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具体措施
4.1 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需要良性运作的社会环境来维持生存与发展。解决营运资金问题,既要依靠企业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外部支持。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一是政府要在明确政企关系,推进企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财政体制改革,为企业资本积累营造宽松的环境。要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利用现代企业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让企业能够自主理财,使企业能真正从资产增值上获得增加积累与有效分配投资的内在驱动力。如此,才能积累资金,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二是要规范企业的利润分配。当前一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承包经营企业,只注重现实利益,不考虑企业的发展后劲,用各种名义进行福利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资金被挪用。因此,鉴于流动资金紧张,企业的利润分配要注重坚持积累优先,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基础上,再将适度的税后利润在投资者中进行分配。
4.2 重视资金结构调整
要高度重视传统资金结构的改善与调整,重要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扩大再生产时,要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投入一定的流动资金,绝对不能盲目上马。从企业资金运作来进行考虑,要严格禁止将流动负债用于长期投资与形成固定资产。二是合理安排好自有资金与负债、长期负债及流动负债的比例,灵活运用各类流动负债以满足流动资产之需要。要加强资金成本研究,特别是要强化对付现成本的研究,及时避免暂时的筹资对以后的流动资金周转造成太大压力。三是避免因过分追求流动性而大量留置流动资产,要尽量降低流动资产的置存损失。在流动资产之中,由于各构成项目所占的比例不同,其
变现能力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导致流动资产的总体变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4.3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尽管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已基本进行完毕,使企业的资金结构得到了改善,从而有助于解决营运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这也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企业要保证充足的营运资金,还要从根本上转变经营理念,增强运行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否则,仅仅靠发行新股募集资金,只能维持短期内的营运资金周转,而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因此,从企业的整体考虑,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以达到改善营运资金的目标:一是认真实施营运资金计划,提前掌握资本支出的变化趋势,及时消除影响营运资金状况的不利因素。二是强化营运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实现规范、合理与有序管理,提升管理层次与水平。三是强化企业财务预算,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制定和实施预算,及时预测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协调企业各部门开展工作,提高内部运作的效率。
5 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市场经济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并逐步走向国际化,这是我国企业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来看,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经营不善,产品积压,资金短缺,我国企业进行资金管理所处的内部环境亦相当不容乐观。因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力求达到资金的运用效益,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保障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
针对以上管理营运资金存在的问题,重点放在一是如何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二是怎样加强营运资金内部控制。
(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营运资金企业的营运资金可从资产的角度去考虑,采取的方法:
1.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债转股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2.盘活存量资产,减少资金占用。
债权转股权,就是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中的一部分,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即股权)。它有利于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加快改革和发展。实施债转股,将符合条件的重点国有企业对银行的债务转化为资本金,不再支付利息,就使企业的财务成本下降,利润率提高,从而有利于企业脱困。此外,实行债权转股权还能直接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目前有些大型企业存在着闲置、呆滞以及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资产运营的效率,直接导致营运资金不足。因此,应该做到大力盘活这些存量资产,补充流动资金,调整资产结构,提高营运资金的质量。
(二)对营运资金内部控制进行管理
1. 要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资金内部管理机制企业要有良好的资金内部运行机制,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严密的成本管理方法及核算体系。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例如,建立资金管理有效机制,通过层层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把资金落实到各个部门,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奖惩结合;强化产品成本管理,把成本分解到各个环节,从班组、车间到科室,并建立有效的目标成本管理机制,对常年生产的产品,通过对成本实行分段控制,并在执行中对人、工、料的消耗有计划、有控制、核算有依据,年度末对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分析其增减变动因素。
2.加强存货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适量存货是厂商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过多的存货投资使企业承担过重的储存成本,影响利润水平;而过少的存货又会使企业面临缺货的风险。一般地,企业为防范和减少存货短缺成本,需要在正常周转库存量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附加的安全保障库存量。而影响安全库存量的因素有:(1)存货需求量的变化、订货间隔期的变化以及交货延误期的长短。预期存货需求量变化越大,企业应保持的安全库存量也越大。同样,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订货间隔期、订货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越大,或预计订货间隔期越长,则存货的中断风险也就越高,安全库存量也应越高。(2)存货的短缺成本和储存成本。一般地,存货短缺成本的发生概率或可能的发生额越高,企业需要保持的安全库存量就越大。增加安全库存量,尽管能减少存货短缺成本,但会给企业带来储存成本的额外负担。在理想条件下,最优的订货和储存模式可以求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订货成本与储存成本反向变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使得这个自出现商品流通以来就出现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因此,在加强库存管理上,可以采用供应商对存货进行管理,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连锁供货。过去,企业为了避免断货的风险,会在企业内部放置大量存货。这样做无疑会占用成本资金,然而把存货放在生产商处,让生产商管理存货,这样不仅降低了企业对存货管理的投资和风险。而且,这是一种将所有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方法,从采购基本原料到向顾客或最终用户交货。通常,企业通过系统网络及时向供应商通报每个销售点的需要,以便供应商进行补充。存货水平的管理,对于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建立起长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制定营销管理中合理的信用政策
信用政策是企业财务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应当完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以及收账政策。
(1)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而提出的最低标准。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客户的信用情况等综合因素来制定。如果一个企业的信用标准订的较严,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和各种收账成本,但会将许多只是具备一般信用条件的客户拒之门外,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规模和获利能力。反之,如果放宽信用标准,则会使一些信用品质较差的客户受到企业的信用优惠,从而会使违约坏帐和超信用期很宽的情况增加,这样无疑加大了坏帐风险。因此,制定信用标准的关键在于,考虑客户拖延付款或拒付货款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
(2)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客户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间、现金折扣、季节性优惠等。①信用期间是给予客户付款的信用持续期间,确定适宜的信用期间是企业制定信用政策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信用期间对应收账款发生和管理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较长的信用期间,企业应收账款发生水平会增高,这样既给企业带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加销售的好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风险,即产生更高的持有应收账款相关的机会成本、坏帐损失和管理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增加。相反,较短的信用期间虽然减少了持有应收账款的相关的成本,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赊销规模,增加了库存压力。因此,合理的信用期间应当着眼于使企业的总收益达到最大,最低限度该是损益平衡。②现金折扣是为了吸引客户在一定的日期内支付货款而给予的减除额。企业提供现金折扣,一方面可以吸引想要获得折扣的客户,从而提高销售数量,增加销售总额;另一方面可以让这些客户为取得折扣而更快的付款,从而缩短应收账款平均占用期,减少资金成本。因此,企业实行现金折扣,必须经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认真测算,综合考虑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收益与损失合理权衡的基础上确定现金折扣方案。
(3)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企业在信用条件被违反时所应采取的账款收回方式。比如,对于短期拖欠户,可采用书信方式去催讨账款;对于较长期的拖欠户,可采用措辞严厉的信件或电话甚至上门催缴;对于那些长期拖欠、硬性不付的客户则需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不论采用何种方式,企业都会产生成本费用。综上所述,通过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营运资金管理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产品销售,从
而获得竞争优势,增加盈利机会,促进企业发展。
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