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与人生【1145】试题答案

来源:赴品旅游
美学与⼈⽣【1145】试题答案

西南⼤学⽹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教专业:公共课 2017年 6⽉课程名称【编号】:美学与⼈⽣【1145】 A卷⼤作业满分:100 分

论述题:在以下5个题⽬中选择其中2道题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结合美学史上关于美的定义的探讨,谈谈你认为美是什么?(50分)

答:柏拉图说美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艺术世界是对现实的模仿,与理念隔着两层,所以最低。⿊格尔说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有着运动变化的特点。弗洛伊德说美是性冲动,是⼒⽐多的升华。

由此可见,\"什么是美”主要有\"客观论”和\"主观论”两种观点。主观论的代表斯宾诺莎说:\"外物接于眼帘,触动我们的神经,能使我们得舒适之感,我们便称该物质为美;反之,那引起相反的感触的对象,我们便说它丑。”主观论经过发展,已经成为西⽅美论的主流。\"客观论”则认为⼈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赏美的主题之中,因⽽认为审美判断不受主体的偏见、个⼈爱好和主观任意性的影响。

当⼈们流连于⼭清⽔秀的⼤⾃然之中,当你观赏⼀副赏⼼悦⽬的艺术品的时候,当你沉醉于载歌载舞的丰收欢庆晚会之时,⼀种奇妙的美感便会从⼼中油然⽽⽣。然⽽,美起源于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事物因何⽽美,古今中外,历来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给出美的确切含义,但⾄今还没有⼀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古⾄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是,⽽这个问题⼀直是⼈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去谈论美的定义,否则,对美的任何论断都是枉然。

我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我国儒家经典之⼀《礼记》⾥说:“美皆在⼼中。”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彰。”18世纪英国唯⼼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的⼀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每⼀个⼈⼼⾥见出⼀种不同的美。”我国美的主观论的代表⾼尔泰举了个例来说明美的主观性:⼤⾃然给予蛤蟆的,⽐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觉得它不美。在这个例⼦中,美的主观性充分显现出来了。通俗⼀点说,美是⼈们的⼀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再荒谬不过了。不管是⽇夜星⾠、⼭川河流、天鹅、蛤蟆,还是卢浮宫的门⾯,他们的存在只是⼀种状态,这种存在的状态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彩,只是感觉这种存在状态的⼈,才⾃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这种美与丑,⼈类在某些⽅⾯取得⼀致,就毫不犹豫地认为这种⼀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鲜艳,⼜能翩翩起舞,所以⼈类就认为它美;⽽蛤蟆⽪肤⾊暗,粗糙,还有可怕的毒腺,所以就是丑。⼈类是⾃私的,竟忘了从蛤蟆的⾓度去定它是否为美,如果是这样,蛤蟆的肤⾊及毒腺对它来说是再美不过了。

在我学习美学这门课程之前,对于美的理解就是⼀切在我看来能够让我感到舒适、快乐、惊奇的事物都是美的。现在我们开设了美学课,对美的理解我也有了不⼀样的想法,海格德尔则说:“美存在,但不可⾔说。”我认为美的本质是⽆法定义的,就像摩尔和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那样,美的本质不能够简单的定义,它可能随时发⽣着变化。⽽我们在⽣活中谈论关于美的话题,也只是美的本质的⼀种形态⽽已。

美的本质⽆法断定,那么,美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法国启蒙运动创始⼈伏尔泰曾提出⼀些关于美的重要见解,他认为有两种美,⼀种是不稳定的,相对的。他说:“美往往是⾮常相对的,在⽇本是⽂雅,在罗马就不⽂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另⼀种则是普遍的,不变的。他说有些⾏为是全世界都觉得美。⼜如他认为审美趣味既有普遍性和辨别其好坏的标准,⼜有特殊性,没有绝对的规格。在⼀般性的协调⼀致中,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每个国家造成了⼀种审美趣味。总⽽⾔之,“美既是永恒的,⼜是可变的;既是稳定的,⼜是流动的,两者是对⽴的统⼀”。我觉得从历史发展来说,美是⼀种发展的⽂化共识,这种⽂化共识是⼀定时期、⼀定区域的⼈对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对某⼀事物从不同⾓度、不同⽴场有利于⼈类⾃⾝的普遍

看法;这种⽂化包括了物质⽂化、精神⽂化以及社会的风⼟⼈情、习俗、风尚等等。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对美的认识就会有很⼤的差异,这是由于他们形成的⽂化共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古希腊以⾝体的强悍、各部分之间⽐例的协调为美;缅甸姑娘则以长颈,带铜圈为美,这⼆者在⼈体上的审美标准可以说风马⽜不相及,但都是⼈们对美的理解。美带有很深的时代痕迹,从古代到现代,美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和见证,并不断地随时代的变迁⽽变化,展现着时代的特点。中国唐朝时期以丰满圆润为美,⽽现代却以⾼挑瘦削为美。不同的时代美也不同。有些美是普遍的,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有些⾏为⽆论在哪⾥都会觉得是美。具有普遍性的美,⼀般就具有稳定性,但美的稳定性是有条件限制的,美在缓慢的演变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就是说在⼀定时期、⼀定区域形成的美的⽂化共识不可能⼀夜之间全改变。⼀些美经不住时间的考验,流⾏不长久;⽽有些美,却永远地根深蒂固在⼈们的头脑中,⽆论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被认为是美。⽐如内⼼的善良、正义、勇敢则⼀直被⼈们看作是最美的。天⽣丽质的⼥孩总是引⼈注⽬的,⼈的外表美与⽣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然然的⼀颦⼀笑,都时刻透着⼀种青春的⽓息。这⽓息来⾃⼈外在的体现,更来⾃⼈们的内⼼。就如同⼈们说的:“鸟美在⽻⽑,⼈美在⼼灵”⼀样,更多的美是在于⾃⾝与观者的⼀种感觉,⼀种⼼情。⽐如在童话故事中,⽩雪公主和恶毒的皇后在外表看来都很美,但是⼈们却更喜欢⼼地善良的⽩雪公主,⽽厌恶内⼼充满嫉妒与怨恨的皇后。所以外表美不是评判美的最终标准。

对于美,我们⼼中都有⼀个属于⾃⼰的答案,不管它正确与否,始终是我们判断美的⼀个标准。在学了美学后,我对美的认识⽐之前的表象要来的深⼊,现在的我不仅仅认为只有那些看上去赏⼼悦⽬或者能够让我引起共鸣的事物是美的,⽽另⼀些外表看起来虽较为普通甚⾄于丑的事物,但我们如果⽤⼼灵去评判,那也是美的。⼆、结合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论述,谈谈你认为悲剧之美何在?(50分)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曾说过:“悲剧将⼈⽣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喜剧将那⽆价值的撕破给⼈看。”那么,何为悲剧呢?悲剧,原为“⼭⽺之歌”,起源于古希腊戏剧,与庆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有关。亚⾥⼠多德认为,悲剧⼀是产⽣于酒神颂歌队(成员们扮作⼭⽺模样)领队的即兴表演,⼆是摈弃了作为前⾝的萨图罗斯剧的粗俗,经改进成为⼀种庄重严肃的艺术;⽽当今的学者认为:悲剧歌队的前⾝是公元前6世纪初流⾏于伯罗奔尼撒的某种具备庆祭狄俄尼索斯的合唱;其后此类合唱传⼊阿提卡(古希腊)地区;某个担任领队的诗⼈(如贺拉斯提及的忒斯庇斯)⾸创回答,由此产⽣了戏剧所需的第⼀个⾓⾊,即回答者;吸收了伯尼奔尼撒以合唱为主的“抒情喜剧”的某些成分;以后再与酒神颂歌和萨图罗斯剧的交流中作了某些调整,主题才趋向于定型。由此可见,悲剧的产⽣历史悠长,充满神话⾊彩和神秘性。正是古希腊的这种悲剧,在内容上基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荷马史诗和史诗系列也是悲剧诗⼈们的创作源泉。⽽且,古希腊的悲剧⼀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背景,探讨形⽽上学的问题,把探索的⽬标指向伦理观的终端,思考⽣活的意义,把⼈的⽣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挑战。对古希腊悲剧诠释最好的,莫过于古希腊悲剧三⼤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庇德斯,他们将古希腊的悲剧真正现实化和世俗化,并且上升到⼀个更⾼的层次。让⼈们在观赏悲剧的同时,更好的感受到悲剧的魅⼒,思考悲剧的实质意义。作为美学范畴或美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是崇⾼中更为深刻、更为具体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与喜剧相对。悲剧作为美的⼀种特殊表现形态,是指现实⽣活中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量在⽭盾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们在同情与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如⽂学作品中梁⼭伯与祝英台因家族世仇和门当户对观念的阻隔⽽不能结合,爱与痛苦,悲愤与挣扎,失望与绝望,最终双双殉情,化蝶⽽飞的凄美;哈姆雷特因复仇最终⾛向灵与⾁的毁灭;西绪福斯的苦役(将⽯头从地狱最深处搬上⼭顶之时,⽯头⼜从⼭顶滚到原地,然后⽆⽌⽆休地重复搬);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等,都属于悲剧的范畴。对于美学中的悲剧,亚⾥⼠多德也发表了⾃⼰的见解,他认为:“悲剧是对于⼀个严肃、完整、有⼀定长度的⾏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具有各种悦⽿之⾳,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模仿⽅式是借⼈物的动作来表达,⽽不是采⽤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其中,被模仿的特定的⼈,必须⽐⼀般⼈好的⼈,他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遭受厄运和困难的折磨,⽽引起审美主体的恐惧和同情,使它的情绪在观众的⾝上得到宣泄,于是恐惧和同情的情感是⼈的⼼灵得到净化和陶冶。这样的悲剧之美就在于使⼈在审美中忘却现实的痛苦,感悟戏剧中⼈物的情感和内涵,思考⽣命的意义。欧⾥庇德斯⽆疑将这种悲剧情感传达的更为深刻。欧⾥庇德斯不像先前的悲剧作家,他们不仅信奉神,⽽且遵从于神的意旨,服从于即使想反抗也不得不服从的命运安排。⽽欧⾥庇德斯在戏剧中却有⾃⼰的创新,⾸先在对待“神”的问题上,他是持⼀种怀疑的态度,他抨击有神论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