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乘法口诀的故事

来源:赴品旅游


三七二十一

1:很久以前,有个叫李元的财主,雇了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当长工,起初,他每天管小伙子三顿干饭,免得借屙尿的机会偷懒。不久,财主就后悔起来,心想小伙子一顿能吃三碗干饭,一天下来就得吃九碗。吝啬的财主觉得长工饭量太大,就对老婆说:“这小伙子干活卖力气,一个能顶两个,只是太能吃了!从明天开始,每天管他三顿稀饭吧!”但小伙子即使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还是有气无力。眼看田中杂草丛生,再不抓紧除草,粮食就要减产,李元十分恼火,他生气地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怎么干活不像个男子汉?” 小伙子闭关没听见敲着碗边说:“干干干,一天九碗,汗毛都有劲,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竹竿雨,手脚软如泥。我着急没力气,你着急,为的什么?” 李元听了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算了,算了,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饭,不管他三七二十一。” 这件事就这样慢慢传开了。时间的推移,“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俗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用来指不分是非的言行。

2: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宣王,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3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就足够了。 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全城不可能达到每户都出3个男子当兵。即使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 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而应用在社会生活方面了。

四七二十七

古代有一个寓言故事:有一天在某一县城里,在县衙的门口发生了一件事;两个人正在吵架……甲说四七二十八;乙说四七二十七。两个人争得是面红耳赤。 四七二十八。 甲急得举手握拳头。 四七二十七。 乙上前横胳膊。 你们俩在这闹什么? 正好赶上县官回衙,在门口碰上。 县官大人您给判下,明明四七二十八,他偏说四七二十七 。 就是四七二十七。 县官不听吩说,把他们俩带到堂上。两边站好衙役。问话: 刚才你们俩谁说的四七二十七? 乙说:我说是四七二十七。 那好了,你可以走了。 县官把乙放啦。回过头来,又冲着甲,一拍惊堂木: 打二十大板。 明明是我说的四七二十八对啦,为什么让我挨了打?甲委屈得问县官。 于是县官大人回答说: 他都四七二十七了,你还跟他叫劲;你说我不打你,打谁……

两人为四七二十七还是四七二十八争论不休,于是扭上公堂,请县官明断。

县官听了二人的陈辞,喝令衙役:将那个坚持四七二十八的人拉下去责打二十大板。

那个坚持四七二十八的人不服,大喊:老爷,冤枉啊!本来就是四七二十八呀!

那老爷喝道:我还不知道四七二十八!你看他都胡涂到四七二十七的程度了,你还硬要和他争,说明你比他还胡涂,不打你打谁?打!

这说明一个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为了一个对错明显的道理而去争论,再和人争论,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了。

我想,各位小朋友,都离不开社会或群体,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一些有理也说不清楚的事情,如果碰上了千万别瞎较劲,因为无论怎样都说不清,何必去较劲伤害了自己呢。那再碰上瞎较劲的事发生时——寓言故事,是不是给了你启发?

九九歌的故事: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九九八十一。”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九九”歌,或叫小九九,可这个歌诀为什么叫“九九”歌呢?

在古代,“九九”歌是由九九八十一开始的。所以称它为“九九歌”,“九九”歌的起源很早。汉代燕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春秋时期,齐恒公设立招贤馆征集各方面的人才,等了很久,一直没有人来应征。过了一年后才来了一个老百姓,他把“九九”歌献给了齐恒公。齐恒公觉得可笑就说:“‘九九’歌也能拿出来表示才学吗?”这个人回答说:“‘九九’歌确实够不上才学,但是您如果对我这个只懂得‘九九’歌的老百姓都能重礼相待的话,那么还怕比我高明的人才不会接连而来吗?”齐恒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就把他接进招贤馆。果然不到一个月,四面八方的贤士都接踵而来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