、保险、商业等服务业在旅游旺季需求量大大增加。再 次,就业机会增加自然会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加 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促进城镇化。如果规模发 展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建立新的城镇,或使原有城镇规模得 以扩张。这种城镇的特色非常明显,基本上是西部独有。 流通中心和外向型制造业中心,应以经济功能为基本的、独 特的和主要的城镇功能;(3)产业结构方面,应大力发展适应 陆疆对外开放需要的外向型制造业,尤其应包括本地资源深 加工、精加工和面向广阔国内外市场的适用技术制造业;(4) 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应努力加速边境城镇年均发展速度;(5) 应当注意的是,根据旅游行业的特点及西部的整体环 境,决定了旅游地区的客源具有一定周期性及不稳定性,因 城镇化体系方面,当前重要的问题是结合“点轴”开发方式, 提高现有边境开放城镇的“质”、增加西部边境小城镇的 “量”、带动边贸点的“片”,以“强点、串线、带片”的方式.奠定 西部边境城镇化体系I1l。 参考文献: 此,在考虑设立旅游型城镇时,应当实事求是,不可盲目追求 大规模,一定要与当地实际客流量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相符。 同时,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其他产业,扩大产业领域, 避免旅游型城镇产业结构单一。 【l】王燕祥,张丽军.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一姜野】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