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中标标书 论证活页 社科1

来源:赴品旅游


登记号

项目序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

《课题设计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3.课题负责人近年来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两类限填20项)。限3000字以内。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价值 围绕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有关方面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做了不少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1)政府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行为、土地政策对失地农民的影响(龚益鸣,2003;翁永孟,2004;);(2)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陷阱、误区及对失地农民利益的损害机理(温铁军,2003;张曙光,2004);(3)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手段、抓手(费孝通,1998);(4)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合法权益保护(唐钧等,2004;陈信勇等,2003;殷勇,2004), 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有所述及,缺乏系统的论述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制度背景、社会背景,制度缺陷以及由此造成的经 济和社会问题;对失地农民问题引发社会风险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对社会风险产生、聚集、爆发机理及控制的实证研究、前瞻性的对策研究。 拉美陷阱中失地农民问题、中国历史上的教训发人深思。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与其他时空相比,中国当代现代化特点极为明显:社会结构转型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陆学艺,1995),在此背景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更加错综复杂。

失地农民,是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而出现的特殊群体。据估计,我国失地农民已经达到了4000多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250万到300万的速度递增。失地农民已经悄悄成为一个加速形成的新弱势群体(赵锡斌等,2003),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温家宝,2002),社会犯罪群体中失地农民比例逐年增加,失地农民进一步边缘化极易加速聚集社会风险,诱发和放大社会危机。 2.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2.1主要内容和重点 2.1.1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现状及其本质探析。重点: 探索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行为偏好对失地农民社会经济行为的影响机制;了解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镇化过程所引起失地农民问题的地区差异性;诊断引起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制度因子、社会因子、经济因子。 2.1.2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所导致社会风险形成、聚集、演化机理。重点: 透视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失地农民群体的失地心态及成因;刻画失地农民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特征;求证失地农民问题所引发社会风险聚集、扩大的诱发要素。 2.1.3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思路。重点: 探索以降低社会风险为目标的制度框架;建立以强化社会风险控制能力为目标的运行框架;突出确保失地农民中弱势群体可持续生计的制度供给;调整以经济安全为手段促社会安全的产业结构。 2.2难点 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演变方向及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化过程失中地农民问题所致社会风险的控制手段、控制成本;城镇化过程中义、利、社会良性运行三者内生统一的理论框架建立 2.2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2.2.1主要观点 (1)城镇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地方政府行为偏好不同,引起的失地农民问题差

别明显。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有缓慢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和稳定期之分。作为具体推动城镇化过程的第一行动集团,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偏好及目标因城镇化过程所处的不同阶段而呈现明显的差异,失地农民问题及衍生问题皆以此为前提而特征各异。 如果把城镇化过程如果放进一个成本-收 益框架来看,随着城镇化过程的深入,城镇化过程推进的边际成本下降,而边际收益上升,但成本和收益难以在当期平衡。目前的制度框架导致地方政府追求当期收 益最大化,缺乏激励地方政府治标治本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制度动力。地方政府当期给失地农民为此支付的补偿意愿和支付能力也因城镇化过程的不同阶段而相距甚 远。 (2)失地农民问题所导致的社会风险时间上具有滞后性、累积性,空间上具有转移性。 农民失地所引发的社会风险两大特点极为明显,①当期产生,中期聚集,远期爆发,即产生到爆发具有时滞性、累积性;②地区内产生、但地区内外同时受害,即具有严重的外部不经济性。因此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和收益不因局限于时点上计算,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办法不能局限于地区内部,需要中央政府统筹安排。 从 失地农民问题所导致社会风险特点出发,中央政府作为正式制度供给的第一行动集团,对土地增殖的分配格局,对地方政府的制度约束,经济激励要做出重大调整。 打破地区利益障碍,全国一盘棋,建立并完善社会风险识别、预警、化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系,特别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倾斜、 转移支付、产业扶持。失地农民问题处理恰当与否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当期福利存量大小和未来生存能力积累基础,更关系到社会风险产生的初始大小和加速度。 (3)失地农民承担城镇化的过多代价、无法有效控制市场风险是引发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因素。 城市化过程与农民失地及就业关系探讨 失地补偿标准 失地补偿形式 农民失地心态

就业影响因素 就业扶持政策 省内外经验教训 农民失地现象及就业现状考察 政府行为偏好 城市化水平 工业化水平 地区差异 国内外经验教训 江苏城市化现状考察 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制度安全间相互关系 改变现状的条件及政策供给能力分析

失地农民问题缘于:①外因,农民与各利益主体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所导致的不公平问题;②内 因,农民自身人力资源质量不能够匹配于市场经济要求所导致的低效率问题。两方面问题的共同作用是社会风险产生、扩大的催化剂、加速器。解决外因所产生的问 题需要修正或者改变博弈框架,失地农民需要一个公平的利益表达、诉求体制和机制,是短效之策;解决内因所产生的问题需要改善失地农民人力资源质量,失地农 民需要一个有效改善、长期自我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条件和途径,是长效之策。部分失地农民群体的可持续生计问题需要中央政府上升到公共产品提供层次上来考 虑。 2.2.1创新之处 (1)以城镇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的来龙去脉为实证材料,首次运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失地农民三者间的动态博弈模型框架中来阐释问题本质,并揭示可能的发展方向。 (2)以城镇化过程中地区客观差异为前提,探索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中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关键因子、社会风险形成、聚集特点及地区差异。

(3)以成本收益框架揭示城镇化不同阶段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的变化规律,解释不同的政府行为偏好与农民的不同失地心态、要求之间的因果关系。 (4)从理论上和实证两层面论述制度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间的相互关系,以制度安全、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安全必要性、条件。 2.3基本思路和方法 2.3.1基本思路 社会风险产生、聚集、转移、爆发机制 失地前后变化 农民失地心态 农民制度需求 就业影响因素 政府制度供给 弱势群体生计 失地农民问题现状考察 政府行为偏好 城市化水平 工业化水平 地区差异 国内外经验教训 城镇化现状、特点及成因

城镇化过程与失地农民问题关系探讨 制度安排、产业结构对社会风险大小的影响 改变现状的条件及政策供给能力分析

2.3.2主要方法 (1)运用S(Situation )S(Structure )C(conduct )P(Performance)分析范式,刻画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事件、过程及结果。 (2)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透视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背后的本质。 (3)运用显示性偏好原理,调查分析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失地农民的心态、制度要求、经济要求、人格转型和社会风险形成机理。

(4)建立计量模型。依据社会经济理论,了解不同的制度安排、产业结构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关键因子及重要性排序。 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3.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1)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2004.10 (2)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的交易成本研究,论文,2004.12 (3)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论文,2005.2 (4)新型农业工业化道路探析,论文,2002. 12 3.2主要参考文献 (1)三农数据网(http://sannong.org.cn)中公布的各省农调队关于各省失地农民现状的调查报告 (2)白南生等:《回乡,还是外出?》, 2002(3),社会学研究。 (3)社会学研究编辑部:《2003:中国社会学学术前沿报告》, 2004(2),社会学研究。 (4)周其仁:《放弃农地的代价》, 2001.8.31, 21世纪经济报道。 (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 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 2002,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8)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 2000(2),中国社会科学。 (9)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2002(1),《管

理世界》。 (10)林毅夫、蔡肪、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1994,上海三联出版社。 (11)Andeson.J.E, Land development,Externality,and Pigouvian Taxes, 1993,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2)Belwett.R.A and Lane.J.I, ,Development rights and the differential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1988,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3)Bahl.roy.w, A Land Speculation Model:the Role of the Property as a Constraint to Urban Sprawl, 1968,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8(2) (14)Kahneman,D.Knetsch and Thaler.R.H, Anomalies—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and Status quo bias, 1991,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Vol.5,No.1 说明:1.活页上方2个代码框申请人不填。

2.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相关背景材料,否则取消参评

资格。 3.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相关成果只填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和发表时间,不能填写作者姓名、单位、发表刊物等。 4..课题负责人的相关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