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川文化的调研
——以兰石镇为例
下乡队伍:湛师体科院“情系吴川三下
乡社会实践服务队
调研主题“关于吴川文化的调研——以
兰石镇为例
调研地点:吴川兰石镇
调研队员:黎佩,陈平,杨锦靖,成丽
月,莫国炎,梁增云&吴华
调研时间:2011年7月16日—7月26
日
1
论文摘要: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有利于了解国情,体察民生,增长才干;让大学生贴近社会,坚持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把所学和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用我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关心社会,深入了解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在实践中,我们走进群众,深入当地村民,从群众中了解到吴川文化和兰石镇的特色文化,去到镇上的梁氏大宗祠和兰石诗社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告诉村民这是当地的特色文化,让他们为之而骄傲,让他们提高对地方文化的重视,把当地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我们此次对当地文化调研的目的是要把当地的特色文化如年例,江公诞,诗社等文化宣传出去,尽我们的能力帮助他们把当地特色文化继承发展。
关键字:吴川文化,诗社,年例,江公诞 调研方式和研究方法:
此次调研活动,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多方面收集资料,在老师和师姐的指导下,我们走访当地村民,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吴川有冼太夫人庙,有“梅录佬打贼”的美丽传说,有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征天后庙,还有“吴川三绝“。除此之外,我们还到镇上的梁氏大宗祠和诗社采访,在这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地文化气氛很浓,梁氏家族历史悠久。我们还从中拿到了第一手资料,纸质资料。根据这些 纸质资料和村民的口述,我们对当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正文:
2011年7月16日到7月26日,我们“情系吴川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来 到湛江吴川兰石镇博崖小学进行为期十天的支教活动。我们以“关于吴川文化的调研——以兰石镇压例”为本次下乡的调研主题。
自古以来,吴川文化就比较活跃,人文蔚盛,是驰名古今的文化之乡,有很多具有浓郁乡土气味的、古朴的民间文艺活动。如果说,中原诸子百家予吴川人正气、智慧、思辨,那么,古越文化给吴川带来的是强悍、和纳、团结。长岐镇梧山岭贝丘遗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吴川先民便繁衍生息于此。吴川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南朝归属高凉县。高凉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吴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凉,
2
因纪念夫人和睦汉俚统纳千洞渠帅而设的冼太夫人庙香火缭绕。尚武的吴川人将这种强悍、团结,演变成飘色活动中的“舞貔貅”、“人牌舞”。梅录街头人们对小偷群起而攻的场面,“梅录佬打贼”的典故,直到今天,依然令宵小胆寒。
三江交汇,一面临海,耕海自然而然成了梅录人的传统职业之一,历史上的两次闽人南迁,使以泉州为中心的古代海洋文化,迅速在吴川得到秉承和光大。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至今,吴川除了吉兆村保留下神秘的方言“海话”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典型象征——天后庙,在民众中得到普遍的尊崇。天后又叫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被渔民视为海上保护神。
海洋文化的秉承和光大,开放、开拓、兼容、创业的精神特性及商贸能力在吴川人身上得到体现。一名在吴川创业的雷州籍建材商这么说:“吴川人最可怕的是一种兼容,不论你是哪个地方,操那种语言的人,吴川人就能和你搭得上话。”在国内城市,活跃着20万吴川人的身影。在吴阳的芷寮村,成年男子大多外出创业,留守的是妇女儿童,村里人手机号码前七位数字五花八门,村民的联系电话册上,留下的区号超过100个,人们戏称,在芷寮找村民要拨长途电话。
同样是芷寮村,还是鲜为人知的广信文化(即岭南学者所称的南江文化)的南渐之地。古广信位于梧州、肇庆、云浮一带,是两广之宗,无论是唐分岭东岭西两道,宋设广东广西两路,均以广信为界。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广信——鉴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在芷寮古港外,一艘大型的明代商船静静地躺在海底。芷寮商港位于鉴江出海口,兴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广州、潮州及福建甚至在外国都有商船到此贸易,有“金芷寮,银赤坎”的说法。鉴江水系沟通广信与粤西,山货源源不断随江运至梅录、芷寮,古华南山区文化的重要代表——广信文化,随江交融到吴川。山区文化赋予人们刻苦、忍耐、勤奋、上进的精神特性。吴川文化人欧锷是这么回忆的,“小时候,我们沿江而上,在高州念书,山里的同学很刻苦,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他们很羡慕吴川人,说高州府城读书厉害,怎么没有出状元,广东九个状元,粤西就一个吴阳林召棠。”
中原、古越、海洋、广信四大文化的交汇,文化赋予吴川人的精神特性在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古越文化尚武崇勇,吴川人乱世则投身行伍,将星闪耀,盛世则不惜涉险地僻壤,立家创业;中原文化尊儒重教,使当地文教日兴,学者仕人并起;海洋文化带
3
来发达的手工业和贸易业,成了今天不少吴川人发家的基本技能;广信文化带来的勤苦奋发,使众多吴川人“先苦后甜”。
兰石镇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东北部,东邻茂名市茂港区,北与茂名鳌头镇接壤,西临浅水长岐镇。总面积为32平方公里,下辖6个村委会,44条自然村,总人口3.6万人。袂花江和小东江流过境内,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池塘沼泽星罗棋布,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莲藕、茨菇、淡水鱼类及三鸟。乡镇企业主要有建材、塑料制品、皮鞋制造等,该镇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经济建设及乡镇企业建设发展迅速。乡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袂花江和小东江流过境内,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池塘沼泽星,建筑业发达,能工小匠多,被誉为粤西“建筑之乡”、“百鸟之乡”、“淡水养殖之乡”。
兰石是经历了七个世纪的古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淀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兰石素称文化之乡,祖德宗风,重教兴学,诗书继世,人文蔚起。兰石还留传悠久的传统文化与人文风俗。传统的诗词与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菁华。这朵传统文化的奇葩,在兰石这块沃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历代兰石都设有吟坛诗社,可为唱和一绝,吟咏不断。清贡生梁星垣等人著述甚丰,他著有《强善斋诗文集》八卷,已多散失,现留传的仅有诗词132首见《吴川古今诗选》。兰石诗社一直坚持一定期刊出《兰石诗词》,社员多是村民农子。2002年恢复成立兰石诗社,2003年成立兰石曲艺社。诗社充分发挥诗词楹联的特点是,平时则互相唱和,逢节日喜庆,如国家庆典,中秋佳节,村中喜事,则由各人各抒襟怀,写诗词楹联,吟咏庆贺。逢节日喜事有大戏在娱乐广场或梁氏大宗祠演出,则由各人撰写楹联,再评出最优者,书写张桂在戏台两侧。村中梁培义寿星秩晋一诞辰,致富兴家的儿孙子侄为其祝寿庆贺,宾客亲友登门祝贺,继承兰石文化传统的贺联贺诗,挂满厅堂,喜气盈庭,气氛热烈。现举诗联各一于下:当月若星撰写的祝寿联:行可楷模年称德 ;老于松柏岁长春。梁之乔贺诗:寿星盛宴柬传来,喜吟鞭云海开,万里祥云呈异彩,期颐重聚贺千杯。
除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外,兰石年节习俗也很有特点,其中最有特点是是当地正月十三的“做年例”和农历六月十六的“卿云节”,即江公诞期。兰石村以正月十三日为年例,其隆重热闹有如十五元宵节。初十日晚放铳开庙门,便是年例开始,十一日清晨庙神出庙鉴例首四家,十一日下半夜至十二日清晨另鉴例首四家。例首是抓阄而得到的,应者很难,
4
所以很郑重其事,一般人家都摆例首酒宴客,并有醒狮队伴舞,锣鼓班协奏。那摆盅点,一般都设有牌门,张灯结彩,鉴神时放烟花鸣炮竹,好不不热闹。摆盅后,庙神再游两遍才回庙。十二日和十三日上午,庙神出游邻近小村,下午则回大村鉴屯三敷。鉴屯各家都具“三牲”一副,摆满几十台。鉴屯后,庙神回庙,即脱袍打吉,又急速游巷一遍。傍晚,各家开筵宴客,晚上“走门首”。设上下两个门首,各树一把篝火,此篝火是用箩竹捆扎而成,直径约两尺,高两丈多。天黑后,人们从庙里抬出神像往“门首”绕着燃烧着的篝火团团转,这便是“走门首”。意思是表示驱邪。先走上门首,后走下门首,各门首走完都做醮一敷,燃放前年人拾着的添丁炮和发财炮。下门首走完约凌晨一点钟,还特由道公佬做押邪醮一敷,接着两人抬着纸船走在前头,众人抬着庙神押着纸船往村南方向而去,庙神又进又退,待纸船远走到一定的地方,“纸船明烛照天烧”后,庙神由南方向退回神庙,年例就此结束。还有就是农历六月十六的江公诞期。在这个节日里,百多年来,每年都江堰市演社戏(接庙神出来供奉),连续五天。十五日晚开始,十六至二十每天演一正本戏,哪一天演的戏属哪一房的,抓阄决定,轮到哪一房的戏,哪一房就宰猪酬神,分领猪肉,吃丰盛晚餐。不过,大家都希望自己抓到十六这一天,因为这天是正诞期,并加演“六国封相”。在采访梁氏大宗祠的两位老伯时,他们认为现在农历六月十六江公诞的节日氛围比以前更浓,因为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拜神外,不定期会在梁氏大宗祠或文娱广场有戏剧表演,还有诗社的社员还会进行文化交流。
我们的建议:
兰石镇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当地的文化氛围很浓,诗社还是当地人一手建立的,社员也是当地村民,他们会吟诗作对,也会书法。如此特色的文化,我们希望当地人能把它们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为中华文化的宝库增添一朵奇葩!所以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我们提几点建议:
1、
村民自己要有“以本地的特色文化为傲”的意识和心态,在平时的交谈中可以尽可能尽多地谈论自己地方的文化。在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也可以和亲戚多聊聊自己地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同时也能把自己的文化宣传出去。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文化告诉给自己的下一代,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2、
当地有文化的村民或是大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地方文化编撰成书,让更多的人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本地的特色文化。
5
3、 当地的政府应起带头作用,在每年的“年例”或是江公诞期,都应该以政府名义来组织一些大型庆祝活动,让村民们感受到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支持。
调研总结:
此次调研活动我们找到了相关资料,并且在村民和相关负责人的配合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对吴川文化尤其是兰石文化的调研,我们对当地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次经历也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真是受益匪浅!我们也希望当地无论是村民还是政府,能够增强推广地方文化的意识,让这些特色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