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来源:赴品旅游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王慧敏

学院班级:林学院 07级林学二班四组

组员:赵赣龙(20070135),王毅敏(20070124),王金路(20070123),

吴敏(20070125),施琼(20070121),谭杨新(20070122),张峰(20070132),张舟(20070134),徐罗(20070127),原野(20070131),徐倩(20070128),虞澜(20070130),周铁(20070138)。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为了学习调查方法和了解生态环境,我们于2010年6月到 攸县林科所开展了一次教学实习活动,本次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提高我们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的教学实习,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我们 的动手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

实习地点:(1)湖南省攸县林科所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 实习时间:2010年6月

三.内容及方法

本次实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野外调查和室内整理,病害调查

方法主要分为线路调查和标准地调查。我们在此次实习中以线路调查为主。 1. 野外调查

(1)调查地点:湖南省攸县林科所附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周边。

(2)调查方法

线路调查:沿着攸县林科所道路周边调查,记录观察到的病害名称、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一、表二。 2. 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包括标本的识别与制作,鉴定所采集的标本,对几中严重的病害进行描述,并制作常见的病害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四.结果及分析

表一:攸县林科所林木病害一览表

树种病害名称 名称 枫香 褐斑病 桃 桃 桃 桃 穿孔病 流胶病 褐腐病 烟煤病 病原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 桃细菌穿孔病(Xanthomonaspruni(Smith)Dowson) 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煤炱科和核菌纲小煤炱目小煤炱科 菌危害部位 叶 叶 危害程度 + ++ 备注 伤口 枝、干 ++ + 枝、叶 ++ ++ 核果链核盘菌(M.laxa(Aderh et Ruhl.)Honey) 果实 油茶 炭疽病 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叶 gloeosporiodes(Peng.)Sacc.)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k) Colletotrichum sp. 寄生性锈藻(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 叶 叶 油茶 疮痂病 油茶 藻斑病(Cephaleueos virescens kunze) 桂花 叶枯病(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trim) 桂花 叶斑病 + + 腔孢纲、球壳孢目(Phyllosticta 叶 osmanthicola Trin.) +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的枇杷壳二叶 + 孢 毛竹 眼斑病 毛竹 丛枝病(竹疯病) 半知菌亚门真菌 叶 + + 由三种病原混合侵染所致 MLO和BLO和瘤座菌(Balansia 枝 take(Miyaka)Hara) 毛竹 基腐病 马尾松 马尾松 烟煤病 黄化落针病 串珠链孢霉(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茎基部 + ++ + 小煤炱属(Meliola sp.)或煤炱属(Capanodium 叶梢 sp.) 松针散板盘菌(Lophodermium 叶 pinastri(Schrad.ex Fr)Ghev.) 杉木 炭疽病 杉木 赤枯病 樟树 灰霉病 马褂木 角斑病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叶、梢 ++ Penz) 白井盘多毛孢菌(Pestalotia shiraiana P.Henn.) 叶 葡萄菌属(Botrytis spp.)真菌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 乌黑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s)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 嫩梢 叶 树干 叶 +++ ++ + + + 杨树 烂皮病 麻栎 叶斑病 枇杷 炭疽病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幼苗、+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叶果Peng) 实 蔷薇放线孢菌[A ctinonema rosae(Lib)Fr.] 叶 根部 + + 蔷薇科 黑斑病 雪松

表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木病害一览表

树种名称 紫荆 紫荆 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 病害名称 角斑病 灰霉病 炭疽病 烟煤病 白粉病 病原 紫荆尾孢菌(Cercospra chionea) 葡萄菌属(Botrytis spp.)真菌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 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煤炱科和核菌纲小煤炱目小煤炱科 正木粉孢(Oidium euonymi-japonicae) 霉危害部位 叶 叶、枝 叶 叶、枝 叶 危害程度 + ++ ++ ++ + 备注 十大功劳 紫薇 木芙蓉 山茶 山茶 山茶 结缕草 苏铁 广玉兰 桂花 月季 吉祥草 白粉病 白粉病 白粉病 炭疽病 赤枯病 叶枯病 锈病 叶枯病 叶斑病 叶斑病 黑斑病 炭疽病 单丝壳菌(Sphaertthear Pannese) 叶、枝 南方小钩丝壳菌(Uncinula 叶、枝 australiana(Mcalp)Zheng et Chen) 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Sphaerotheca ibisicola) 叶、枝 +++ + + ++ + + ++ + + + ++ + 山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叶 cemelliae Mass) 半知菌类叶点菌属(Phyllosticta sp.)真菌 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 结缕草柄锈菌(Pucciniazoysiae) 叶 叶 叶 橄榄色盾壳霉(Conio thyrium 叶 olivaceum Bon.)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的枇杷壳二孢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Marssoninarosae(Lib.)Dide) 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和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Colletotrichum demathum) 核果尾(Cercospora circumscissa) 黄单胞杆菌属细菌 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煤炱科和核菌纲小煤炱目小煤炱科 孢叶 叶 叶 叶 樱花 樟树 瓜子黄杨 山茶 杜鹃 金叶黄杨 雀舌黄杨 海栀子 穿孔病 穿孔病 烟煤病 黄斑病 毛根病 毛根病 毛根病 根结线虫病 叶 叶 叶、枝 ++ + + + + ++ +++ + 山茶花叶黄斑病毒(camellia 叶 yellow mottle leaf virus,CYMLV) 南方根结线虫1号小种(Meloidogyne incognita Racel) 根 根 根 根 相关病害图片示例

图一:杉木赤枯病 图二:杉木炭疽病

图三:松烟煤病 图四:桃穿孔病

图五:桃褐腐病 图六:桃灰霉病

图七:樟树灰霉病 图八:紫薇白粉病

图九:大叶黄杨炭疽病 图十:毛竹基腐病

图十一:雀舌黄杨毛根病 图十二:山茶炭疽病

图十三:灯台树穿孔病 图十四:月季黑斑病

图十五 叶腐病 图十六 褐斑病

五.严重病害描述

1. 杉木炭疽病:分布于我国杉木栽培区,尤以华东、中雨低山丘陵地区幼林感病普遍而严重。病原菌以菌丝或无性繁殖器官和少量有性繁殖器官在树上病组织中越冬。3月中旬左右,分生孢子成熟,随风雨溅散,飘扬传播。病害主要在春季和初夏发生,一般4月初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发病盛期,6月以后停止发病。秋季又有少量发生。病害往往存在潜伏浸染现象。林地不适合,土质贫瘠,粘重板结,积水,造林技术标准低,抚育管理不善,病害发生较重。危害杉木新老针叶和嫩梢,主要在春季发生,以先年秋梢受害最重。发病时,叶尖变褐枯死或叶上出现不规则黑褐斑。病害扩展,使针叶完全枯死,并延及幼茎。通常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此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幼树以顶梢以下1-3轮枝条最易发病,也有枝梢全部感病的。轻的仅针叶枯死,仍能抽发新梢,但生长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较老的枝条上,病害只为害针叶。秋季,杉木由于生理原因引起新梢黄化,易感染炭疽病。在枯死不久的针叶上下叶面上,可见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以

叶背面气孔带上为多。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杉木炭疽病的防治首先应选择适宜的立地造林。在丘陵红壤地区造林时,应采取深翻整地,深挖抚育,开沟培土,间种绿肥等措施,促进林木生长,避免病害流行。

2. 杉木赤枯病:病害初期,在杉苗嫩叶基部,出现淡黄色斑点,逐渐变为赤褐色枯死;上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在杉木幼林针叶上,初期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枯斑,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凸起的小点,称为子实体。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子实体溢出分生孢子角,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被害组织中越冬。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借风雨传播。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当苗木幼嫩受高温灼伤,杉苗抗病力减弱时易发病。土壤瘠薄、缺乏肥水管理、造林措施粗放、抚育不及时,均有利于赤枯病的发生。选择适宜于杉木生长的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圃地和造林地,有利于杉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在赤枯病发病期,喷1:1:100的波多液或2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50%可湿性退菌特500~800倍液。

3 .山茶炭疽病:山茶炭疽病在我国上海、浙江、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陕西等地都有发生,是山茶和油茶的常见病害。 病斑大多发生在叶片上,嫩枝、新梢和果实上也可发生。症状因病原不同而稍有变化:第一种病菌在叶片上的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

始,初发生时为水渍状的暗绿色圆形斑点,后来扩大为不规则的大斑,颜色为黄褐色至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灰白色,散生许多黑色小点,不呈轮纹状排列、盘内无刚毛。第二种病菌造成的病斑有轮纹状皱纹,小黑点上生刚毛,病叶质脆,容易脱落。果实上病斑紫褐色到黑色,圆形;嫩枝上产生紫褐色,略下陷的条状病斑,严重时枝条枯死;在潮湿环境下病果上可以见到红色粘液。病菌借雨水传播。秋冬季应进行病株及残体的清理,盆栽茶花应注意病、健株分开管理。浇水时应避免喷灌,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药剂防治可以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8天喷一次;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1%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8~15天喷一次。 4 . 十大功劳白粉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叶中越冬。翌年病菌随芽萌发而开始活动,侵染幼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春季以5至6月份,秋季以9至10月份发生较多。夜间温度较低(15℃至16℃)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至27℃),湿度较低(40%至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发病部位为叶子,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出现白色粉状物。生长季节感病部位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連接成片。防治措施,改善种植条件,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的多施磷肥。结合修剪去除病枝、病芽和病葉,减少侵染源。发病初喷洒15%的三唑酮(粉诱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

至10天喷一次連续喷三次均有良好地防治效果。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防治效果也很好。

5.烟煤病:病菌以子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一般湿度大发病重,盛夏高温即停止蔓延。煤菌多从蚜虫和介壳虫的分泌物中吸取营养,同时也随蚜虫和介壳虫而传播。一般有这些害虫为害的地方,就有烟煤病发生。管理不良、荫蔽潮湿、虫害严重,往往发病重。在受害叶片和枝条上,起初形成黑色圆形煤斑,以后煤斑逐渐增多,在叶面上就会形成很厚的黑色煤层,因光合作用受阻,植株就会逐渐枯萎。发病初期可用0.6:3:100波尔多液,15%粉锈宁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同时需要加强管理,适当的剪修病虫枝,挖除死病株集中进行烧毁。 六.实习心得

为了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和理解,2010年6月,学校组织我们到湖南省攸县林科所开展了一次教学实习活动,时间很短,但是任务却很艰巨,这次实习,让我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于田间地头学习到了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我们学会了病害调查的常用方法及病害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书本上知识再正确,真正运用到现实中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统一结合起来了,弥补了课堂上的不足,巩固了课堂上的所学。

这次教学实习时间比较短暂,我们不能完全的去掌握攸县林科所周

围的植物病害,采集的标本也不是很完全,到学校进行内业的时候有部分病害标本已经没有了,而且有些病害的病原也没有查到,因此结果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去调查植物病害,并对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这次实习让我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