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教案 任课教师:管婧婧 授课班级: 课程总学时:34 课程周学时: 2 上课周次:17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的概念 一、旅游定义的类型
1、概念性定义或理论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s)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演绎与归纳)给事物定义,是为了探究旅游活动最本质的特征,发生、发展的原因、趋势和规律。
2、技术性定义或实践性定义(Technical Definitions)是用技术的方法(调查统计)给事物定义。这种定义大都根据人们离家外出的活动目的,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以及其他一些可能的标准去界定旅游者的范畴。
前者更看重旅游的“休闲、娱乐、精神享受”等接近本质的内容;后者只看重广义旅游的经济推动作用和对社会的影响效果。
二、旅游的定义
1、“艾斯特”(AIEST)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涉及任何赚钱的活动。瑞士学者汉泽格尔和克拉普夫在1942年就提出来的,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为“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xperts in Tourism)所采用。
(1)流动性
旅游产生于人们的外出运动和在不同地方或目的地的逗留活动。所以从严格意义来讲,在家里或在附近的休闲活动就不能算旅游。如:郊区野炊。
(2)相依性
指的是“旅”与“游”的相互依赖性。两个因素缺一个都不是现代意义的旅游。有“旅”无“游”是出差,有“游”无“旅”是娱乐,是休闲。(刘聪2005)
(3)异地性
旅行和逗留发生在游客常居环境或定居、工作之外的地方。因此,旅游活动所带来
的表现和结果与在居住地定居和工作的活动截然不同。旅游活动表现出自由、休闲、新奇,在乎过程中的体验,少有责任感。
(4)暂时性
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活动是临时的,短暂的。最终是要回到原住地去的。
(5)非定居性和非就业性
旅游不是为了在访问地定居和就业。这个定义将旅游活动与人类其它社会活动区别开来,属于理论性的定义。
狭义的定义: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
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谢彦君,1999,2004)。 2、其他若干个概念性定义的优缺点的讨论。
评:这些定义都存在泛化的倾向,包含了其他非工作目的的旅行,但是这些旅行活动可否视为旅游,仍存在争议。这类广义的定义是目
前国际上普遍采纳的,因为一则便于统计,二则是其统计结果更能显现出旅游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讨论题] 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和官方机构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界定。
有经济化的旅游定义,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官方或半官方的定义。
经济化的旅游定义中比较典型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Herman V on Schullard所阐述的观点,在他看来“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Cooper等人认为:“旅游是人们离开通常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暂时前往目的地的旅行和在该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活动,以及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创立的各种设施。”
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法国学者让·梅特森认为,“旅游是一种休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他的经历和文化教育。”道格拉斯·皮尔斯认为,“从一个更为技术性的意义上说,可以把旅游看作是人们出自休闲和娱乐的目的而旅行以及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关系与现象。”
官方或半官方的定义:即本书中的官方公布的各种技术性定义。 WTO: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请同学们思考上述这些旅游的定义,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你认为旅游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活动还是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游应该如何定义?旅游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节旅游活动的类型
一、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划分 1、按地理范围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
2、按旅游目的划分:消遣旅游、事务旅游(包括商务旅游、公务旅游和会议旅游等)、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主要指探亲访友和求学旅游等)
3、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散客旅游(如国际背包旅游者)
近来“背包旅行”成为旅游爱好者们的热门话题,它起源于发达国家,在英语里叫“backpacker's travel”或“budget travel”,意思即“背包旅行,自助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最先被年轻人所接受,他们精力充沛、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享受旅行的快乐,但又付不起昂贵的费用,于是自己背起高过头顶的背包。因此他们通过自助旅行手册,寻找在旅途中省钱的途径和方法,对各地的住宿、交通、值得一去的地方也有所了解然后踏上旅程。渐渐的这种自助旅行方式被世人所接受,有一定经济来源的中产阶级也加入到“背包一族”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软背包”旅行(soft-package),这是一种介于随团旅游和背包旅行之间的旅行方式,行程安排随意自主,旅行社根据游客需要随时提供高质量服务。旅行者既能充分享受自由旅行带来的乐趣,又可避免随团旅游的刻板和背包自助旅行的费心艰苦,对身体条件没有太高的要求,几人便可成行。虽然“软背包”旅行费用比随团旅游稍高,但越来越多希望体现个性的旅行者愿意选择这种旅行方式。
4、按计价方式划分:包价旅游、非包价旅游
包价旅游即旅行社以整体价格向市场推销组合式旅游线路产品的旅游形式;而非包价旅游则又称散客旅游,指旅行社根据旅游者的需要按单项计价的旅游活动形式。
5、按旅行方式划分:航空旅游、徒步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等 6、按年龄,人群划分:大学生旅游、老人旅游、中年旅游、青年旅游等。
7、按费用划分:自费旅游、公费旅游(包括带薪奖励旅游)。 8、按活动内容划分: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会议旅游等。
[提问1]请针对以上分类举出一些具体事例。 二、国际旅游
1、国际旅游international tourism 定义:跨越国境。
2、特例:港澳台同胞到内地旅游(入境旅游);我国大陆地区居民前往港澳台地区旅游
被列为出境旅游。 三、国内旅游
1、国内旅游定义:人们在居住国境内展开的旅游活动。 ★发达国家的现代旅游发展路径: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国际旅游。
发达国家的发展旅游业,是走一条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常规型的发展路
径,即发达国家在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满足以后,国内旅游开始兴盛繁荣,继而国际旅游业也
发展起来。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主要是指市场经济工业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在6000
美元以上。原来的联邦德国旅游业的发展就是走的这样的一种道路,他们是从第二次世界大
战以后的空白点开始发展的。20世纪50年代,随着联邦德国国内经济的恢复,国内的旅游
业开始兴盛起来,这就进入了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恢复工作需要大量的外汇,在国内
旅游发展的基础之上,举办了吸引国外旅游者入境旅游的系列活动,以赚取外汇,于是进入
了第二个阶段。最后到了60年代,以发达国家的高额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际收支顺差为
依托,出现了“日耳曼民族大移动”的出境旅游,出国游客曾占世界第一位,进入了国内旅
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先发展国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走的是非常规型的发展道路。 具体说,就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率先发展国际旅游业中的入境旅游,并且这种入境
旅游随着经济发展引致的外汇瓶颈加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伴随国内
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开始兴盛起来,当迈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美元的新
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行列时,国际旅游业中的支出旅游即出境旅游也崛起繁荣。我们所说
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10美元一下的低收入国家,也包括后起的发达
国家,他们那发展旅游业的初期目标主要是为了赚取外汇、发展经济。
[提问2] 2005年我国宏观旅游政策的调整。
答:2005年,国家旅游局调整了宏观旅游政策。三类旅游的发展政策为:全面发展国
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四、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差别
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跨越国界。此外还有以下一些差别: 第一, 从消费程度来看,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低于国际旅游。 第二, 从停留时间来看,国内旅游逗留的时间短于国际旅游。 第三, 从便利程度来看,国内旅游比国际旅游便利。既没有大的语言障碍,也不需要
办理什么繁杂的手续。
第四, 从经济作用来看,国际旅游对接待国家里说,可以通过挣取外汇的方式增加经
济总量,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国内旅游只是促使国内财富的重新分配,其
总量并不增加。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性质
一、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出境旅游 入境旅游 过夜旅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不过夜的一日游 过夜旅游 国际旅游 1、社会现象:旅游是人的重要的休闲活动; 2、文化现象:了解他国文化;
3、经济活动: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
4、政治色彩:旅游可增进世界和平(国外有些旅游高等院校开设了旅游政治学课程)。
注意:以往人们在分析旅游的性质时,主要强调它具有经济属性,或充其量认为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种判断的依据是旅游全过程中所离不开的消费(支付)行为。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没错,但实际上颇值得讨论。
判断一种现象所具有的性质,必先认识现象本质的规定。旅游在本质上是否是经济的东西,对此我们是持否定意见的。我们认为,经济对于旅游这种本质上属于审美和愉悦范畴的现象只是一种外部支持条件,却不是内在的本质构成。也就是说,没有这种经济上的外部支持,仍可以有旅游,否则就无法解释古人靠两条腿的推动而旅游,今人靠自制的或早先购入以备他用的交通工具外出旅游的情形。如果认定旅游本质上具有经济的属性,那么它就必须是旅游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所具有的特征。例如,“中国古代的旅游就好像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里,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子,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朦胧,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沈祖祥:《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旅游与中国文化论纲》)以至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3S”旅游和今天普遍倡导的生态旅游,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当然不是经济上的,而是社会上的。
二、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属于闲暇活动,都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心理和生理)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活动,并正在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求。在旅游中,人们的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可
以得到体现。这是人们需要层次提高的表现,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他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所支配地位的先后,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的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饥渴、睡眠、活动力;安全的需要——安全、避免恐怖和忧虑;归属和爱的需要——友爱、爱他人和被人所爱;尊重的需要——自尊和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自我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只有在低一层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才会依次产生。如果所处层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将支配人的行为(如乞丐、偷盗)。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将不再起激励作用,会受到更高层级需要的激励。其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其主导需要是不一样的。所以,人的需要模式呈几种状态:梯形、棱型、倒梯形。梯形适应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尚未满足的人;二是菱形模型。主要适用于中等层次为主导需要的人。三是倒梯形模式。主要适用与以自我尊重和自我实现为主导需要的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适用于旅游学的说明: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之后才可能产生旅游需求。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旅游中,人们的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都可以得到体现。这是人们需要层次提高的表现,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活动。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旅游活动同许多精神性的享受一样,成为基本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统计,旅游业为全球创造了10%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全球收入10元钱,其中就有1元是旅游业创造的。
因为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甚至超过了一定标准,消费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化。过去认为奢侈的生活成为寻常,偶尔的消费成为必须。一般生存性,物质性的消费比例下降,精神性的消费,服务性的消费比例上升,而且逐步成为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从世界、中国旅游休闲度假消费的总量增长速度和比率可以得出结论。旅游的需
求状况决定于社会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参
加旅游活动的人数逐年大幅度增长,旅游消费的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军。这就说明,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旅游活动同许多精神性的享受一样,成为基本的需求。
2、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审美)
审美,就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欣赏,为美的事物所陶醉,从而满足人们精神享受的需要,达到身心畅快的目的。
(1)旅游活动追求精神享受
旅游六要素中,“吃、住、行”是手段,“游、购、娱”是目的。因为去“游”,所以需要“旅”。游“名山大川”,重在“名”和“大”。逛的“名山胜水”。重在“名胜”。炫耀的是“我去过某某地方”,连最初级的观光旅游也是为了精神的满足。即使是旅途中的购物,其纪念的价值大于功能的价值。没有人会说去新疆的目的是为了去买削价货。自然风景的雄奇险峻幽,人文景观的古绝殊美能满足人们各种审美需求,精神享受的需求。“十里不同俗”带来新奇感,有吸引力,放松精神,促其身体健康,大有益处。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人文美的熏染,社会美的陶冶,可以获得精神的满足,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精神内涵,获得自由畅快的享受。所以说,旅游的吸引力在其一段特殊的经历,是与惯常生活不同的,与众不同的,与过去经历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就是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
(2)审美享受是旅游活动的本质
人们乐于去旅游,因为旅游的过程中充满了自然、艺术、人文的美。人们通过美的陶冶和欣赏,丰富了精神世界,达到欢娱、自由畅快的目的,提高生活的质量和自身的修养。旅游者的动机是追求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审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生活中的基本生活内容。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好为目的的
审美过程,是自由畅快的精神享受。人们常常对旅游的描述是“让心情放飞”,“回归自然”、“梦幻旅程”、“浪漫时光”等等,说明人们对旅游的向往在于心情的舒畅,精神的畅快,审美的感受——点点滴滴可追忆。
[讨论] 关于旅游活动的性质,对以上两种看法进行比较,二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四节旅游活动的特点 现代旅游活动的五个主要特点: 一、普及性
[提问3]有哪些同学参加过旅游活动?引导学生们回忆在中小学的时候参加过的集体旅游活动。
表现形式:
1、大众旅游(Mass Tourism)
1)旅游活动的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 2)现代旅游活动开始形成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方式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
2、奖励旅游
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以旅游活动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 3、社会旅游(Social Tourism) 社会补贴旅游 二、持续性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旅游活动的增长趋势具有持续性。
三、地域集中性
旅游者并非平均分散于世界各地,而是往往集中到某些地区开展活动。例如,在全世界的国际旅游活动总人次中,在欧洲地区旅游的人次最多,其次是美洲。
具体到某个国家,旅游活动在该国各省及各城市之间的分布情况也呈现出这一特点。
在一个旅游城市中,旅游者集中访问某些景区。
旅游流——指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上由于旅游需求的近似性而引起的旅游者集体性空间移位现象。旅游流现象是现代大众旅游现象
最外部化的特征,是现代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客观前提。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其他复杂现象(如信息的流动、物品和劳务的交换、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变,等等),构成了旅游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它们就是旅游学研究的内容。
国际旅游流运动的区域格局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时间趋势特征。从空间上看,世界旅游流的发生地和接待地呈现出高度集中于欧美地区的态势,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争得了从其他发达国家来的国际
旅游者的绝大多数。从时间上看,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国际旅游流的上述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提问4]为什么亚太地区的旅游业能受到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 四、季节性或时间性
气候条件的限制,使得不同的景区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季相;节假日的影响,旅游者自身工作、学习、休息的时间可能呈现某种规律性(带薪假期)——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就形成了旅游者出游的时间有一定程度上的集中性分布。对于旅游地来说,旅游流的发生时间自然就会大不相同(例如到阿尔卑斯山滑雪的旅游流,发生时间在入冬以后;到我国北方海滨度假胜地北戴河旅游的游客,却不能在这个时间出行)。
[提问5]对于旅游目的地从事旅游接待的从业人员来说,怎么把握好旅游流在时间(或者说季节)上的规律,做好旅游接待工作,并保证旅游企业的正常经营?
提示:由于旅游的发生和持续的时间有一定节律性,势必要造成旅游流在一定时间上的超量运动,而在另一些时间里却又只能维持在极低水平上。这自然会给目的地社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经营造成很大的压力。
五、综合性
现代旅游活动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旅游消费的综合性
旅游消费涉及“吃、住、行、游、娱、购”多方面。旅游活动已经不仅仅是观光的内容,观光甚至不是主要的目的,象修学旅游和保健旅游。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才是旅游产品的真正内涵,那就包含了这次旅游活动的特殊经历中的新奇内容和旅途中所需要的日常生活的内容,都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这样说,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
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她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还涉
及到旅游活动客观上带来的一切现象和关系变化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
2.旅游产业的综合性
现代旅游业的发达需要相关行业的支持与配合。象旅馆业、饮食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文教、卫生、公安等行业和部门,都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与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相关行业、部门的广泛联系性和依赖性,使旅游业成了一个难以独立存在的,综合性的产业。
第五节旅游学的概念 一、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旅游学研究
1、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这是旅游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演化特征。
2、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
3、从研究的领域来看,对国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内旅游的研究,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
(二)国内旅游学研究
中国的旅游学研究经过20多年的积累,有了一些基本的成果,但还明显很薄弱。
二、旅游学的涵义与研究对象 (一)涵义
旅游学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以世界范围作为统一体,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及其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对象
旅游者、旅游业、旅游资源 三、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一)研究内容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研究、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研究、旅游活动产生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的影响
研究
(二)旅游学的任务
阐明旅游活动的本质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研究旅游活动的类型及主要内容
研究发展旅游业的各种条件、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旅游活动发展所产生的基本影响
分析世界和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六节旅游职业发展
WTTC预测,到2010年,全球将有3.28亿人从事旅游工作。 经济学家预测未来最走俏九大行业
据经济学家的分析预测,未来国内市场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有如下几个:
家用电器销售业、家用汽车行业(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如汽车配件、维修、洗车等配套行业)、室内装饰业、房地产业(与此相关的房地产经纪、咨询、售楼业务)、邮电通讯业、快餐业(与此相关的还有速成食品、食物半成品加工)、老人用品行业(老年人保养食品、药品、服装、眼镜、助听器)、旅游休闲文化业(运动产品、体育场所、旅游社等行业)、女性用品业(个人相貌、身段有改善和保护功效的产品)
1、旅游汽车公司:管理人员、订票人员、订票代理、销售代表、游览代表、服务员、咨询人员
2、游轮公司:销售代表、办公室职员、市场调研人员和娱乐主管 3、饭店、汽车旅馆 4、旅行社 5、餐饮服务 6、旅游教育与研究 7、旅行交流:作家,媒体 8、游乐与休闲 9、节日活动部门 10、旅游组织和信息中心
11、会展,会议策划 12、旅游策划,规划公司 13 航空、俱乐部等服务业
[提问]:你是否具有为他人服务的个性,乐于与人打交道?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 一、旅游活动是否自古有之
有人说,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自古便已有之。其实这是一
种误解,因为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或其他国家的古代文献中均无“旅游”字样。
目前,人们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二、位移与迁徙——为了人类的生存
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求生存这一核心目的进行的。这些活动集中表现为借助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自然工具进行。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能力的低下,其劳动所获数量稀少,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人们不得不依赖集体的力量去谋求生存,过着一种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人类尚无自觉外出旅行的需要,迁徙活动完全是生存所迫。当时的这类活动都是因某种自然因素(例如气候的变化或天灾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因素(例如战争杀戮)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换言之,其性质都属于
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活动。即使是在今天,出于这类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也只能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
[提问1]这种不断的为生存而奔波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为什么?
答:不算,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
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 一、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
1、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剩余食物的出现 到了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出现。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劳动剩余物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手工纺织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使用简单的织机,冶金、建筑、运输和工具制造等手工行业和技术也都开始发展。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日渐形成专门性的行业,并最终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也因此而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得以提高,劳动剩余物的增多则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最重要的是,社会分工的发展意味着承担不同分工的人们出于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而必须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
2、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先例
实际上,早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之后,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因生活而易货的现象便已开始萌发。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剩余物较少,这种易货交换并不普及。然而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由于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特别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剩余产品数量增多,从而使货物交换的品种范围和数量得以扩大,并且逐渐发展为很多货品的生产目的就是为了交换。《尚书 酒诰》中描述了殷人商业旅行的状况: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肇牵牛车远服贾。”因此后人有“殷人重贾”的印象。可见,早在殷商时期,物资的流动交换很快便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随着生产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发展,到了原始社会瓦解和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之时,专门从事贸易经商的商人阶级开始出现。这便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实际上并非消闲和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综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著名的古老旅行线路,例如“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琥珀之路”、“食盐之路”,等等,都是这类活动踏出的足迹。所以,联合国以及世界旅游组织在很多研究报告中都曾指出,在最初的年代中,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二、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
生产力发展与产品、生产技术交换,催生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诞生。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活动仍不属于旅游活动,而是由产品或商品交换而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发明了货币,其贸易发展标志着现代旅行时代的开始,苏美尔人史世界上第一个运用金钱进行商业贸易的民族,他们首先发明了锲形文字和轮胎,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们就是旅游业的奠基者,因为当时的苏美尔人已懂得使用钱或通过物物交互来支付交通和住宿费用。
三、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
前面讲述了人们外出旅行是为了生存和商务交换,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以消遣为目的的外出旅行活动。这就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易经》上有“观国之光”一语,这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并成为旅游的代名词。但享乐旅游仅限于以天子为代表的少数奴隶主,他们具有了享乐旅行的最初动机与条件。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旅行发展 一、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自从商贾开辟了移动生存的新道路,自三代开始延至封建社会数千年,旅途人生逐渐成为上层社会人士的重要生活方式。除了商业旅行之外,人类的其他旅行活动也逐步丰富起来。
1、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运输、陆上运输得到了极大发展 旅行与交通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水路运输、陆上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为封建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从当时的交通发展状况中得到反映。
水路交通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便有水运的记载。在汉朝推出漕运政策之后,历代封建王朝也大都将漕运纳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因此水路交通运输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其中,隋代在发展水路交通运输上的贡献最为突出。封建社会时期水路交通的发展虽然是由国家发展漕运所致,但客观上也便利了人们利用水路旅行往来。陆路交通建设也在不断发展,首先是秦朝“驰道”和“直道”的建设,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秦以后历代的道路建筑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历代驿站制度的发展中得到反映。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封建社会时期旅行活动的扩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便利条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范围无疑都有极大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各种非经济目的旅行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上层人士新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2、我国古代的各种旅行活动
文人漫游:文人学士为了各种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起于先秦。先秦为从政(游记),魏晋为寄情;唐宋为“宦游”为谋取官职而四处走动寻谋机会。其中“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是各种“漫游”活动的副产品,就是通过对自然风光、山川景物的游览观赏中,赋予山川景物以理想性格,从而寄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为代表。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
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希腊人旅行作家希罗多德除了周游希腊和爱琴群岛之外,他还航行至北非古城昔勒尼,考察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又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以费所到了萨迪斯,接着到了叙利亚。东到巴比伦和幼发拉第河。“大部分是商人和当兵的,只有少数为了亲眼见识一下国家”
17,18世纪学者到法国和意大利等文化中心进行学习。 公务旅行:兴起的条件是国家对外界知识的渴求。在中国封建王朝,文官制度只剩下考试一条路了,几乎所有的士人都希望通过考试取得政治地位。考试一旦僵化,所有的士人都围绕着经和书转,只有少数的人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但国家对外界的自然又有需求,于是大规模的国家公务旅行就兴起了。例如张骞和郑和。郑和,本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1371年生。1382年因为家乡发生战乱,被掳进明军阉割,后进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一名侍卫。当时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信仰伊斯兰教,南亚许多国家则信仰佛教,由于郑和信奉伊斯兰教,懂航海,又担任内宫大太监,因此,明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率船队出海。
宗教旅行:以朝拜、寻仙、取经、求法、布道为目的的一种古老的旅游活动。从魏晋盛行到唐代形成高潮。有法显、玄奘、鉴真等为代表。
帝王巡游:巡游,古代称作“巡”、“巡守”或“巡狩”,指帝王对诸侯所守地方的视察。孟子云:“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孟子·梁惠王下》)实际上是天子以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前往全国各地巡视考察地理形胜、官吏政绩和游赏名山大川。王在领土内进行的巡视游览活动中,祭天封禅是皇室大事,目的在示权扬威,震慑天下,观察民风。以隋炀帝和清乾隆帝为代表。大业元年八月,正是金色的收获季节,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吸引着隋炀帝。他
不等运河全部完工,就从洛阳出发,坐龙舟前往江都。这是一个规模多么浩大的船队啊!炀帝的龙舟高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二百尺。整个龙舟分四重,上重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重共计一百六十房,都是以金玉,雕刻花纹,下重有宦官和内侍居住。龙舟有殿脚(即挽船人)一千零八十人用青丝大绦绳牵引前进。殿脚都穿着锦彩衣袍。皇后坐的船叫翔螭(音:痴)舟,比龙舟稍小而装饰一样,用殿脚九百人引进。嫔妃乘坐的是浮景舟,共有九艘,每艘用殿脚二百人。贵人、美人和十六院妃子所乘的船叫漾彩舟,共有三十六艘,每艘殿脚一百人。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华丽大船上千艘,上面坐着宫人,诸王公主,僧尼道士,各国使者,宫廷卫士,总计
用殿脚八百多人。这支浩浩荡荡的船队,在运河中航行的时候首尾相接,前后长达二百多里。两岸又有二十万骑兵护送,马蹄杂踏,旌旗蔽空。据当时看见的人讲,隋炀帝的龙舟已出发五十多天,随从的船只才刚刚离开洛阳。
二、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
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与交通发展相对中国早期封建社会而言较落后,所以旅行活动数量较少。大约公元前150年,罗马人开始修建公路,到公元98~117年,罗马拥有了8万公里的公路网,这些公路环抱罗马帝国,北至苏格兰和德国,南至埃及和地中海南部沿岸,东至波斯湾,即现在的伊拉克。罗马人每天旅行的距离可达160公里,大约8到10公里就有一个驿站。罗马人使用导游手册,甚至雇佣导游。一位名字叫鲍萨尼亚斯的希腊人在公元160至180年,写了一本《希腊导游手册》,它是“旅游史上的里程碑”,19世纪德国出版商卡尔.贝德克尔发行的<贝德克尔旅游指南>就是以此为蓝本的。公元476~1450年罗马帝国崩溃为旅行带来了灾难。那时欧洲的客栈很少,旅行的人主要居住于教堂内。
三、中国和西方封建社会时期旅行发展的特点
1、旅行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2、商务旅行仍居主导地位。
3、农业劳动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人们在
主观上缺乏对旅行度假的要求和习惯。
4、社会阶层差异:消遣性质的旅行集中在贵族阶层。 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19世纪之后,现代意义的旅游才真正出现。首先是以消遣目的而外出观光、休闲、度假的人数在规模上逐步占了上峰,开始超过了以求生存为目的的商务旅行或其他旅行行为。在英文中,“旅游”(tourism)和“旅游者”(tourist)等词汇也于此时首度出现。这些词汇在19世纪初出现,足以说明当时的消遣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已经具有了社会意义的规模,其根本原因也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然。
一、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的影响
1、产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很多的工作和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带来拥挤、嘈杂、紧张、空气污染、脏乱差、心理紧张。这一变化最终会导致人们需要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的紧张节奏和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产生回归自然的追求。社会的重心和中心转向城市。大量的事实证明,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的数量和出游率大大高于乡村居民,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因此,工作和生活地点方面的这种变化对产业革命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刺激因素。所以,现代大都市提出了“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口号。
2、产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随季节变化有忙有闲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大工厂枯燥、单一、紧张、重复的大机器生产所代替,成为人们追求休闲、轻松的动因,因而有了假日(礼拜、调休)、带薪假日的要求。用今天的术语讲,这一变化成为促使人们产生旅游动机的重要原因。
3、产业革命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在产业革命之前,往往只有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拥有财力和时间参与非经济目的的消遣活动。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从而使社会生产的财富不再只流向封建贵族和大土地所有者,也流向了资产阶级,从而扩大了有财力参与外出旅游的人数。世袭的、传统的王公贵族不能独享财富和社会
地位,新兴资产阶级跻身上层,参与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再分配。旅游休闲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这就大大增加了旅游休闲消费的总量。
4、科学技术的进步。瓦特的蒸汽技术在交通运输中普遍有效的运用,为现代旅游业产生创造了条件――提速,节约成本,大规模运输,大众才有可能参加旅游。
二、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铁路时代
铁路运输的出现对近代旅游活动发展影响最大。1825年,享有“铁路之父”之称的乔治·史蒂文森在英国建造的斯托克顿至达林顿的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此后,各地的铁路建设开始迅速发展。有关资料表明,1835年,英国铁路总长仅为471英里。1845年发展为3277英里,1855年增至13411英里,1865年则发展到21382英里,30年中增长了大约45倍。
首例定期客运班次的出现始于1830年英国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线路上,但实际上也并非是专门的旅客列车,而是客货混合列车。此后,各铁路公司相继开办客运业务。到1875年,全英铁路运输业的年旅客周转量已超过6亿人次。
在铁路运输问世之前的近两个世纪中,欧美人外出旅行时可供使用的最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莫过于公共马车。实际上,公共马车运输的速度和费用都制约着其使用者范围的扩大。铁路客运的出现使人们开始抛弃这类陈旧的旅行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乘坐轮船,特别是选择乘坐火车外出旅行和旅游。
新的旅行方式的诞生: (1)费用低廉 (2)速度加快
(3)交通工具的运载能力提高 (4)外出范围扩大
三、托马斯·库克的活动与旅游业的诞生
产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交通运输手段的进步,使普通大众有了外出旅游的条件。但是,当时绝大多数人,包括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内,此前都没有外出旅游的传统和经验。他们对异国他乡的情
况以及对必要的旅行知识都不大了解,语言以及其他方面的旅行障碍也是人们计划外出旅游时所担心的问题。因此,虽然社会经济和交通条件等方面的有利变化使得希望或有可能外出旅游的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其中相当多数的人由于上述情况的制约,实际上未能加入旅游者的行列。这一情况说明,人们需要社会上有人或机构在这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到当时的程度,这种需要已不再是为数很少的个别人的需要,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社会性的需要。时代催生着一种新的行业的诞生,大众对观光旅游的强大需求需要一种专门的中介行业在其需求与供给之间实现顺利的对接。这时,现代旅游业之父——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08-1892)应运而生。他敏锐地观察到大众旅游的兴起和需要,决意设立一种新的业务组织去适应和满足这种社会需要,从而开创了旅游业经营的先河。
他的“禁酒旅游”虽不是世界上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但具有以下特点:
1、公众性
2、最早体现了旅行社的全程陪同工作 3、发起、筹备并陪同照顾 4、规模较大
托马斯·库克后期所组织的旅游活动: 1841年组织“业余性”旅游。
1845年1845年开办商业性的旅游业务,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845年,托马斯·库克决定开办商业性的旅行社业务,并于当年夏天首次组织团体消遣旅游。这次团体旅游活动是从莱斯特出发,最终目的地是利物浦。全程为期一周,参加人数为350人。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组织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其一,这次旅游活动的组织不再是“业余活动”,而是出于纯商业性的营利目的。其二,这次旅游活动组织的是过夜旅游。此前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团体旅游都是当日往返的一日游,而这次组织的团体旅游则是在外过夜数天的长途旅游。其三,
这次旅游活动的组织有“专业”性质。这为今后旅行社业务提供了经验。其四,这次旅游活动编写了历史上第一本导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其五,这次旅游活动开了导游工作的先河。
1855年,组织从英国到法国的国际旅游。 1865年,成立专业公司。 1872年1872年,组织环球旅游。 第五节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现代旅游的概念
现代旅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战后旅游,特别是国际旅游的迅速发展同民用航空的普及是分不开的。如果说内燃机的出现预示着近代旅游开始向现代旅游的过渡,那么喷气推进技术在民航
中的应用则标志了现代旅游的产生。 二、战后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1、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世界人口基数的扩大为战后大众旅游人数的增加提供了基础。
2、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财富的增长,个人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对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
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交通工具在性能上的进步和在数量、种类上的发展不但使得人们的旅行时间缩短,也使得人们旅行费用减少。
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6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了带薪假期,旅游活动作为休闲的重要形式,因此有了时间上的保证。这就使得参加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加,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得到延长。
5、战后各国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战后的城市进程加快,使得人们产生了“城市病”,他们需要定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使自己疲惫的身体和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这也是战后度假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6、战后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越
来越多的人们对自己本乡土以外乃至本国以外的地区和国家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希望有机会,或者创造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异国异乡。
二战后现代旅游活动的迅速兴起的原因和发展状况再次证明了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并且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六节旅游业的未来形态 展望2020年的世界旅游业 对1995-2020的预测
根据预测2000年国际游客到达人数将上升到6.92亿,2010年将突破10亿人次,这些数据说明从1995年2020年,游客到达人数的总体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4.3%.在这段时期,增长不会出现缓慢(1995年-2000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4.2%,2000年一2010年每年增长4.2%,2010年-2020年每年增长4.4%)
尽管欧洲的平均增长率低于全球平均线(每年3.1%),并因此的地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年增长率为7.0%,超过美洲地区,成为第
异致了份额的降低(从59%下降到45%),但它仍将是接待游客最多二大游客接待地区,2020年将占27%的市场份额,而美洲只占18%的市场份额。到2020年.非洲、中东和南亚地区的市场份额依次为5%,4%和l%。
一、WTO 2020年旅游展望
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提供了对影响全球旅游长期发展因素的总体看法: 1995年-2020年间国际旅游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紊和影响如下:
经济方面
.全球经济山中速向高速持续发展 .亚洲老虎经济超过了经济绩效的平均线
.新的老虎经济〔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的突出重要性
.贫富国家差距加大 .统一货币的广泛推行 技术方面 .信息技术发展 .运输技术飞跃 政治方面
.取消国际旅行的障碍 .取消运愉和其他形式的甘制 人口统计方面
.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及劳动队伍缩小,导致人口从南向北迁移
.传统的西方家庭发生变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
.国际经济力量和市场力量越来越强大,单个国家和非全球化的公司将失去控制力.发展中国家在同一性和现代性之间发生冲突
.来自不同民族、宗教和社会结构的人们提出的要求将拙列满足 社会环境认识
.公众提高了对社会—文化和环境问题的认识
.媒体加大了对全球主要问题的报道(包括水供给的减少〕 生活与工作环境
.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服务”向“经历”经济的变化 .重点转向提供由顾客亲自参与的独特体验 市场营梢
.使用电子技术去发现营销策略并与细分市场和小市场进行交流
二、ITPE
国际旅游政策论坛(ITPE)提出的报告广泛地探索了确定未来旅游形态的因素。共发现了19个因素,它认为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因素应该成为旅游行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工作重点
1、人类的自然环境正在成为旅游开发与管理的“中央舞台” 2、必须认识到旅游开发的程度是有限的。尤其是目的地的自然和社会承载能力。
3、提高全民意识的旅游(residents responsive tourism)是未来的口号。社区要求积极参与旅游日程的安排.旅游开发和管理的首要任务不容忽视。
4、旅游业必须设法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业,更确切地说,它必须吸取前车之鉴,不能单纯地对各种压力做出反应。
5、文化多元化(cultural diversity)应该放在全球范围内去认识 6、人口统计变化(demographic shift)正在形成,这将极大地影响旅游的水平和性质。
7、人力资源问题:对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需要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
8、旅游模式正在因多元化生活方式而改变。
9、政策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导致全球重组。这个过程利用的是市场力量,而不是意识形态来指导决策和制定政策。
10、市场经济的出现、政府预算的减少,正在为旅游设施和服务的私有化和解除管制制造压力。
11、地区合作、政治合作和经济合作将成为主流。
12、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的成本不断提高,税收不断增长,将维持并增加对旅游行业的压力。
13、国际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14、北部与南部国家(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它将继续导致摩擦,这一点同时也是决定旅游能否长期和谐发展的因素。
15、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加剧,阻碍了旅游的发展和繁荣。
16、对健康和安全问题的关注可能成为阻碍旅游的主要因素。 17、技术的飞跃为生产力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旅游行业的重组创造了机遇,同时也产生了压力。
18、尽管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政府对旅游行业在社会和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可信的旅游数据。
19、对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越来越不满意,可能直接导致旅游业新框架《模式》的制定。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可以把这些作用力归纳为几个主要的主题,具体简化为七个主题:
1、环境保护论
正如旅游政策论坛所指出的.对环境的关注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中央舞台”。旅游业反映的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认识,即现在全世界都应该重视地球的健康。显然现在的地球维持生命的能力已经十分有限。
旅游政策论坛明确折出:“未来的旅游发展,必须与环境协调一致。”论坛还指出:“~旅游能够更好地代替土地使用”这种协调一致虽然值得称赞,但是,在某些地区旅游与环境的协调一致还不十分明显。论坛指出,运输需要使用大量的矿物燃料,这些燃料排放的废气污染严重,不容忽视。因此,除非找到了替代性的无污染燃料来源,才能从长远的角度谈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否则将受到质疑。
2、人们思想的转变
全世界的人都迫切希望能够直接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管理过程。从旅游业的角度看,这一需求产生了一种观念,即全民旅游意识,以往旅游业人士会认为,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将自动接受行业搞的所有形式的旅游开发,但现在这种假设再也不能成立。第三个千年的旅游发展应积极设法支持受旅游直接影响的社区。为此,旅游业的负责人必须让目的地地区的居民长期参与对各种设施活动的成本及利益所进行的评估。除非大家一致认为净收益有利于社区,否则2000年的旅游发展将不会得到必要的支持。
3、人口统计变化
虽然社会科学基本不能预测,但是有一个显著的例外,即目前的世界人口统计学。在这一方面,推动和改变下一个时代面貌的作用力已经显露出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正在进人老龄,人数正在相对减少,同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继续爆炸。从短期来讲,这种变化可能给旅游行业带来机会,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它们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旅行所依赖的收人以及财富的分配,而且还涉及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
4、经济规则
在过去的十年里,在全世界,我们目睹了市场经济这一模式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市场朝着取消管制、进行体制改革,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跨国公司的地位更加巩固。无论这些发展是否代表着变化的趋势,或者是对我们经济体系的永久性重组,我们都将拭目以待,但是,目前潮流的方向不容质疑。
5、同一世界中的多元化
旅游政策论坛还发表了具有深刻见解的评论、认为尽管全世界朝着“同一”的趋势发展,但是仍然有一种很强的反作用力,即一种希望维持个性、文化上保待独特性的力量。尽管人们认识到统一性有它的好处,但是他们还是想方设法地保留自己的独特性。麦当劳的到来能否使全球各地都掀起美式快餐热,现在还很难下结论。但是如果面临这一问题的人决定保留自己特色的话,那么世界就已经进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全球一体化中将包含文化的多元化。
6、技术—人类资源的矛盾
虽然传统上认为,旅游的特点是“关于人的行业”.但是它目前正而临着技术的巨大飞跃。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技术已经出现了飞跃,那些不太依赖于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业,已经完全采用了节约人力的技术。结果,这些行业不仅改善了工资水平,增强了员工的职业机会,还大大控制了成本。
一般来说,旅行行业将工资水平保持得很低,因而避免了对技术革新的需求,尤其是在提供服务方而。虽然在加强业绩和提高效率方
面广泛地使用了新技术,比如计算机预订系统,但是旅游行业却不愿意利用技术来代替人,比如像银行那样用自动取款机(ATM)来代补出纳。再比如,与快餐店不同.旅行行业几乎不设法改进与旅行有关的设施或支持系统,因而
不可能减少从业人员.也不可能加强员工的生产力。虽然在某些特定部门中有过一些调整,但是我们还没有看到技术带来的好处。在技术得到普遍采用之前,旅行行业很难向大众游客提供新的旅行体验,更不能以大众价格提供这种服务。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期实是一种矛盾,引进技术就等于打破了饭碗。旅游政策论坛讨论的结果认为,有一定技能的从业人员和没有多少技能的从业人员都可以被形式各异的技术所取代。有人认为,过多地使用资本和技术将增加技能很强的劳动力需求,而另有一些人则认为,技术的广泛使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可能会增加对技能较低的劳动力的需求。
7、“南北差距”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悬殊会对全球事务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影响,而且目前人们已经开始设法减少这些悬殊,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愈演愈烈,正如旅游政策论坛中的总结报告所指出的:
这个问题需要各经济部门广泛重视,而旅游业更是责无旁贷。从这一意义来讲~…需要越来越多的专项旅游研究设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旅游企业需要更多的帮助,必须向他们提供适当的技术和人力资源发展计划,以增加它们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此外,应该制定一些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旅游开发中的“渗漏”,以保证旅游开发给东道主地区带来最大的利益。
8、其他作用力 1)变化中的价俏观念
价值观念驱动着人们的行为,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很难说出这种变化的特点,但是它却反映了人们拒绝享乐的观点,人们希望回去那种简单的价值观念中。在某些社会,
这种变化包含着很强的宗教信念。另有一些社会则反映了人们倾向于寻求家庭和朋友的保护。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把自己裹在茧子里”。我们虽然不能说人类会突然大大地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就目前的生活节奏以及资源消耗而言,人们似乎已有了某种不舒适感。从极端的角度讲,鉴于旅游业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人们对它的不舒适感会导致价值观念的改变,他们会把旅游业定位为“不受社会欢迎的行业”。这种观念将导致一场广泛的抵抗运动,呼吁限制那些“毫无必要的”旅行。尽管这种呼吁不会十分理想,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它起到的作用,这正如动物保护运动对毛皮的消费所产生的影响一样。
2)渴望稳定与安全
上而谈到的“茧子”现象反映了在西方社会中,仍有许多人极力拒绝或逃避突然的“恐怖”世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步入相对稳定之后,许多在事业上颇有造诣的人或者十分受重用的人却面临着经济走向滑坡,进而导致失业,这并不是最初的出发点。面临这些威胁,即使那些经济条件雄厚的人,也不愿意消费。虽然目前人们增加了积蓄,并可以把这些积蓄用于现代化产业的投资,但是它对休闲和旅游消费的直接影响已经显而易见。
就实际安全而言我们知道,看得见的危险所带来的威胁,注定会影响某些特定目的地和旅游公司的发展前景。比如,中东战争已经影响了当地的国际旅游,美国飞机的恐怖主义活动使得竞争对手捡了个大便宜。目前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表示关注,尤其是老年旅行者。艾滋病的威胁是当今年轻人关注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在去某一地区旅行时,一些聪明的游客往往会寻求一个与自己血型相同的游客作为伴侣,以防不测。对健康的细致关注不应被视为个别人的古怪行为。
3)知识型社会的诞生
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信息和知识时代,它们不仅拥有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拥有信息,信息和知识是它们赢得竞争的法宝。假如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并扩展至其他国家,旅游业就应该研究一下知识型社会的人与传统制造业社会的人在旅行行为方而有哪些
差别。如果世界的主要经济大国均表现出了这种趋势,可想而知,来自知识型社会的旅行者的经验会更加丰富、洞察力会更强。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寻求的是个性化的经历,即特殊兴趣旅行(special-interest travel)。他们对通过旅行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非常感兴趣,而对没有参与性的娱乐活动则没有多大兴趣。他们寻求互动、高度参与、高质及的旅行经历,希望能够深人彻底地了解目的地中一切令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进一步讲,某些个人或群体支持通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作为旅行的替代形式。这种技术旨在提供在认识上与现实相同的经历,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够“体
验”参观目的地的感觉。虽然今天的旅行者把它当成是一种科学幻想而一笑了之,但是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切实可行的话,那么一个知识型的社会是能够接受的,这一点似乎符合逻辑。不言而喻,如果成功的话,“虚拟现实旅游”将会对我们所熟悉的旅行行业产生巨大影响4)大国的衰落—城市国家的兴起
参加国际旅游政策论坛的代表们恰如其分地指出,地区贸易集团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新的“无国界的欧洲”几乎成为现实。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创造了又一个集团。在这两个集团的带动下,亚洲国家也开始酝酿组成类似的集团。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尽管目前我们就此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是人们完全有理由预料现有国家的重要性将减弱。欧洲合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形成一个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货币和共同的政治体系。乍听起来,人们可能会认为创造了一个新的欧洲,并就此产生一个大国。从比较实际的角度讲,这的确是大国形成的基础。当然,有效地取消国界将大大促进国际旅游,但这样做同时还会逐步削弱国家的独特性,削弱某个特定国家作为独特旅行目的地的魅力。
尽管这一切都是推测性的,但是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家特征逐渐减少,主要的都市中心将越显其重要性。现在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这些城市国家可能成为经济发展和个性特征的焦点。它们与旅游
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很可能成为目的地开发和促销的主要基础。
5)大规模迁移的压力
国界的消亡能够不断促进贸易集团内的人口迁移,人们会越来越要求这种自由,并希望能够将这种自由进一步扩大。在不远的未来,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自由自在地迁移,他们会把这种自由看成是一项“基本权利”。尽管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将被授予这种权利,但毫无疑问,这种权利将得到维护。大规模迁移的压力虽然微弱但却不是休闲和旅游领域的人所能够左右的事情,如果这种压力稍微占了上风,整个未来的休闲和旅游规划与发展将发生戏剧性变化
四、中国
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来看,旅游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美化生态环境、扶贫致富、以及在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旅游大会上已指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
从投资来看,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下,民营资本将大量进入,而且投资领域的一个重点将是旅游景区景点开发。
从旅游产品来看,将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纵深发展。从旅游形式来看,自驾车、自助游、特色游、专题游、知性之旅、深度旅游、体验之旅将越来越普遍。
具体而言,旅游未来发展还将呈现出如下十大特点和趋势: 1.普及化。旅游不再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人人均有享受休闲和旅游的权利,旅游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必需和必然。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将加入旅游队伍,未来旅游队伍的构成将更加多元化。
2.健康化。旅游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将会把休闲旅游与健康紧密联系起来,与健康密切联系的休闲旅游活动也会大受人们的欢迎;非典后,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旅游者更加关注安全和健康保障。
3.个性化。由于物质的日益丰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爱好自由地选择旅游的方式,自助游、探险游、生态游将会越来越成为时尚。散客旅游和半自助旅游将逐渐增多;短线旅游多于长线旅游,地区性旅游和中程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人们外出旅游的频度将增加,但每次外出时间将减少。
4.多样化。旅游活动的内容、方式除了传统的之外,又有了许多现代的,还大量引进了国外的,如嘉年华、滑雪、潜水、蹦极、攀岩、漂流、垂钓、高尔夫、滑翔、观鸟、极限运动等等,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冰雪游、草原游、海洋游、温泉游、沙漠游、冰川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也越来越受欢迎。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等也成为新热点。
5.产业化。未来经济的发展会围绕人们在旅游方面的需要发展一系列相关的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传统的娱乐业、餐饮服务业、玩具业、影视业等将会有更大发展。商务旅游将越来越突出。
6.科技化。科技旅游和旅游科技交相辉映,旅游将更加高质化,知性之旅、深度之旅都会得到加强。
7.信息化。人们可从网络中获取各种旅游信息,从而可自由地选择旅游方式和旅游目的地。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旅游目的地营销竞争将更激烈。
8.竞合化。一方面,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各地区将大力度加强旅游营销,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旅游业将进入一个营销时代;另一方面,受旅游资源和价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