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试题(含答案全解全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Ca—40
第Ⅰ卷 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香水挥发 B.蜡烛燃烧 C.食物变质 D.铁钉生锈 2.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 )
A.米饭、馒头 B.红烧鲤鱼 C.凉拌黄瓜 D.红薯粉条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蔗糖 B.植物油 C.食盐 D.食用纯碱
4.小李学习了水的有关知识后,自制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净水器中的活性炭起吸附作用 B.该净水器可以降低自来水的硬度 C.该净水器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D.该净水器可将自来水变为蒸馏水
5.人类生存离不开空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B.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 C.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D.露天焚烧垃圾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6.生活中处处蕴含着化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泼灭 B.碳酸氢钠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发令枪中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D.生铁和钢都是铁合金,在用途上没有区别 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8.探究Mg、Fe、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下列试剂的选择方案不可行的是( A.Mg、Cu、FeSO4溶液
B.Mg、Fe、Cu、稀硫酸
)
) C.Fe、Cu、MgSO4溶液 D.Fe、MgSO4溶液、CuSO4溶液 9.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氧化氢与水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B.盐酸与硫酸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含有H+
C.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含有OH- D.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是碳原子的结构不同 10.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 A B C D
实验目的
检验某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稀释浓硫酸 区分氧化钙与碳酸钙 除去K2SO4溶液中的KOH
实验方案
用燃着的木条
将水缓慢加入浓硫酸中,并搅拌 取样品,加入适量水 加入适量稀盐酸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三、填空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7分) 21.(1)用化学用语填空:
氮元素 ;氧分子 ;钠离子 ;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 (2)闻名全国的“汾酒”是山西特产,其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C2H5OH除表示乙醇外,还表示的意义有:
① ;②C2H5OH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2.某初中化学社团——“拉瓦锡实验室”的活动丰富多彩。下面是他们以“化学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两次活动记录:
活动1:在观看了“西气东输”与“石油分馏”等视频后,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们认识到:
① 、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现在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开发和利用风能、 等新能源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
③人们将化石燃料通过化学工艺可以制造和合成价值更高的药物、化学纤维、塑料和合成橡胶等。其中,塑料属于 材料,随意丢弃会造成“白色污染”。
活动2:同学们展示了各自收集到的关于“化学物质与健康”的相关资料及一些常见食品,如:高钙牛奶、加碘食盐等。并针对“化学制品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从而认识到钙、铁、锌等元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如缺铁元素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钙元素会引
起 ;还认识到一氧化碳、甲醛等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通过这样的社团活动,大家达成了“保护自然,关爱生命”的共识。 23.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由图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 (2)若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 。
(3)t2 ℃时,将不饱和的甲溶液转化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变化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由t2 ℃降温至t1 ℃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选序号)。
A.甲>乙 B.甲<乙 C.无法确定 四、简答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4.下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通电分解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变化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②表示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从微观角度解释图①、图②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3)由图②、图③可得到: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 。
(4)由图③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
25. 下图中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E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图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省略)。
(1)写出物质E的一种用途 。
(2)物质C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写出图中一个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A与B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五、实验探究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26.下图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制取装置: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之一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原理对应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用D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2)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的装置为 (填序号),理由是 ;欲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还需选用E装置,则E中应装入的药品是 。
27.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摆放在实验桌上,让同学们区分。下面是“雄鹰小组”同学们的探究过程: [讨论交流]
李壮(组长):区分两种物质的原理是依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一种试剂与两种物质混合,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大家据此来说一说,区分这两种溶液应选用哪种试剂,并说明理由。
王志:我认为可以选择稀盐酸,理由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无明显现象。
马凌:我选择的是碳酸钠溶液,理由是 。 张云:马凌,你说的我没有听懂,你能再给我讲一遍吗?
在大家的帮助下,张云不但弄明白了,还选出了另外两种溶液,如 溶液和 溶液,最后得到大家的赞许。 [实验探究]
大家按照王志的方案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出甲试管中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乙试管中原溶液
为石灰水。
(2)大家对乙试管中现有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探究兴趣。马凌经过认真思考后,又选择碳酸钠溶液作为检验试剂,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马凌从乙试管中取少量溶液加入到另一支新试管中,再向此新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只有白色沉淀生成。于是,他得出结论:“溶液中的溶质有氢氧化钙”。但组长李壮对这个结论产生质疑,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大家讨论完李壮的质疑后,制定出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来验证他的质疑,并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大家都鼓励张云来做实验。
张云测出乙试管中剩余溶液的pH 7(填“>”“<”或“=”),证实了马凌的结论是错误的。 [反思评价]
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探究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充分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六、计算题(共7分)
28.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欲测定一定量的某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1)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
①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需如图所示盐酸的质量 g。 ②量取盐酸与水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 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将两种液体都倒入 中(填仪器名称),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2)将(1)中配制好的稀盐酸加入盛有石灰石样品的烧杯中,产生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 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答案全解全析:
1.A A项,香水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项,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食物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铁钉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
2.B A项,米饭、馒头中富含糖类;B项,红烧鲤鱼中富含蛋白质;C项,凉拌黄瓜中富含维生素;D项,红薯粉条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3.B A项,蔗糖溶于水可形成溶液;B项,植物油不溶于水,因此无法形成溶液;C项,食盐溶于水可形成溶液;D项,纯碱溶于水可形成溶液。
4.A A项,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A正确;B项,该净水器只能除掉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无法除去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因此不能够降低水的硬度,B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该净水器中没有消毒剂,并不具备杀菌消毒的功能,C错误;用该净水器净化后的水不是纯水,因此D错误。
5.D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A项正确。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气,氧气次之;氧气能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因此B项、C项均正确。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毒气体,造成空气污染,D项错误。
6.B A项,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泼,有发生触电的危险,因此是不可取的;B项,碳酸氢钠可以和胃液中的盐酸反应,因此可以治疗胃酸过多;C项,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不是白雾,因此错误;D项,生铁和钢虽然都是铁的合金,但是它们的性能不同,因此在用途上有区别,D错误。
7.C A项,核外电子数大于质子数,因此是阴离子;B项,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因此是原子;C项,核外电子数小于质子数,因此是阳离子;D项,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因此是原子。 8.C A项,Mg+FeSO4
MgSO4+Fe,Cu与FeSO4不反应,因此可行。B项,在三种金属中
均加入等量稀硫酸,铜表面没有气泡,镁、铁表面均有气泡,但是镁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因此可行。C项,铁与铜均不和硫酸镁溶液反应,因此不可行。D项,Fe+CuSO4与MgSO4不反应,因此可行。
9.D A项,过氧化氢与水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正确;B项,盐酸和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均可以解离出氢离子,正确;C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可以解离出氢氧根离子,正确;D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D错误。
10.C A项,检验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应用澄清的石灰水而不应该用燃着的木条;B项,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而不应将水加入浓硫酸中;C项,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而碳酸钙难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来区分;D项,除去硫酸钾中的氢氧化钾用稀盐酸,会引入新的杂质氯化钾。
Cu+FeSO4,Fe
21.答案 (1)N O2 Na+
(2)①1个乙醇分子(答案合理即可) ②3∶2
解析 (1)氮元素的符号为N。氧分子的化学符号为O2。钠离子是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的阳离子,符号为Na+。氧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
(2)乙醇的化学式为C2H5OH,表示的意义有:乙醇这种物质;乙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1个乙醇分子;1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C2H5OH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3∶2。 22.答案 活动1:①煤 CH4+2O2合成
CO2+2H2O ②太阳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③有机
活动2:骨质疏松(或佝偻病或发育不良或畸形)
解析 活动1:①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CH4,完全燃烧后生成CO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CH4+2O2②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③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都是通过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 活动2:钙元素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老年人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或发育不良等。
23.答案 (1)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a g(答案合理即可) (2)蒸发结晶 (3)加入甲物质(答案合理即可) 增大 (4)C
解析 (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得到的信息有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在某一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及溶解度大小,如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a g等。
(2)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应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3)题中要求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通过增加甲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实现。增加甲物质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大,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恒温蒸发溶剂的过程中溶剂质量减小,溶质质量不变,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4)由于没有说明在t2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因此无法确定哪种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24.答案 (1)2H2O
2H2↑+O2↑
CO2+2H2O。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3)原子 数目(或总数或个数)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1)图②表示的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2)图①表示的是降温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小,而水分子本身不变;图②表示的是水分子通电后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种类改变。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原子,而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但是分子的数目在化学变化前后可能不变。
(4)图③表示的是氢分子和氯分子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分子,据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或该反应是一个化合反应,或一个氯气分子是由2个氯原子构成的等。 25.答案 (1)灭火 (2)CO2+2NaOH
Na2CO3+H2O (3)NaOH+HCl
NaCl+H2O
(4)镁原子变成镁离子,溶液中氢离子变成氢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E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则E为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与E能发生反应的C只能是可溶性碱如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能与C反应的物质B、D则为酸或者盐,由此推知A为单质。根据A既可以与B反应又能与D反应判断,A为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单质,如镁、铝、锌、铁(除钾、钙、钠);由题图可知B能转化为D,因此可以判断B为酸,D为盐。 26.答案 (1)2KMnO4
K2MnO4+MnO2+O2↑ A(答案合理即可)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观察带火星的木条是否复燃 (2)D(或E;D或E)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浓硫酸
解析 (1)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如果用高锰酸钾或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选择A,因为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若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选择B。D装置用于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收集二氧化碳可选D或E,理由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用E装置,则E装置中应加入一种液体干燥剂,即浓硫酸。
27.答案 [讨论交流]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 CaCl2 Ca(OH)2 [实验探究](2)①Na2CO3+CaCl2[反思评价]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 [讨论交流]马凌选择碳酸钠溶液鉴别,是因为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与饱和碳酸钠不反应。
[实验探究]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后,只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不含HCl,则溶质可能为CaCl2或CaCl2和Ca(OH)2,因CaCl2也能和Na2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无法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Ca(OH)2。CaCl2溶液呈中性,Ca(OH)2溶液呈碱性,故若测出溶液的pH=7,则说明溶液中不含Ca(OH)2,即马凌的结论错误。
[反思评价]判断反应结束后剩余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28.答案 (1)①20(1分) ②最低处(1分) 烧杯(1分) (2)解: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100 73 x =
75 g×7.3%(1分)
(1分)
CaCl2+H2O+CO2↑(1分)
CaCO3↓+2NaCl ②=
x=7.5 g(1分)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7.5 g。
解析 (1)①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得:盐酸的质量为100 g×7.3%÷36.5%=20 g。 ②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溶液稀释的操作应在洁净干燥的烧杯内进行。
(2)根据图像可知,当稀盐酸的质量为75 g时与石灰石恰好完全反应,利用该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