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卷
本卷共分为2大题4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哲学家是____ A:启发谈话 B:讨论 C:讲述 D:讲演 2、王老师在运用自己编制的试卷时发现,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得分没有拉开差距。说明王老师的试卷。
A:难度比较高,产生了天花板效应 B:难度比较低,产生了地板效应 C:区分度比较低 D:试卷的信度很低
3、提高学生教育质量的保证是__。 A.常规管理 B.科学管理 C.学生管理 D.校级管理
4、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____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__。 A.学校教育 B.知识 C.迁移 D.应用
6、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这种评价叫() A:绝对评价
B:个体内差异评价 C:相对评价 D:自身评价
7、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只有通过(),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 A:定向 B:模仿
C:整合 D:练习
8、是让学生走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社会生活、经济建设实际状况的教育活动。 A: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B:社会活动 C:体育活动 D:学科活动
9、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少先队活动 B:教学活动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
10、测验时越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这属于__。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11、2011年单项选择:某同学想考班级第一一名以显示自己的实力,其实他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这反映了成就目标理论中的 A:表现目标
B:避免失败的倾向 C:掌握目标
D:追求成功的倾向
12、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确立的我国基本教育制度?
A:学业证书制度 B:教育考试制度 C:教育督导制度 D:教师培训制度
13、用来解释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操作性知识属于__。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__。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
15、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可找出多种解答方案的问题称为() A:有序问题 B:抽象问题
C:有结构问题 D:无结构问题
16、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能够选取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进行学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 A:传递和保存 B:传播和交流 C:选择和提升 D:更新和创造
17、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 A:文化 B:教育 C:学校 D:知识
E:重视个别差异
18、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唐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A:《金刚经》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永乐大典》
19、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20、著名学者齐美尔认为,由于允许冲突的存在,结构松散群体和开放社会会对那种危及基本意见一致的冲突形成保护层,从而把产生有损核心价值观念的分歧的危险减少到最低程度,对立群体的互相依赖和这种社会内部冲突的交叉,有助于通过互相抵消而把“社会体系缝合起来”,这样就阻止了沿着一条主要分裂线的崩溃。这段文字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某些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稳定
B:社会冲突可能会导致核心价值观念的分歧 C:开放社会的特征是允许不同群体间的冲突存在 D:社会的和谐与冲突是辩证的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我国的学者看来,组成人的“智力”的基本因素有() A:注意力 B:观察力 C:记忆力 D:思维力
2、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
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3、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是____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发现学习
4、1626年,____殖民者悍然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 A:葡萄牙 B:西班牙 C:荷兰 D:美国
5、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另一种是__的领导方式。 A.“学生中心” B.“教师中心” C.“德育中心” D.“集体中心”
6、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的方面有() A:敬业精神 B:专业知识 C:专业技能 D:教学风格 E:教师品格 7、”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__。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8、当课程被认为是活动时,其特点在于()。 A.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
B.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
C.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 D.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E.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9、以下属于学习者练习曲线的特点的是()。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高原期 C.后期进行慢 D.一直是进步的
10、幼儿在教室里边听音乐边做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1、由于过去的反复经验而使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具有某种倾向性或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即。 A:定势 B:顺应 C:变式 D:同化
12、对一个玩具,儿童既可按颜色归类,也可按形状归类,还可以按大小归类,说明这时儿童的认知水平已达到。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3、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 A:活动技能 B:学习技能 C:一般技能 D:认知技能
14、学生是具有发展的的人。 A:特点 B:潜能 C:主体 D:需要 E:价值
1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__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16、下列哪些特征不属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A.平衡性
B.连续性与阶段性 C.定向性与顺序性 D.差异性
E.非定向性与顺序性
17、着眼于人的完整性,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即将知识与技能、()三者统一起来。 A.理性与感性
B.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 C.过程与方法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8、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有__。 A.主观法 B.客观法 C.实验 D.经验法 E.活动分析法
19、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响亮,而且要有抑扬顿挫的变化,以便让学生听清讲课内容。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__ A.强度律 B.差异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20、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 A:自我学习 B:自我调节 C:自我控制 D:自我反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