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落幕——评选出226家优秀企业

来源:赴品旅游
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落幕 ——评选出226家优秀企业 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日前落下帷幕。全国政协副主 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等出席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引进刨投机构、银行等社会资本,关注和投入创新创业,通过市 场筛选,探索科技计划项目的投入方式。在总决赛中,大赛指导委员会 邀请了5位知名企业和创投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并邀请了50位创投和 技术评委组成评审团,共同对进入总决赛的48个企业和2O个团队进 行打分和投票。 经过专家评委筛选,1 2家企业进入总决赛,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 先进设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赛还评选出了226家优 秀企业,其中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企业数量位于前三位。 这些企业有望得到招商银行的贷款授信,同时将纳入科技部项目库,得 到国家幂斗技计划的优先支持。 在这次大赛中,一批高质量、高水平企业和团队脱颖而出。北京 佰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利用 生牛心包组织片材和带瓣牛颈静脉组管材 作为替代材料,克眼了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的瓶颈。江苏航科复合材 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实现T800碳纤维的产业 化,打破了国外在T800碳纤维这一国防军工领域关键材料上对我国的 出口禁运限制。团队组的英磁新能源创业团队,以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 毕业的博士为核,减员,研发出具有轻量、高效节能和低成本优点的新 型超导风力发电+fl ̄-u电动汽车永磁电机,有效解决传统电机体积大、效 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 此次大赛的决赛和颁奖晚会将于2月27日至3月3日在中央电视 台财经毵B堇播出。 日报j 本篇文章来源于科技网 横向联合,逼得科研往实里做 ——曹小红委员谈产学研合作的新趋势 “当校长的这六、七年里,大学里科研人员跟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越 来越高,感觉很明显。”曹小红委员说。 曹小红身兼三职,既是天津科技大学的校长,也是天津市副市长 和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她对产学研合作的话题再熟悉不i=co “在我们学校,大多数矜H开^员已经开始主动联系企业,了解企业的 想法和方向。”曹小红说,这种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企业的需求在增加。 “现在企业越来越多地要求大学参与研发。大学里,许多院系的横 向经费已经超过了纵向经费,比如我们学校,横向经费和纵向经费差不 多是一半一半。”曹小红访 “我们的比例还不算最高的,哈工大的经费有百分之七十来自于横 向。我们去考察过,哈工大跟兵工企业合作设立研发中心,搞得非常成 功。”曹小红认为,企业加大影响是普遍的趋势。横向经费的大笔增加, 让科研^员普遍感到了竞争压力。 “人没有变,还是那一批人。需求变了,人就活跃起来了。”曹小红 感言。 大学自身的制度也在改革。曹小红介绍说: “在我们学校,从讲 师晋升副教授得有至少—年企 工作的经历;从副教授晋升教授还需要 再在企 工作一年。这是我们的硬性规定。这样才能熟悉企 和生产。” 不仅如此,据曹小红介绍,现在科技项目要求要有转化实效,而 且必须有实地验收这一环。曹小红认为,实地验收的严格执行十分重 要。“想在纸上编~编,是混不过去的:实地验收必须见设备,这个很 难造假。” 曹小红认为,那些在产学研指标上糊弄的研究人员,在申请项目 时,将越来越难过。 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科技网 科技资讯 基因技术可实现链黑菌 素类抗生素高效合成 ——上海交大一项研究有望降低抗肿瘤良药成本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双君研究小组通过对 链黑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基因解析,阐明了链黑菌素复杂的生物合 成途径。由此得到的链黑菌素类似物不仅抗癌活性高很多,其毒性上也 比原始链黑菌素 氐了约5倍。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 刊镁国化学会会志》上。 链黑菌素是由一株绒毛链霉菌所产生的抗肿瘤抗生素,具广谱抗 肿瘤活性。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二期临床实验时,因其毒性过强 而被迫终止。 基因组测序技术为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更多信息。林双君 研究小组首先克隆了链黑菌素潜在的抗生素基因簇,定位出链黑菌素的 生物合成的48个独立基因编码,再通过微生物遗传学、化学及生物化 学技术和手段,获得了其中1 7个基因的突变菌株,从中分离鉴定了1 2 个与链黑菌素生物合成相关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提出了链黑菌素生物合 成途径的模型。 在这一过程中,还揭示了多个新颖或关键的酶催化反应的分子生 物学机制。该项研究为抗生素药物新颖酶催化反应基因的挖掘,并利用 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技术创造新的结构衍生物奠定了基础。林双君 称,这是首次在基因水平实现链黑菌素的生物=-g- ̄途径的解析。 课题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一个链黑菌素类1以物,在抗癌 生 Al;r/_,at前ll缶床使用的抗癌药物高很多。这个类似物在临床应用方面,对 治疗淋巴瘤、白血病、鼻咽癌等疾病将有更大的优势。林双君表示,只 要将产量提高到可 模化生产,就可将链黑菌素或类1以物转化为一个新 型的抗癌药物,不仅有望 氐药价,而目减:! 时产生的毒副作用。 日 本篇文章来源于科技网 中科院专项研究还原京津冀 雾霾天气产生过程 1月的雾霾天气总算过去了,可关于其产生的原因仍众说纷纭,主 流观点认为,污染物排放量大,静稳天气、扩散条件不利等是重要因 素。但是,一些疑团尚未解开,比如,前述种种因素并非仅仅在雾霾发 生期间存在,为何雾霾天气会在今年1月集中爆 中国科学院近日公布了该院“大气灰霆迫因与控制”专项组的最 新研究结果,研究认为,最近的强雾霾事件,是异常天气形势造成中东 部大气稳定、人为污染排放、浮尘和丰富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次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事件。 专项组成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陈良富说,空气 污染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遇到浮尘矿物质凝结核后会迅速包裹,形成混合 颗粒,再遇到较大的空气相对湿度后,就会很快发生吸湿增长,颗粒的 粒径增长2倍至3倍,消光系数增加8倍至9倍,也就是能见度下降为 原来的八分之一至九分之一。通俗地讲,空气中原本存在的较小颗粒的 污染物遭遇水汽后变成^们肉眼可见的大颗粒物,随即发生灰霾事件。 中国科学院分布在京津冀区域的1 5个PM2.5监测站的监测数据 统计显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强霾污染分别发生在1月6日至8日、9 日至15日、17日至19曰、22日至23目、25日至31日。这5次都 少不了陈良富所说的水汽做“帮凶”。 显而易见,人类污染物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内因,可以说是 “主谋”。 专项组“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王跃思说,本次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化学组成,是英国伦 敦1 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40~50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 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化学烟雾事件,根据{zo世纪环境警示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