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手机依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2023-04-06 来源:赴品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机依赖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作者:付龙海 王凌云 朱程炜 来源:《价值工程》2017年第34期

摘要: 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不断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手机依赖,导致大学生丧失注意力,影响学业成绩;导致大学生生活圈子变窄,影响人际关系;导致大学生孤独感增加,影响身心健康。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直接原因是智能手机能搞定一切,主观原因是躲避现实以宣泄情绪,客观原因是非制度化的群体规范。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需要积极构建政府、媒体、高校与家庭“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从政府层面来看,推进媒介素养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已是迫在眉睫;从媒体层面来看,主流媒体担当正确引导舆论之责是其当仁不让的职责;从高校层面来看,出台符合手机文化特点的制度规范是高校的题中之义;从家庭层面来看,加强人文关怀让大学生回归真实生活是破解之道。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has become the problem that the current university workers should deeply consider and urgently solve.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leads to college students lose their attention, affect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leads to college students living circle narrow, affec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eads to increased loneli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ffec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poor self-control ability, the direct reason is that smart phones can get everything, the subjective reason is to avoid the reality and vent emotions, and the objective reason is non-institutionalized group norms.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build the \"four in one\" cultiva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 the media, universities and family: from the government level, it is imminent to promote media literacy courses to becom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media level, the mainstream media should correctly guide the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iversity level, the introduction of system specification which can mee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phone culture is the ke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family level, they should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car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return to real life. 关键词: 手机依赖;高校大学生;影响及对策

Key words: cell phone dependence;college students;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4-0197-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通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集通信、网络、消费、娱乐、网络互动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的“第五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手机为大学生带来方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同时,也为高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等带来了新的“苦恼”——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当前高校工作者不断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手机依赖国内比较常见的说法是“手机依赖症”,国外也有研究者把这种现象被称为“nomophobia”,即“无手机焦虑症”(no-mobile-phone phobia)。

“无手机焦虑症”Nomophobia一词由2008年英国邮政局委派研究机构YouGov评估手机使用问题时最早使用。该研究发现,在英国有接近53%的手机用户在“手机丢失、手机没电或余额不足、或者不在服务区”的时候会感到焦虑不安。这项研究共对2163人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约58%的男性和47%的女性患有恐惧症,另有9%的人在手机关闭时感到压力很大。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无法使用手机时,会感到焦虑,这是他们与朋友或家人保持联系的主要原因。[1]此后,无手机焦虑症一词频频出现于各种刊物。

国外研究者Shambare, Rugimbana & Zhowa(2012)等人指出手机“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非毒品成瘾”。 大学生每天可能要花费多达9个小时玩手机,这种依赖导致产生一个“科技的悖论”,自由与奴役的悖论。[2]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3%。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0%。[3]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中国存在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文化——大约6.49亿人上网,其中86%用手机上网。专家称,中国正在形成首个“智能手机搞定一切”的社会。[4]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正步入“无现金社会”,使得花钱不用“钱”,现金消费被手机刷刷刷所取代,实现一部手机“走“天下。智能手机提供的购物、支付、游戏、音乐、影视、社交等娱乐功能,让大学生们沉浸其中。

当前,有关手机依赖的定义不同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见解。Brod认为所谓“手机依赖”其实是一种技术压力[5]。Toda等人借助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部分理论,将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使用和间歇性的渴望使用移动电话”[6]。Sanjay等人从无手机状态来对其进行定义:手机依赖是指无手机状态的焦虑症[7]。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手机依赖主要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三个角度入手解释。手机依赖会导致生理、心理出现问题或相关功能受损。心理学角度出发,手机依赖被看作一种心理疾病。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手机依赖被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病理现象。[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机依赖不仅仅会导致大学生生理疾病,更会导致心理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有关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需要围绕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三个角度进行解释。

2 手机依赖的影响

大学生手机依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大学生带来了娱乐、便捷等,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交往及身心健康等。 2.1 手机依赖导致大学生丧失注意力,影响学业成绩

首先,大量使用手机,模糊了学习目标。大学生的业余时间都在玩社交软件、游戏和看视频等,而不是通过手机巩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以致浪费宝贵的时间,学习逐渐失去目标和动力,模糊了学习目标。其次,“隐性逃课”显现,影响了学习效率。“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指的是学生按时来上课,坐在教室里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人在曹营心在汉”,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这种来上课但不听课的现象比显性逃课来得隐蔽。隐形逃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听课效率。第三,手机作弊增加,扰乱了考风考纪。作弊的常见手段“传纸条”被手机传递信息所取代,手机操作方便和隐蔽的特点,使得人们在公共场合下也不易被察觉。

2.2 手机依赖导致大学生生活圈子变窄,影响人际关系

手机依赖使得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主体间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交心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了。大学生忽略了与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大家都在玩手机谁也不理谁的现象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大家不停地摆弄手机,会让对话产生“延迟”,使对方觉得你缺乏诚意,也更容易引起冲突。朋友们在一起,全都低头不语,手机成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疏远了。虚拟网络交流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事实上人的精神和情感变得更加空虚和苍白。手机的便捷取代了面对面交谈,也隔断了情感的交流,这导致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出现。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这导致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更甚者会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等现象。

2.3 手机依赖导致大学生孤独感增加,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面对大学环境是否能很好进行人际适应,并且建立亲密稳定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自己孤独感的产生。人际适应性低的个体如果无法顺利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往往更容易感觉孤独感。手机为大学生打造了一个惬意的空间,让他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成为他们建立和扩大朋友圈,降低自己孤独感的和证明自己存在的最便利的工具。长时间沉溺于智能手机的学生往往内心空虚、焦虑、孤独,引发身体素质下降,睡眠质量不佳,视力下滑,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会就严重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生理出现问题,新陈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谢、免疫力等方面都受到影响。生理问题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反过来又会强化生理问题。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过度依赖玩手机导致严重后果的新闻时有发生。 3 手机依赖的原因

大学生手机依赖可以从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是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

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因此,自控能力是大学生生的重要能力之一。“自控”是相对于“它控”而言。自控能力,即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它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使人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心理上由压抑紧张变得放松和自由,这导致他们面对大学新鲜事物的诱惑控制不了自己。大学生面对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没有了高中父母和老师的约束,手机依赖越陷越深。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玩手机浪费学习时间,但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而去玩手机。“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戒除“手机瘾”,必须采取一定的“自我救赎”,从“心”着手提高自控力。[9] 3.2 智能手机能搞定一切,是手机依赖的直接原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大学生低头玩手机成为校园的一道风景。当前,中国正在形成首个“智能手机搞定一切”的社会。智能手机提供的强大功能使得智能手机受到当代大学生所青睐,甚至达到了人手一部的程度。智能手机渗透到了大学生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甚至到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程度。日常生活中使用“现金”的场景,也逐渐被手机刷刷刷所取代,这使得花钱不用“钱”,中国正步入“无现金社会”。从现实上讲,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且有大量的可支配闲暇时间,使得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但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将他们“囚禁”其中,用不用手机已经无关个人选择,而是被手机所绑架,成了手机的奴隶。

3.3 躲避现实以宣泄情绪,是手机依赖主观原因

大学生情感丰富,容易多愁善感,随着学习和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受挫烦躁忧郁的情绪不断产生,而他们对身边的人又不信任,例如学习上的、情感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只有在虚拟的网络里找到信任的人,排解自己心里的压力,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存在感。往往就选择逃避现实的方式,形成逃避心理,学习挫败,情绪悲观失望,逐渐自我封闭,玩手机成了排解烦恼、忧郁的工具。

3.4 非制度化的群体规范,是手机依赖的客观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众心理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随大流”,也叫羊群效应。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具有较强的群体依赖感,当周围同学都有手机或者各自沉浸在手机娱乐活动中时,由于自身的虚荣心和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为了不使自己脱群,在同学影响下也投入手机娱乐中。这从众心理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非制度化的群体规范,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玩手机的行列,成了非制度化的群体规范中的一员。 4 解决手机依赖的对策

大学生手机依赖已成为亟待面对的问题。因此,积极构建政府、媒体、高校与家庭 “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形成多管齐下的教育途径,成为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的一种选择。 4.1 从政府层面来看,推进媒介素养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已是迫在眉睫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大学生是中国网民的主流群体,因其人生观、价值观尚处在形成时期,亟需强有力的媒介素养教育。当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政府要通过政策等途径,要求各高校开设《新媒介概论》、《媒介素养概论》、《大众传媒与社会》 等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取舍,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从长远来看,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防止人们患上“手机依赖症”,回归真实生活。

4.2 从媒体层面来看,主流媒体担当正确引导舆论之责是其当仁不让的职责

社会主流媒体担负着舆论的导向之责和传播之责。主流媒体是社会公器,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具有放大效应,影响着社会价值观。如果报道只争夺受众眼球,热衷于挖负面新闻或者隐私,制造舆论旋涡中充斥的是负面、极端的新闻,就会助长社会的戾气和冷漠。因此,在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中,主流媒体应该多些理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等“负面新闻”多些正面引导,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积极、鼓劲、向上的社会氛围。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主流媒体应勇敢地担当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引导责任和传播之责,多传播有利于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的正能量。

4.3 从高校层面来看,出台符合手机文化特点的制度规范是高校的题中之义

当前,高校大学生作为使用手机的特有群体以其多元的视角影响着校园文化,正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手机文化。大学生“玩”手机,正如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高校手机制度文化建设远不是出台一纸“禁令”那么简单,还应该包括更多理性的、人文的思考。首先,在尊重大学生手机文化习惯的基础上,大学生手机依赖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其次,在制度制定受到不同文化价值冲撞之时,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广泛征求师生意见,以引导为主、强行禁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辅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手机使用管理制度。第三,注重培育学生对制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形成师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4.4 从家庭层面来看,加强人文关怀让大学生回归真实生活是破解之道

大学生手机依赖,除了现实需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孤独、缺乏自信及躲避现实等。他们在手机依赖中宣泄情感、寻求精神安慰。这需要高校工作者和家长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让他们感受到精神上和心灵上的关怀,帮助他们释放不良情绪,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父母要主动倾听他们的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爱的教育让他们,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改变手机依赖心理。要以引导为主,强行禁止为辅,这需要家庭在处理孩子手机依赖时多些理性和人文的思考。同时,家长要主动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手机依赖学生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真正做到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Charlie D'Agata Nomophobia: Fear of being without your cell phone. CBS News. April 3, 2008.

[2]Richard Shambare,Robert Rugimbana and Takesure Zhowa. Are mobile phones the 21st century addiction.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12,6(2). [3]CNNIC:2016年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199it.com/archives/560209.html.

[4]境外媒体:中国人“手机依赖症”为何远比其他国家厉害 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808/1258686.shtml.

[5]Brod C. Technostress: 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MA: Addison Wesley,1984: 162.

[6]Ezoe S, Toda M,Yoshimura K,et al.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2) : 231-238.

[7]Shapira NA,Goldsmith TD,Keck Jr PE,et al.Psychiatric features of individuals with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0( 1) : 267-272.

[8]张正中,王伟奇,等.关于手机依赖的研究综述[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23.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9]叶菁.APP纠偏手机依赖症?自控力不足治标难治本[N]. 通信信息报,2014-12-24(A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