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诗句——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原文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诗意《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意思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
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
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
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
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
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
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
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之孙。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
漫游各地。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
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
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