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考点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的股市崩溃。
3、主要表现:大批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 农产品价格暴跌。
4、发展: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5、特点:(1)涉及范围广 (2)持续时间长 (3)破坏性特别大 6、影响:
(1)对资本主义各国: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对世界格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 2 页
第 3 页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1)使美国渡过了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使美国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未能完全彻底的消除经济危机。 5、新政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6、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考点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1、新变化的表现: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最主要的变化)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
第 4 页
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调整,但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
2.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盛行: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4.作用:二战结束到七十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发展的 “黄金时期”。
5.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了
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现象。
6.解决的办法: 西方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增强市场的调节作用;
7.结果:出现了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国
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三、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引发的社会问题,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根本)
2.发展:二战结束后逐步建立;六七十年代日益完善;1973年经济危机后得到发展;八十年代后缩小规模。
第 5 页
3.作用:对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1.概念:第三产业又被称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
2.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3.地位:是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 4.影响:改造了传统的农业和工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四、新经济的出现
1. 概况: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2.出现的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3.作用:美国在90年代后实现了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
【专题突破,思维整合】
一.20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1.1929年经济大危机之前:【自由放任政策】;作用: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是易于产生危机;
第 6 页
2. 经济大危机之后:【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用: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3.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作用: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4. 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出现了混合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原因:1.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2.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4.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成果;
三.特点:1.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2.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干预; 3.完善国家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四.启示:
1. 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有不断的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2. 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并能够在一
第 7 页
定时期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