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目标管理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目标管理理论在学生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把目标管理理论科学地运用在学生管理中是十分必要的。当前,目标管理理论在学生管理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要在学生管理运用中使目标管理理论,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步骤原则,克服目标管理模式中的一些局限。
[关键词]目标 目标管理 学生管理
一、目标和目标管理
(一)目标的内涵
目标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同阶段的群体根据管理者的要求应该达到的目的。在理解目标管理中目标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此“目标”与传统“目标”概念不同。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包括:达到目标的程度、期限,完成目标的体系、目标成果的评价。而传统的目标仅指要达到的目的。2.此“目标”与标准不同。(1)此“目标”是动态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需要不断修订甚至指定新的目标。而标准一旦制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不会改变。(2)此“目标”要求执行者付出最大努力才能达到,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而标准要求的是适当水平而非高水平。(3)此“目标”贯穿执行全过程,目标制定者可随时了解进度和结果。而标准是在执行完成后的比较。3.此“目标”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此“目标”是目标制定者希望获得的结果,而指标是在目标执行过程中规定的各项任务。
(二)目标管理的内涵
目标管理由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于1954年提出,简称MBO,即管理者提出的方针目标,先从上到下,在从下到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根据总目标确定一定时期的工作与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群体管理和控制工作。
在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中,重点步骤涉及目标制定和成果评价。1.目标制定。在制定目标时,应当注意目标的整体性、激励性、可行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在方法上,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目标。其次,确定目标的结构和内容。注意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和整体与局部的一致性。2.成果评价。此项工作是目标管理中重要步骤之一,决定着最终的管理效果。一般应遵循自我评价、民主评价、协商指导、成果评定、反馈和奖惩的一系列步骤。这其中,有几点是应当注意的:(1)成果评定应当主要建立在目标达标程度这一依据上。(2)评定中对目标的困难复杂程度应当给与足够的重视。(3)评定中执行者主观努力程度应当考虑。
二、目标管理理论在学生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管理中,目标管理理论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合各专业年级班制定的相关学习目标(比如: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课堂到课率、早晚自习出勤率、考研率等)有力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并在客观上保证了大学教育的质量。对优秀学生入党目标的设立使在校大学生规范了言行,明确了目标,增强了责任,在追求目标中,使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完善,为我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地坚定地红色接班人。但在实际工作中。目标管理理论的运用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目标理解过于机械、狭隘,目标设立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
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一个概念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变量,有较强的激励成效,是对目标执行者行为的量度标准。目标设立中应当注意体现整体性和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者,尤其是基层辅导员,在应用目标管理这一理论时,经常出现以下问题:1.混淆目标概念。2.目标设立随意,未能根据大学学习不同阶段而有针对性的设计。3.目标设立比较孤立,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未能形成目标链,服务于总目标。4.目标水平设立过高或过低,缺乏激励性。
(二)对目标管理要求的过程、方法未能充分执行
目标管理要求目标的产生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先从上到下,在从下到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根据总目标确定一定时期的工作与目标。这种方式和过程本身会增强目标的准确性,提高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和接收度。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管理者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结合总目标,片面制定分目标,并以正式的形式确定下来,采取压迫式的行为方式要求学生执行。这不仅违背了目标管理的初衷,而且会造成学生对目标的抵触情绪,消极执行,目标完成情况大打折扣。
(三)成果评价过多的加入管理者主观臆断,使评价结果有失公允
在运用目标管理的实践中,许多管理者自觉不自觉地忽略,甚至是放弃了目标,而过多的关注学生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是否与自己的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是否对自己各项论断的权威性给与充分的尊重,并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价,甚至造成对另辟蹊径,未墨守成规而成功实现目标学生的低评价;将失败者的原因归结为非人为因素,甚至进行变相表扬。这样的做法会使目标管理的重要步骤成果评价失去公信力,使学生逐渐丧失追求目标的动力和愿望,最终会导致目标管理的失败。
三、目标管理理论在学生管理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一)对目标管理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应当坚持正确的步骤原则
1.收集信息,充分调研,制定学年、学期的总目标。比如,我在管理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中,通过班会、年级会,以及对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各种想法,并结合大环境对大学生的要求,制定了大学学生四个阶段的终极目标:(1)大学一年级明确纪律,养成习惯;(2)大学二年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3)大学三年级认真准备国家司法考试;(4)大学四年级进行考研、考公务员。学生管理工作围绕这四个总体目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由于目标的制定过程,学生被给与了充分的参与权,在执行的坚决性、态度的积极性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2.结合总目标,明确分目标的结构和内容。总目标的制定应当是战略性的,相对比较稳定。而分目标则比较灵活,应当根据环境条件、团队实际情况等因素进行不断调整,积极为总目标的实现服务。比如前述的大学二年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这一目标,则我们可以对有些班进行强制的早、晚自习要求;而对另外一些班采取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是设立奖励机制即可。
3.关注特殊个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成果评价。在成果评价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目标的完成情况、难易程度这些方面,更应当注意的是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努力程度。我们在进行目标设立的过程中坚持的原则是国家教育方针、要求和学生意愿相结合,对象是群体中大多数分子。不可否认,一些个别学生由于某种主、客观原因造成针对群体设立的目标对其相对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此时,在评价他们的成绩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侧重点应当是学生努力的程度,同时要注意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与强化。
(二)注意克服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1.目标管理理论中,对人的动机的假设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
该理论认为人都具有发挥潜力、承担责任、自我管理和富有成就感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完全如此。在某些群体中会出现一定数量的部分或完全否定该假设的个体存在,而且有些个体还是群体中的领袖或非正式团体的核心。如果我们在进行目标管理实践中,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群体的存在,而恰好我们的目标设置又未能被该群体接受,则这些个体会带动身边的人进行或明或显的消极作为,势必会造成目标执行的困难,甚至依托目标进行管理的失败。在实践中,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预防和准备:(1)在设立为总目标服务的分目标时应当考虑因群体而异,不能一刀切。(2)注意思想教育工作,尽可能充分说明目标的现实意义,以及实现手段的可行性。(3)必要时可进行个别职位撤换及取消
相关个体的奖励和给予。
2.实践中,过分强调短期目标,对总体目标造成不利影响
在目标管理的应用中,由于人的利己性和短视行为,常常会出现过分关注分目标(短期目标),尤其是那些相对见效周期短,努力程度低、成绩明显的目标。
比如,有些班级在大学二年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这一总目标指引下,设立若干分目标,其中就有自习出勤率这一项。这一点的完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成效显著。但片面追求出勤率,就会造成自习室很满,但真正学英语的同学的数量以及学习质量就很难保证,而且常会引起同学的反感、抵触,其结果会影响到总目标的实现。为了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在目标管理应用当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做到:目标设立中应明确各个目标的层次性、关联性,使目标群形成网络,以整体性概念进行宣传、说明,在形式上避免单一目标的过分关注和强调;管理者应当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强化务实精神,以求在管理层面为各目标的整体推进,相互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Princeto Hall出版公司,1966.
[2]周健临.管理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