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严靖月 审题:刘媛 考试时间:2015年1月17日 总分:120分) 温馨提示:请各位考生用黑色中性笔认真书写答题卷及作文卷,不允许使用涂改带及涂改液,如有违反,将会被扣除5—1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浩瀚(hàn) .B.猝然(cù) .C.倦怠(dài) .D.倔强(juâ) .
水渍(zì) .
契约(qì) .
慨叹(kǎi) .思忖(cǔn) .
袅娜(niǎo) .
弥漫(mí) .
脊梁(jǐ) .妥贴(tiē) .
自艾自怜(yì) .
杳无人迹(yǎo) .
恹恹欲睡(yān) .眼花撩乱(liáo)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野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有灵性
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 ,有秋的 ,更有冬的 。 A.泼辣 蕴蓄 丰硕 B.丰硕 蕴蓄 泼辣 C.蕴蓄 丰硕 泼辣 D.泼辣 丰硕 蕴蓄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住宅条件的改善,我市居民用水总量逐年增加。 B.正月十五,市民去东湖梅园赏梅,还能参加元宵喜乐灯谜会。 C.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终于获得了“三好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个人”。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现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法。
4.将“早在汉代乐府民歌中,民间诗人就总结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在徒伤悲’的格言”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A)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季节。(B)我国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语言来规劝青少年要刻苦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C)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诗勉励后辈要抓紧时间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D)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人生旅途中随时都应该进行的必修之课,让生命闪烁睿智之光。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魔 术
从广义上讲:凡是呈现于视觉上不可思议的事,都可称之为魔术。从狭义上说:魔术是能够产生特殊幻影的戏法。魔术师用极敏捷、使人不易觉察的手法和特殊的装臵将变化的真相掩盖住,而使观众感到奇幻莫测。
魔术一词是外来语,进入时间很短,而中国古称“幻术”,历史已有几千年,亦称“障眼法”、“掩眼法”,通俗称“戏法”。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魔术活动的踪迹。人类的童年,对太阳、月亮、火、雨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只能解释为是神话般的非人力的力量。另一方面,人类也有征服自然的愿望,盼望着能采撷到丰富的食品,希冀庄稼丰收、畜牧兴旺。于是,他们相信天与地有道路相通,相信有能来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巫、觋
1
和稍后出现的方士。这些人为了使人相信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大都有些验证的办法,这就是原始的魔术师。
魔术,作为具体节目表演,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即有中国的传统魔术《鱼龙蔓延》等节目,又有罗马来的魔术师表演了《吐火》、《吞刀》、《自缚自解》等西域魔术。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凤凰含书》、《拔井》等多个魔术节目。隋炀帝时出现了《黄龙变》,能变出满地的水族。唐玄宗时流行《入壶舞》,表演者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这些都是冠绝一时的魔术佳作。
到了宋代,魔术开始分科,出现“手法”、“撮弄(用极快的手法变换物品)”等若干专业,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宋代著名魔术家杜七圣,擅长杀人复活的把戏,名噪一时,称为“七圣法”。明、清时期,各种魔术戏法节目在民间街头巷尾流传,中国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均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艺人一部分飘零海外,欧美和日本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那时,南方的魔术艺人侧重于吸取西欧的魔术表演手法,北方则更多地借鉴了亚洲的魔术技艺,因此,出现了中国魔术的南北两大流派:南派其表演讲究道具造型的宏伟壮丽,表演优美洒脱,一般不说话;北派多重于手上技巧,除表演细腻外,还注重“使口”(即说功),这成为北派魔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魔术事业发展的最高峰是在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几乎全国各省市县镇都有专业魔术团体组织,如著名的北方魔术师韩秉谦、韩敬文及南方著名的张慧冲、莫悟奇等领导的巨型魔术团。他们的技艺都过得硬,既与来华的魔术大师们展开国际魔术大赛,也经常去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国演出,形成中国魔术事业最昌盛的黄金时代,有了广泛的观众群,掀起了“观魔”热潮。如上海张慧冲巨型魔术团在上海龙门大戏院连续演出2年又4个月之久几乎场场客满,打破了当时上海演出的任何剧种的上座率。全国最著名的梅兰芳、程砚秋两剧团同时在上海演出的上座率也望尘莫及。
近年来,来自台湾的年轻魔术师刘谦在春晚的舞台上靠新奇的近景魔术再次掀起了一股魔术旋风,让在春晚上从来只是起着装饰配菜作用的魔术节目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魔术揭秘的热潮。那么,对于魔术,到底有没有揭秘的必要呢?
魔术虽然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完全可以构成商业秘密,从而享受商业秘密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某种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一是商业新颖性,二是价值性,三是保密性。魔术师创作的魔术完全符合这三个构成要件。首先,魔术师的魔术讲究的是新颖、别致,与现有的魔术产生最大限度的区别,更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使魔术师在同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其次,魔术能够通过魔术师的表演加以再现,并因此给魔术师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具有价值性。再次,魔术的生命力在于它不为观众知晓的神秘色彩,魔术师对外总是守口如瓶,观众虽然绞尽脑汁想破解魔术师的魔术,但结果基本上都是无功而退。这说明,魔术师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并且采取了足够的保密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秘密。世界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卫保密工作做得好,至今无人能够破解其魔术秘密。
魔术是一种很迷人的艺术,魔术的秘密是魔术师力量的来源。遵守魔术师的原则,利用魔术带给观众快乐;尊重魔术师的劳动,享受魔术带来的快乐。 (有删改)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能与其他三项形成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 ..A.魔术的定义 B.魔术的历史 C.魔术的高峰 D.魔术的揭秘 6.根据文章的内容,不能证明中外魔术相互交流的一项是( ) ..A.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的百戏盛会。
B.宋代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的出现。 C.清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中国魔术南北两大流派。
D.上世纪,中国魔术师与来华的魔术大师们展开的国际魔术大赛。
2
7.结合文章内容,下面情境中对魔术的认识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位蒙面魔术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魔术起源于巫术,魔术师将变化的真相掩盖住了,揭开这些魔术的秘密,就是为了揭露真相,不再欺骗观众。”
B.电视剧中,唐明皇坐在宝座上,观看戏法师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拍掌大笑道:“这‘七圣法’果然名不虚传,赏!”
C.舞台上,一位魔术师一边表演一边不断地用语言与观众交流,引发观众阵阵笑声,主持人插话说:“真不愧是中国魔术的南派传人!” D.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留言:“魔术作为商业秘密,魔术师们有权利采取保密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秘密。”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而前陈者 陈:摆开 .C.树林阴翳 .
翳:遮盖
B.觥筹交错 觥:酒杯 .D.太守谓谁 谓:称呼 .B.临溪而渔 .D.起坐而喧哗者 .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杂然而前陈者 .
10.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描绘了滁人之游的图景,表现了滁地百姓和乐,生活安定
B.宴饮所需都就地取材,是因为滁地偏僻落后,物资匮乏,但太守和宾客们仍能苦中作乐。
C.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实际上是乐在其中。 D.作者的“山水这乐”不仅在于自然景色的优美,还在于与民同乐。 四、(14分)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2.填空(10分,每空2分)
(1) ,志在千里。 (2)青山依旧在, 。
(3) ,千载谁堪伯仲间。
(4)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句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中的“先”是 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3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回望钱学森
一次乘火车去济南,我手捧一册《钱学森学术思想》打发时光,那时,我的邻座似乎也对这书满怀兴致。我拿眼瞄他,他拿眼瞄书。我停止阅读,问:“你知道钱学森吗?”他答:“知道一些。”“说说看,你都知道些什么?”汉子清清嗓子,说:“我也是从报上看到的,钱学森地位高,家里用着炊事员。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懂得炊事员是在敲打自己。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部分,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臵疑的。根据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采访,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在张纯如的笔下,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会否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发问:“怎么样,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
4
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因此我说,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更加惹人喜爱。
(摘自《读者》2010年2期
13.作者由钱学森的手稿想到他“唯美的人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钱学森的唯美人格体现的哪些方面。(4分)
14.下面语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4分)
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
15.作者对钱学森先生“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印象最为深刻,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16.作者为什么认为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更加惹人喜爱”?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9题。
今年以来,武汉市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此,学校组织了以“认识雾霾,自由呼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解决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7.你们小组确定的选题为“雾霾的危害”,现在准备开始搜集资料,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调查项目。(2分)
18.下面是某小组搜集的资料,请你充分利用资料,针对影响武汉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用简明的语言为改善武汉市空气质量提两条合理建议。(4分)
5
【资料一】 2013年截止12月1日,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59天,优良率为47.5%,PM2.5日平均浓度超标147天,臭氧浓度超标41天。今年1月至11月,有92天轻度污染,42天中度污染,33天重度污染,9天严重污染。PM2.5为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来源:《荆楚网》)
【资料二】武汉市PM2.5的主要来源
【资料三】 在解决雾霾问题的座谈会上,许多国际友人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国际经验。日本学者冈崎雄太提到,1967年,日本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强调“保护生活环境要与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协调”的理念。美国学者雅各布证实,正是因为197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让洛杉矶的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99年的0天。 (来源:《长江日报》)
19.在活动过程中,你们组的张同学认为雾霾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和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大家的建议也不会被政府采纳,因此不想参加活动。作为组长,你这样对他说:“ 。”(2分 七、(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如果你闭着眼睛走路,会发现由于两腿的力量不均,常走不了多远就会歪出了道路。 如果你闭着眼睛游泳,会发现由于两臂的力量不同,总是游不直。
如果你在沙漠行走,明明向前直前进,却可能永远出不去,因为沙漠没有指标,你很可能只是在小范围内打转。
如果你深陷箭竹林,又没有指南针,即使是登山专家,也可能受困,因为你看不到远处的景物。
是啊,成长的路途中,你若抛却了方向或失去了指标,即使再坚强再有毅力,也很难闯出一片天地。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诉联想和思考?
请以“你是我的灯塔”或“成长中需要方向”主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6
密 学校 班级 封 姓名
考场 座号
线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元调模拟答题卡
(总分:120分)
温馨提示:请各位考生用黑色中性笔认真书写答题卷及作文卷,不允许使用涂改带及
涂改液,如有违反,将会被扣除5—10分。 一、二、三(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四、(14分)
11.(4分) 12.(10分)
(1)
(2)
(3)
(4)
五、(18分)
13.(4分)
7
14.(4分) 15.(4分) 16.(6分) 六、(8分)
17.(2分) 18.(4分)建议一: 建议二:
19.(2分)
七、(50分)
作文按要求写在作文纸上,特别要注意书写工整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
8
武汉二中广雅中学九年级(上)语文元调模拟答案
(命题:严靖月 审题:刘媛 考试时间:2015年1月17日 总分:120分) 温馨提示:请各位考生用黑色中性笔认真书写答题卷及作文卷,不允许使用涂改带及涂改液,如有违反,将会被扣除5—1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浩瀚(hàn) 水渍(zì) 袅娜(niǎo) 自艾自怜(yì) ....B.猝然(cù) .C.倦怠(dài) .D.倔强(juâ) .
契约(qì) .
慨叹(kǎi) .
弥漫(mí) .
脊梁(jǐ) .
杳无人迹(yǎo) .
恹恹欲睡(yān) .
思忖(cǔn) 妥贴(tiē) 眼花撩乱(liáo)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野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 ,有秋的 ,更有冬的 。 A.泼辣 蕴蓄 丰硕 B.丰硕 蕴蓄 泼辣 C.蕴蓄 丰硕 泼辣 D.泼辣 丰硕 蕴蓄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住宅条件的改善,我市居民用水总量逐年增加。 B.正月十五,市民去东湖梅园赏梅,还能参加元宵喜乐灯谜会。 C.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终于获得了“三好学生”,“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个人”。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现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是否严格执法。
4.将“早在汉代乐府民歌中,民间诗人就总结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在徒伤悲’的格言”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C )
(A)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季节。(B)我国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动的语言来规劝青少年要刻苦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C)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诗勉励后辈要抓紧时间学习:“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D)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也语重心长地指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人生旅途中随时都应该进行的必修之课,让生命闪烁睿智之光。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魔 术
从广义上讲:凡是呈现于视觉上不可思议的事,都可称之为魔术。从狭义上说:魔术是能够产生特殊幻影的戏法。魔术师用极敏捷、使人不易觉察的手法和特殊的装臵将变化的真相掩盖住,而使观众感到奇幻莫测。
魔术一词是外来语,进入时间很短,而中国古称“幻术”,历史已有几千年,亦称“障眼法”、“掩眼法”,通俗称“戏法”。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魔术活动的踪迹。人类的童年,对太阳、月亮、火、雨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只能解释为是神话般的非人力的力量。另一方面,人类也有征服自然的愿望,盼望着能采撷到丰富的食品,希冀庄稼丰收、畜牧兴旺。于是,他们相信天与地有道路相通,相信有能来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巫、觋和稍后出现的方士。这些人为了使人相信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大都有些验证的办法,这
9
就是原始的魔术师。
魔术,作为具体节目表演,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即有中国的传统魔术《鱼龙蔓延》等节目,又有罗马来的魔术师表演了《吐火》、《吞刀》、《自缚自解》等西域魔术。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凤凰含书》、《拔井》等多个魔术节目。隋炀帝时出现了《黄龙变》,能变出满地的水族。唐玄宗时流行《入壶舞》,表演者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这些都是冠绝一时的魔术佳作。
到了宋代,魔术开始分科,出现“手法”、“撮弄(用极快的手法变换物品)”等若干专业,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宋代著名魔术家杜七圣,擅长杀人复活的把戏,名噪一时,称为“七圣法”。明、清时期,各种魔术戏法节目在民间街头巷尾流传,中国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均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艺人一部分飘零海外,欧美和日本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那时,南方的魔术艺人侧重于吸取西欧的魔术表演手法,北方则更多地借鉴了亚洲的魔术技艺,因此,出现了中国魔术的南北两大流派:南派其表演讲究道具造型的宏伟壮丽,表演优美洒脱,一般不说话;北派多重于手上技巧,除表演细腻外,还注重“使口”(即说功),这成为北派魔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魔术事业发展的最高峰是在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之间,几乎全国各省市县镇都有专业魔术团体组织,如著名的北方魔术师韩秉谦、韩敬文及南方著名的张慧冲、莫悟奇等领导的巨型魔术团。他们的技艺都过得硬,既与来华的魔术大师们展开国际魔术大赛,也经常去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等国演出,形成中国魔术事业最昌盛的黄金时代,有了广泛的观众群,掀起了“观魔”热潮。如上海张慧冲巨型魔术团在上海龙门大戏院连续演出2年又4个月之久几乎场场客满,打破了当时上海演出的任何剧种的上座率。全国最著名的梅兰芳、程砚秋两剧团同时在上海演出的上座率也望尘莫及。
近年来,来自台湾的年轻魔术师刘谦在春晚的舞台上靠新奇的近景魔术再次掀起了一股魔术旋风,让在春晚上从来只是起着装饰配菜作用的魔术节目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魔术揭秘的热潮。那么,对于魔术,到底有没有揭秘的必要呢?
魔术虽然不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完全可以构成商业秘密,从而享受商业秘密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某种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件:一是商业新颖性,二是价值性,三是保密性。魔术师创作的魔术完全符合这三个构成要件。首先,魔术师的魔术讲究的是新颖、别致,与现有的魔术产生最大限度的区别,更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使魔术师在同行业中保持优势地位。其次,魔术能够通过魔术师的表演加以再现,并因此给魔术师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具有价值性。再次,魔术的生命力在于它不为观众知晓的神秘色彩,魔术师对外总是守口如瓶,观众虽然绞尽脑汁想破解魔术师的魔术,但结果基本上都是无功而退。这说明,魔术师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并且采取了足够的保密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秘密。世界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卫保密工作做得好,至今无人能够破解其魔术秘密。
魔术是一种很迷人的艺术,魔术的秘密是魔术师力量的来源。遵守魔术师的原则,利用魔术带给观众快乐;尊重魔术师的劳动,享受魔术带来的快乐。
(有删改)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能与其他三项形成并列关系的一项是(C历史进程中包含着发展高峰 )
A.魔术的定义 B.魔术的历史 C.魔术的高峰 D.魔术的揭秘
6.根据文章的内容,不能证明中外魔术相互交流的一项是( B云机社的成立不能体现中外魔术的交流)
A.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的百戏盛会。
B.宋代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的出现。 C.清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中国魔术南北两大流派。
10
D.上世纪,中国魔术师与来华的魔术大师们展开的国际魔术大赛。 7.结合文章内容,下面情境中对魔术的认识恰当的一项是( D(A与文中对魔术揭秘的看法..相矛盾,B中宋代的七圣法出现在了唐代,C中注重“使口”是北派魔术的重要特点) A.一位蒙面魔术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魔术起源于巫术,魔术师将变化的真相掩盖住了,揭开这些魔术的秘密,就是为了揭露真相,不再欺骗观众。”
B.电视剧中,唐明皇坐在宝座上,观看戏法师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拍掌大笑道:“这‘七圣法’果然名不虚传,赏!”
C.舞台上,一位魔术师一边表演一边不断地用语言与观众交流,引发观众阵阵笑声,主持人插话说:“真不愧是中国魔术的南派传人!” D.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留言:“魔术作为商业秘密,魔术师们有权利采取保密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秘密。”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杂然而前陈者 陈:摆开 B.觥筹交错 觥:酒杯 ..C.树林阴翳 .
翳:遮盖
D.太守谓谁 谓:称呼 .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与其他三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临溪而渔 ..C.杂然而前陈者 .
D.起坐而喧哗者 .
10.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中描绘了滁人之游的图景,表现了滁地百姓和乐,生活安定
B.宴饮所需都就地取材,是因为滁地偏僻落后,物资匮乏,但太守和宾客们仍能苦中作乐。
C.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实际上是乐在其中。 D.作者的“山水这乐”不仅在于自然景色的优美,还在于与民同乐。 四、(14分)
1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2.填空(10分,每空2分)
(1) ,志在千里。 (2)青山依旧在, 。
(3) ,千载谁堪伯仲间。
11
(4)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句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句中的“先”是 在„„之前 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 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 的情怀。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回望钱学森
一次乘火车去济南,我手捧一册《钱学森学术思想》打发时光,那时,我的邻座似乎也对这书满怀兴致。我拿眼瞄他,他拿眼瞄书。我停止阅读,问:“你知道钱学森吗?”他答:“知道一些。”“说说看,你都知道些什么?”汉子清清嗓子,说:“我也是从报上看到的,钱学森地位高,家里用着炊事员。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有文化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懂得炊事员是在敲打自己。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中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唯美的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部分,他的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学子?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臵疑的。根据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采访,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在张纯如的笔下,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会否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发问:“怎么样,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12
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因此我说,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更加惹人喜爱。
(摘自《读者》2010年2期
13.作者由钱学森的手稿想到他“唯美的人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钱学森的唯美人格体现的哪些方面。(4分)
尊重他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超凡的智慧;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对科学研究不近人情的全身心投入。 14.下面语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4分)
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
答案示例:佩服(或敬佩)、崇拜的感情。句中将“手稿”比喻为“艺术品”。体现出手稿不仅有学样价值,而且有欣赏价值;接着用“工工整整”“一丝不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等一连串的褒义词赞扬钱学森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钱学森佩服和崇拜的感情。
15.作者对钱学森先生“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印象最为深刻,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
①钱学森实事求是的品质感动了“我”,使我认识伟人也是人,不必把伟人神化;(2分)②说明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并不能说明一个人将来能否成才,为下文写天才来自勤奋做铺垫。(2分)
16.作者为什么认为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更加惹人喜爱”?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
(1)在张纯如笔下,钱学森既具有一般大师的共性,如超凡的智慧、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有鲜明的个性。(2分)(2)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是个粗犷而任性的硬汉,一些看似“不近人情的描述”表现出他性格中率真的一面。(2分)(3)张纯如笔下的钱学森不只是一个充满光环的伟大人物,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因而更加有血有肉,生气充盈,“更加惹人喜爱”。(2分) 六、(8分)
根据要求完成17-19题。
今年以来,武汉市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此,学校组织了以“认识雾霾,自由呼吸”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解决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7.你们小组确定的选题为“雾霾的危害”,现在准备开始搜集资料,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调查项目。(2分)
此题围绕“雾霾的危害”做具体的分解,言之成理即可。(2分) 示例:雾霾天气对特殊人群(老人小孩)的危害。雾霾天气对呼吸系统的危害。雾霾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8.下面是某小组搜集的资料,请你充分利用资料,针对影响武汉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用简明的语言为改善武汉市空气质量提两条合理建议。(4分) 【资料一】 2013年截止12月1日,武汉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159天,优良率为47.5%,PM2.5日平均浓度超标147天,臭氧浓度超标41天。今年1月至11月,有92天轻度污染,42天中度污染,33天重度污染,9天严重污染。PM2.5为空气中首要污染物。(来源:《荆楚网》)
13
【资料二】武汉市PM2.5的主要来源
【资料三】 在解决雾霾问题的座谈会上,许多国际友人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国际经验。日本学者冈崎雄太提到,1967年,日本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强调“保护生活环境要与经济的健康发展相协调”的理念。美国学者雅各布证实,正是因为197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让洛杉矶的一级污染警报的天数从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99年的0天。 (来源:《长江日报》)
此题针对“改善空气质量”,从制定法规和控制排放两方面来提建议,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示例:府需要制定相关法规减少PM2.5的来源(2分),控制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的排放(2分) 19.在活动过程中,你们组的张同学认为雾霾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和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大家的建议也不会被政府采纳,因此不想参加活动。作为组长,你这样对他说:“ 张同学,这个问题虽然是社会问题,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你也希望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洁净吧。也许政府不会采纳我们的建议,但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自身的环保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是有利的,建议你还是和其他的组员一起参加吧 。”(2分 七、(5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如果你闭着眼睛走路,会发现由于两腿的力量不均,常走不了多远就会歪出了道路。 如果你闭着眼睛游泳,会发现由于两臂的力量不同,总是游不直。
如果你在沙漠行走,明明向前直前进,却可能永远出不去,因为沙漠没有指标,你很可能只是在小范围内打转。
如果你深陷箭竹林,又没有指南针,即使是登山专家,也可能受困,因为你看不到远处的景物。
是啊,成长的路途中,你若抛却了方向或失去了指标,即使再坚强再有毅力,也很难闯出一片天地。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诉联想和思考?
请以“你是我的灯塔”或“成长中需要方向”主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