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部编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时练(附答案)

来源:赴品旅游
4. 古代诗歌四首

一、默写填空。

1.水何澹澹, 。 2. ,洪波涌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 。

4.《观沧海》一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6.《天净沙·秋思》中的语句,“ , ,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方面衬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7.《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 参考答案:1.山岛竦峙 2.秋风萧瑟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思乡。〔意思对即可〕

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分析合理即可〕 〔二〕〔2022·云南曲靖〕阅读下面这首曲,答复以下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照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闲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衬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到达了高度的统一。

参考答案:C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闲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1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题。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2.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参考答案:描写了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13.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疑〞是“疑心〞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为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答复以下问题。

夏 意 [宋] 苏舜钦 ①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4.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树荫满地、 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的心情。

参考答案:石榴开遍 梦觉流莺 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或恬然自在〕 15.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展现出明艳的风

姿,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11 短文二篇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章,答复以下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1)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猿鸟乱鸣_〞和 “_ 沉鳞竞跃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山川之美〞,乙文描写了“月色(月夜)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热爱自然 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二、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二〕至假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