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AN。&REs。uRe匪 见石林 龙泉市国土资源局凌赞 群山千峰秀,苍岩万柱石。 别字,细想,才解其中奥妙。原来,这石林并不是一枝 独秀,国外还有个比这更大的石林,如果说那是老大, 这里当然就是小弟了,不过又偏偏排在老二,就名副其 实地成了“弟一”。转过“屏风”,往里不远,只见两 自孩提时代看过电影《阿诗玛》后,彩云之南的石 林也就成了我神往已久的地方。 虽然,云南石林于我并不陌生。记得,早在上个世 纪90年代初,在深圳的“锦绣中华”里,就看到了似 曾相识的“云南石林”,且还留过影。而真正地走近石 林,领略并感知石林,却是2010年阳春三月的滇南之 行。确实,只有当你亲躬于这片真实的石林中时,才能 感知得到她所张扬着的生命力量与庞大气势,才不得不 根高高的石柱,上面正歪歪斜斜地架着一块石头,就像 要掉下来似的,谓“千钧一发”。听当地人说,如果你 良心好,经过时就不会掉下来,反之则不然,因而此石 又叫“良心石”。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超乎想象的借 景发挥罢了。地质学家早已证明,这里的石林是经过漫 为这些充满生命的活力之石而感到震撼! 在这里,你可看见,根根石柱拔地而起,座座石峰 参差峥嵘。种种石景巧夺天工。 “千年海龟”神形兼 备, “猫鼠争斗”栩栩如生, “犀牛望月”活灵活现, “唐僧师徒”惟妙惟肖……奇峰异景,应有尽有,令人 心驰神往,目不暇接。这是石的海洋,你抚摸着石,踩 踏着石,凝望着石,品味着的还是石! 当你进入“大石林”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人 口处的石壁上,那镌刻着的“石林”两个古朴而有力的 大字,字如其景,浑然一体,人称“石林屏风”。其左 长的地质运动和物质进化而成的。三亿年前,这里还是 一片海洋。后来,由于沉积于海底的厚厚石灰岩,在两 次新造山运动的过程中。地壳抬升,海水退尽,继而露 出了成片成岭的石峰。石峰天长日久,风化雨蚀,彼此 间就相互断裂揿倒,横叠斜倚,形成了今天这千姿百态 的莽莽石林。著名诗人赵朴初曾有诗道: “高山为谷谷 为陵,三亿年前海底行;可惜前人文罕记,石林异境晚 知名”。验过“良心”。继续前行,有一巨石,挡住去 路,因像船帆,故叫“一帆风顺”。难怪在这“千钩一 发”的关键时刻,人人都能一顺而过,直抵“且住为 佳”。这“且住为佳”,实际上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 “石屋”。其上方“无欲则刚”四个大字,出自民族英 雄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 刚”。此洞如厅似屋,门R有石凳石桌,洞内有石床石 枕。石壁上刻一《石林歌》: “何处飞来怪石丛,盘根 窦窍郁玲珑。森林棱棱铁骑列,千门万户曲涧通。崖窟 侧石柱上的“天下弟一奇观”之“弟”,粗看以为是个 层层锁玉关,羊肠鸟道苦难攀。恍疑紫云天上落,五丁 把住留人间。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琅轩奚足数。中有 一线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道尽石林“盘根窦 窍”之巧、 “铁骑层锁”之雄和“羊肠鸟道”之险。诗 中所云“一线清泉”,即指距“且住为佳”不远的“剑 峰池”。果然,从这“石屋”左行不久,幽深之处,一 泓池水正波光粼粼地掩映于群峰秀色之中。四周石峰, ——__二二二二.: 奄矗 二二二二二二二.. 欣赏那状人摹物的奇石之时,不觉间也就来到了山顶的 望峰亭。置身于此,你可上观蓝天白云,柔情似水,下 视奇石景观,点点入目,任思绪在山石之间纵横驰骋, 放飞飘荡。 再自东而望,远处就是地势开阔,景观疏朗,树木 葱郁的“小石林”。 如果说雄奇的大石林是勤劳勇敢的阿黑哥,那么, 隽美的小石林就是柔情似水的阿诗玛了。沿道看去,但 见“观音默坐”,似在想着芸芸众生; “骆驼骑象”, 息山野而思草原; “母子偕游”,悠闲自在; “老僧沉 思”,苦悟禅机; “书生赶考”,行色匆匆; “马驮行 李”,紧紧相随i “蛤蟆仰思,天鹅之肉”; “如盖灵 芝”,挺立其间。然而,最让人流连缠绵的还是那屹立 于玉乌池畔的“阿诗玛”。一个圆形的水池边上,有座 活象一个姑娘的石峰。她身材修长,婀娜多姿,背着背 篓,深情地凝望着远方,这就是传说中美丽多情的彝族 姑娘——“阿诗玛”。传说,很久以前,彝族姑娘阿诗 玛爱上了诚实勤劳的阿黑哥,但财主儿子阿支却看中了 貌美如花的阿诗玛,并把她抢走了,是勇敢的阿黑哥救 出了阿诗玛。可就在他们双双回家的路上,突遇山洪暴 发,阿诗玛被卷走。后来,阿诗玛被十二崖子的应山歌 姑娘所救,化成一座石峰。千百年来,她就一直站在这 儿。期盼着她那阿黑哥的到来。她既端庄肃穆,又充满 活力,既俊美无比又刚毅不阿,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 么。时下。云南人都把这传说中的主人公当作一个美丽 层层叠叠,密如刀丛;池中之水,轻盈流畅,澄碧如 的称谓。男男女女不论年龄大小,男的一律称阿黑哥, 女的则叫阿诗玛。 镜,那书有“剑峰”二字的石柱,犹如一柄矗立于池中 的宝剑。甘寒清洌,直指苍穹。池后就是沟壑纵横、群 峰攒列的莲花峰,其峰顶上的一根根石柱,远看就像一 当你意犹未尽地离开景区,挥手告别这巧夺天工的 “阿诗玛”时,耳边也就会再次地响起电影《阿诗玛》 中的那首经典插曲: “马铃JLDr ̄来哟玉乌儿唱,我和阿诗玛回家乡……” 朵朵含苞欲放的莲花,不禁使人想起宋时周敦颐那千古 传颂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花 之君子也”。告别这一尘不染的“莲花”,迂回向前, 只见曲径通幽。景随影换, “异境天开”。忽而“极狭 通人”,忽又洞顶漏光;忽现“双鸟渡食”;忽出“羔 羊依喂”;忽闪“象踞石台”,忽见“凤凰梳翅”;还 有“钟石”可击,叩之不同部位,就可发出不同之声。 总之,只要你用心地去品味,这里的每一处,都会给你 不一样的感觉。 自然的力量所赋予这片石头的是生命,但让你感到 惊奇的还有生长在这里的植物。也许,你无法想象能在 石头上长出植物,但在这里,你却随处可见这石头的每 一条裂隙之问都有那绿色生命的存在。是它们,以不屈 的毅力将根深深地扎入到石缝中,顽强生长。人们不仅 为此永恒的生命之石而赞叹,更为这不息的生命之物而 敬仰!而当你正于奇景迭出中敬慕那生命力强的绿色、 于林立石峰间仰望那一线缝隙中的苍穹、于峰回路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