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赴品旅游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在现行教学中,语文作业以其单调、呆板、枯燥的形象令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的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作业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成为激发学生成长的生长点。我们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就结合新教材,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的设计。

一、现行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方式过于单一

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可到了作业上就变成了只有写一种方式,大都借助纸笔以书面形式呈现。手成了学习的重要器官,至于嘴巴、耳朵全都靠边站,没他们啥事,作业是手的事,有手就行,明显偏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作业形式过于机械

对于语文作业,很多学生都有深刻的体验,几乎每天都有抄写作业,包括抄写词语,抄写课文等等,学生对这种单一枯燥的作业毫无兴趣,常常是机械的乱做一气,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意义,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作业范围过于封闭

很多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基本拘泥于课堂知识,我们知道,作业的意义除了巩固复习,还有对课堂知识的延伸,而很多老师忽视了这一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它更是很难仅凭课文来得到实现最终目的的,现在我们提倡大语文观,就在于一个“大”字,当然也包括练习作业的范围之“大”。

(四)作业内容过于统一

语文作业的内容非常统一、高度一致。无论会的、不会的,一律毫无选择地完成,不会的硬着头皮乱做、会的一题也不能少。如此一刀切的作业往往造成学习好的“吃不饱”,学习困难的“吃不了” ,造成畏学情绪,丧失学习兴趣。

总之, 传统的语文作业重知识的重复巩固、记忆, 轻知识的延伸和运用, 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语文作业成为学生痛苦的负担, 练习的意义也因此失去了初衷, 学生厌烦, 同时也增加了老师不少的批改工作量,效果更是不明显, 真是得不偿失。

二、 解决当前小学语文作业现状的对策 学生怕做作业、拖拉作业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那么,怎样真正实现作业的有趣和生动呢?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新课标提出: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生活实践。因此,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从厌烦作业走向享受作业。

那么如何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呢?

1.多一些“听”“读”“说”作业,提供全面的练习机会 在我们的作业中,我们往往会比较注重“写”,而忽视了另外三个,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也渐渐厌烦了 “写”。其实,我们何不让学生少一些“写”,多一些“听、说、读”,同样可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1)动耳作业。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活动,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自然少不了耳朵的份。那让耳朵听什么呢?如在学习了《童年的发现》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回去听父母讲讲你童年时发生的趣事、糗事,并在班里举办童年故事会。这样的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事半功倍。

(2)动口作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说,可以说是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如低年级的孩子学完课文后,让孩子把故事讲诉给爸爸妈妈,这不但使孩子有自己的成就感,而且也达到了复述课文的目的。

(3)动眼作业。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少得了眼睛呢?我们能知道海上日出的壮美、桂林山水的迷人、五彩池的神奇不都凝聚着动眼作业的功绩。所以要布置动眼作业,让学生用眼睛去欣赏、去发现。学习了《海上日出》一课后,学生被课文中那壮观的日出景象迷住了,顺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布置了这样的一次动眼作业:观家乡的日出,并与海上日出进行对比。

2.多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提供选择的机会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因此,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尝试改进为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它们的故事,感受故事中蕴含的寓意。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一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思考怎样通过绘画来表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景象,有学生想到把云画在瀑布中间。这样的作业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总之,把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摆脱出来,将作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作业的出现带给学生的是愉悦的感受。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完成作业,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体验成功,提高能力,张扬个性,享受快乐,这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作业设计。

(二)、设计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传统的作业均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让学生“平等”地完成老师每天所布置的作业,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难提高,“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遏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选择作业的宽松氛围,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层次、多需求的作业,有效激发他们做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作业,在各自的层面上都能有所提高。

为此,我在一个大题目后面设计几类作业,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如教完《自然之道》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五个词语“争先恐后、若无其事、见死不救、愚不可及、气喘吁吁”

达到识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A层次:1、抄写词语。

B层次:2、用这五个词语写句子。

C层次:3、把《自然之道》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求按事情发展顺序讲清过程。并力争用上这五个词语。

总之,我们要坚信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不同作业的训练引导他们吸取、探究知识,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