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几时和几时半的教学反思

来源:赴品旅游


几时和几时半的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注重创设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去解决问题。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数学课堂上呈现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关钟表的知识是一年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如认识几时和几时半时,都是看图说说生活中小朋友上课,踢球,睡觉的时刻等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2、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度高,最大限度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合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习主体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识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参与学习的

根本原因。“一直在认识整时,突然来个整时半”,这些都是设置认知冲突的素材。老师设计中紧紧抓住了这样的教学资源,巧妙设问,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有效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认识几时和几时半的过程中,重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已有的对钟表知识感性经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总结出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这几,就是几时”,真正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切实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建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