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族成药产业的重要意义

来源:赴品旅游
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成药产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我们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认真贯彻全会的精神,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认识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中加快发展民族成药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成药产业。

首先,发展少数民族成药产业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关心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扶持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成药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特需商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少数民族群众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药物资源状况和传统文化特点,积累了丰富防病治病经验,对本民族长期流传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配方,具有独特的偏好。这种偏好已经成为少数民族生活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这种生活习惯差异,我们不仅要充分尊重、充分理解,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给予支持和满足。这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少数民族药同西药和汉方药一样,对人类健康都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它们之间是“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关系。由于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民族药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在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病难治”方面,尤其在治疗民族地区的常见病、地方病和疑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其次,发展少数民族成药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产

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二、三产业不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医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朝阳产业”。我国少数民族成药生产虽然产业化起步晚,但大部分新建企业的技术起点较高,已有约160家企业通过了GMP认证验收;许多骨干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产权清晰,具有快速发展的良性机制;丰富的药材资源和民族民间验方,是我国民族药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说,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在民族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应该成为优先发展的新型产业。

第三,发展少数民族成药产业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民族药产业不仅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而且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带动面广。不仅自身能安排少数民族职工就业,而且能通过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广大农牧民收入。首先是带动药材种植业发展。民族药材大部分产自民族地区,适合“公司+农产”、“公司+基地农户”等等多种发展方式,便于GAP标准化管理,通过实施产业化,可以带动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比如贵州省,到2004年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0多万亩,药农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200———2000元。其次是带动药材收购、药品销售等流通产业的发展,“一个专业市场就可以致富一方百姓”。第三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西藏、青海等省区现代化的藏医药生产线和反映藏医药文化的博物馆开始向广大游客开放,使藏医药文化和旅游文化相得益彰。购买正宗的藏药、参观藏医药文化成为青藏高原旅游的特色项目。实践证明,少数民族成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少数民族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第四,发展少数民族成药产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是大江大河的源头,是祖国的生态屏障。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保护生态

环境,使自然资源永续利用。民族地区虽然天然药物品种丰富,但普遍产量较小,不能适应大规模产业化的需求。发展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必将带动民族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民族药材的种植,不仅本身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民族药用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很好的起到涵养水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实现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新疆自治,区的和田地区,沙漠面积是绿洲面积的90多倍,大芸等药材非常适合在沙漠地带生长。和田地区目前已完成大芸接种面积近5000亩。不仅农民种植大芸每亩纯收入可达上千元,而且对当地沙漠的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五,发展少数民族成药产业是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各民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根据各自的生产方式、 生活环境、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情况,创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体系。民族药凝聚了各民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文化结晶。可以说,少数民族成药产业既是一个经济产业又是一个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依赖对各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从本质上说,当今医药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经过自主创新,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就为我们弘扬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少数民族成药既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特需商品,也深受全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欢迎;既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又是知识产权的载体;既是卫生事业,又是健康产业;既是商品经济,又是实体产业。扶持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既是经济工作部门的任务,也是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责。这是一项政策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可以说,一包小小的药品,连着一项大产业,连着一个大市场,连着一项大政策,攸关千家万户的健康幸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优惠政策,扶持民族医药和民族食

品产业化发展。”

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也明确:“国家完善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和财政政策上,对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晶生产予以照顾,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实行定点生产并建立必要的国家储备制度。”这些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医药等民族特需商品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国家为了支持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照顾政策。对少数民族成药产业来说,“十五”期间执行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对少数民族成药生产定点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执行比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基准利率优惠月息2.4%(年息2.88%)的照顾,利差由中央银行补贴,从中央银行上交中央财政的营业收入中扣除;

——对少数民族成药定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按照基准利率给予利息补贴,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各承担50%;

——对435个民族贸易县的国有、集体医药公司;以及由原来的国有、集体医药公司改制而成的医药公司,除享受上述两项照顾政策外,还给予增值税先征后返50%的照顾。

国家民委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成药产业的发展工作。我们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通过确定定点企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化发展。“十五”期间,国家民委会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确定了124家少数民族成药生产企业作为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十五”期间,“民贸三项照顾政策”对促进少数民族成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一2004年,全国124家少数民族成药定点生产企业享受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约11200万元,享受技术改造贷款利息补贴约600万元,民贸县医药(药材)公司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和利率优惠约1800万元。贵州省的23家少数民族成药定点生产企业,仅2004年一年就享受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151.3万元,优惠利率贷款规模6.4亿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少数民族成药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把支持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列入工作日程,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

在促进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的工作中,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与有关部门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大力协同,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当地实际,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工作重点放在落实.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上,以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提高各族群众的健康素质为根本宗旨,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认真搞好服务,主动协调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推动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加快发展。

2、认真落实好国家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包括民族药生产企业在内的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根据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重点支持那些既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特需晶,又是普通消费者喜爱的民族药品,特别要支持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发展,比如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少数民族成药生产企业等,国家将继续采取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技术改造贷款给予贴息等方式,把国家政策优势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扶持这类企业做强做大,形成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

3、坚持一手抓监管,一手抓服务

民族工作部门要与其他有关部门、有关行业中介组织密切配合,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根据法律和政府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的监管和服务工作。要从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出发,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监管工作的重点是列入“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定点企业”的民族成药类企业和全国435个民族贸易县的医药公司。要引导企业优先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广大农村牧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要监督定点企业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协助主管部门打击损害少数民族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引导定点企业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竞争能力,进一步占领和扩大市场。今后,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国家仍然实行动态管理原则,对不再生产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企业,将及时取消其定点企业资格。

民族工作部门还要为少数民族成药产业发展多服务,服好务。

一是在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方面,积极主动配合、协调有关业务部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使定点生产企业用好、用活、用足优惠政策。二是发挥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对内熟悉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习惯,对外联系范围广、结识朋友多的优势,积极牵线搭桥,促进东西部

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三是继续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的调查、挖掘和整理工作。

(本文系国家民委副主任杨健强在中国少数民族成药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报略有改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