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课堂实录
一、脉络:蓄势的饱满味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腊八粥》(师生齐读)。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那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浏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生:我了解到了那里的人都喜欢吃腊八粥。
师:哦,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让老老少少都垂涎欲滴。你还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还了解到,课文分别是写了盼腊八粥、分腊八粥和看腊八粥。
师:你关注到了文章的脉络。就在这一天,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也是看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看)为了这腊八粥,谁来读这一句? 生:(朗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三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我不仅听出了喜,还听出了急呀!同学们,就为了这腊八粥,住方家大院的八儿—— 生:(齐读)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二、盼粥:细节的精确味
师:那么,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到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已经有同学读好了,那先请黄同学,你来说——
生:我从“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可以看出,八儿非常想吃这个腊八粥,所以他一直进出想看腊八粥有没有好。然后,从“碗盏都已预备整齐了”说明八儿非常着急,他一早就把碗盏预备好了,就等着腊八粥新鲜出炉了。还有,从“摆到灶边好久了”,可能并没有那么久的时间,只是因为他非常想吃腊八粥,他比较着急,所以他觉得等的时间很久了。
师:真好!你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份急。同学们,我们看这一部分的词很有意思——(课件出示:出出进进) 生:(齐读)
师:平时咱们习惯说的是—— 生:进进出出
师:这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我认为他这里写“出出进进”是写八儿一次又一次地去看正在透气的腊八粥,他就是想闻闻味道,就是想急着吃腊八粥。
师:那这里也可以用“进进出出”嘛,为什么非要用“出出进进”呢?
生:因为如果说“进进出出”的话,那只能表现八儿看完腊八粥之后出去了,但“出出进进”更表示八儿出去了心里还盼着腊八粥,等着早点吃到这美味的腊八粥。 师:出出进进,它的落脚点在—— 生:(齐答)进!
师:也就是说,出去了他又进来了!就这么一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的那一份迫不及待(板书:动作)。现在,你们全都是八儿,我要问你们,刚刚到晌午,平时这个时候,你们都在哪里?
生:平时这个时候,我可能在草丛里捉蝈蝈。 师:出去玩啦!还有呢? 生:我可能出去找小伙伴玩。 生:我很可能是玩泥巴去了。 生:我可能在小树边找麻雀。
师:可是今天,你怎么老是到灶房来?大清早我就看见你来了,第一次来是为了—— 生:第一次来我是为了看看腊八粥好了没有。 师:噢,第二次来呢?
生:我是为了想闻一闻腊八粥的味道。
师:对,你还不能吃,闻一闻味道也高兴。才过了一会儿你又来了—— 生:我是来把碗盏摆摆整齐。
师:看得出,你已经迫不及待啦!谁来读出八儿的这份迫不及待?
生:(朗读)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
师:嗯,这个八儿好像挺淡定的样子,不够,再请一位—— 生:(朗读该句,读出了迫不及待的味道)
师:那香气,那声音,怎不令人垂涎欲滴呀!看看这个八儿—— 生:(齐读该句,读得声情并茂) 师:找到了这一处,还有吗?
生:我找的是“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这里我看的是八儿听了妈妈说的要到夜里,因为他要吃腊八粥迫不及待,所以他眼睛都急红了,看出他都要哭出来了。
师:是的,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松劲”,什么叫“松劲”啊? 生:就是八儿听到妈妈这句话整个人都泄气了。 师:泄气。还有吗?
生:我觉得是让人感到有些失望。 师:失望。还有吗?
生:本来他期待妈妈说的话,还是很有信心的,但是他一听到妈妈说的话,就一下子没有信心了。
师:没有信心。很没劲,很没意思就叫—— 生:(齐答)松劲。
师:这是沈从文家乡湘西的方言,咱们常州也有自己的方言,谁能用常州话来说一说松劲?
生:(常州方言)没劲,没啥劲,一点劲也没。(笑声)
师:她一下子用三种方式诠释了常州话——松劲,这是咱们家乡自己的方言,听着就是那么亲切,那么自然。这样的方言,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好多好多。瞧——(课件出示:白胡
胡)这是什么呀? 生:(齐答)白胡子。 师:(课件出示:上灯) 生:(齐答)亮灯。 师:(课件出示:赤饭豆) 生:(齐答)红豆。 师:(课件出示:面东东) 生:(齐答)软乎乎。
师:听听,读起来就是一股浓浓的家乡的味道!沈从文在我国有“乡村文学之父”的美誉。他曾经说过——(课件出示: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师:可是咱们八儿啊,听到这种松劲的话,是—— 生:(齐读)眼睛都急红了! 师:你平时什么时候会急红了眼? 生:考试到最后没做完,眼睛就会急红了。
生:好不容易做好的乐高玩具,被表弟一把给拍碎了。 生:我收不到快递的时候,眼睛都急红了。 师:可咱们的八儿是为了一碗粥—— 生:(齐读)眼睛都急红了。 师:读好了,谁来试试?
生:(朗读)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师:你的眼睛好像是有点红红的(笑声)。谁再来试试? 生:(朗读)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师:读得真好,一起来—— 生:(齐读该句)
师:同学们,你们看,就这么一个眼神(板书: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心中的煎熬与期待。继续找,你还找到了哪些?
生:我还找到了“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这句话可以看出他非常着急,也可以看出他非常想吃腊八粥。
师:八儿只说了这一句话吗?下面还有,这就是八儿跟妈妈的对话(板书:对话) 师:(课件出示: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师:那这个对话,我们配合着读一读,好不好?你们读八儿,我来读妈妈。 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互换角色后再次朗读对话)
师:真讨厌,你们干吗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呀,妈妈为什么不等八儿把话说完? 生:因为妈妈知道八儿想说什么,他很煎熬,想吃腊八粥。
师:对,肯定他已经问了——好多次了(生齐答),早知道他要问什么呀!好!再来读一遍。我还是读八儿,听仔细! 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听出来没?
生:刚刚老师读的时候,少了一个“妈”,少了一个“那”。 师:少了两个字,能不能少?
生:第一句少了一个“妈”,就看不出八儿急切的心情。 师:你觉得连用两个“妈”——
生:连用两个“妈”可以看出八儿的迫不及待。 师:那你来读一下!
生:(朗读)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师:不够急。再请一位——
生:(朗读)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师:急了。再来!
生:(朗读)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师:真急了!再看下一句,为什么这个“那”也不能少? 生:如果没有“那”的话,就写不出八儿在向妈妈撒娇。 生:也可以看出八儿非常想吃腊八粥。
生:也看出八儿其实早已迫不及待了,他向妈妈撒娇,就是想早一点吃到腊八粥。 师:他真饿了? 生:他没有。
师:没饿,却偏说饿了,这不是撒娇,这是耍无赖是不是?来,你来读读看。 生:(朗读)那我饿了! 师:读的真好!你再来试试看。 生:(朗读)那我饿了! 师:好,再来。 生:(朗读)那我饿了!
师:一段对话,一字之差,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情。来!男生读八儿,女生读妈妈——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分粥:性格的传神味
师: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板书:细节刻画内心)。一个动作,一段对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其实,通过细节刻画内心在课文的后面两个场景中也有,默读后面两个场景,赶紧找一找。 生:(默读课文,寻找相关语句) 师:好!这位同学——
生:从第9小节到第11小节,这是八儿和妈妈的对话,八儿和妈妈在商量该怎么分粥。 师:八儿是想尽办法要——
生:他是想尽办法要把自己的粥分得多一点,还得寸进尺,讨价还价,同时也看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和他的淘气。
师:他找的还是一段对话,既然是对话,我还是要请人来读。(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 生1:(朗读)“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生2:(朗读)“是呀,八儿说得对。”
生1:(朗读)“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师:这八儿的话还没说完呢,他心里面还有话要说呀,如果妈妈继续说—— 生2:“是呀,八儿说得对。” 师:那八儿还得说——
生1:“要不然我吃四碗,你就吃两碗。” 师:那八儿妈还得说—— 生2:“是呀,八儿说得对。” 师:那八儿还得说——
生1:“要不然我吃五碗,你就吃一碗。” 师:八儿妈——
生2:“是呀,八儿说得对。”
师:还给他吃啊?八儿的肚子都要——撑破啦!(笑声)这不依不饶的八儿啊,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呀!来,这两组读八儿,这两组读妈妈—— 生:(两组分角色朗读) 四、看粥:复沓的形式味
师:这又是一段对话,接下来,你又找到了哪里?
生:我从第14小节中的“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成了患水鼓胀病那样子了罢,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从这句话中我可以看出此时的八儿虽然没有看见粥,但是他的心却一直想着粥,说明八儿非常想吃粥,说明他急切的心情。
师:也就是说你找的这部分其实是人物的什么? 生:他的心理。
师:对,心理。(板书:心理)八儿啊,人很矮,他还没有灶头高,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师生齐答),那么,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沈从文在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了,读——
生:(齐读)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 师:你们吃过腊八粥吗?你们吃过的腊八粥里还有些啥? 生:还有芋头。 生:还有蚕豆。 生:还有莲子。 生:还有葡萄干。 师:哎哟,我喜欢。 生:还有芸豆。
生:还有桂圆。 生:还有南瓜。
师:还有南瓜?这个我没吃过。 生:还有玉米。
师:难怪老舍在《北京的春节》里面写道: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呀!这么多好东西,在这锅里煮着、熬着,都变成什么样了呀?这八儿不停地猜着—— 生:(朗读第14自然段)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猜,这八儿啊他一边想着,一边还会—— 生:流着口水。
师:馋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儿,在想到哪里的时候会特别特别的馋呢? 生:我想到“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就特别馋。 师:你喜欢吃甜食,我也是的。
生:我想到“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东东的”就馋死了。 师:你喜欢吃花生。
生:想到“赤饭豆会煮得浑身胖胖的”就想流口水。 师:看你,真的馋了。
生:想到“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我会特别特别馋,我最喜欢吃大大的红枣了。
师:好,同学们,老师来读八儿心里猜想锅里煮腊八粥的句子,你听到特别让你馋的地方,你就咂咂嘴,好吗? 生:(兴趣盎然地应答)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第14自然段)
生:(听到特别馋的地方,就各自发出咂嘴声,笑声不断)
师:八儿跟你们一样,一边想着腊八粥,一边这样咂嘴。哎,那八儿猜得对不对? 生:对。
师:全对?一点没错?不会吧,有错吧—— 生:他没有料到今天粥的颜色是深褐色的。
师:对,颜色不对。妈妈说了,枣子赤豆放多了。除了颜色,他猜得全都对。就这五处地方,你们到文章当中去找一找对应的句子,再把它们划下来。 生:(默读,划出相关句子)
师:好,先来第一处,这八儿猜: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
生:(朗读)“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 师:好,第二处,他猜:赤饭豆会煮得浑身胖胖的了吧? 生:(朗读)“赤饭豆害水鼓肿,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师:好的,第三处,他猜:花生仁儿吃起来总已是面东东的了? 生:(朗读)“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师:第四处,他猜:枣子必定是大了三四倍的。结果呢?这个没找到?我看有人找到了——
生:(朗读)“妈的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师:对呀,你看,大得吓人哪!再看第五处,八儿猜: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结果呢?
生:(朗读)“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师:瞧,八儿猜的全对呀!既然猜的全对,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难道不啰嗦吗?不着急,同桌之间商量一下。 生:(同桌之间议论纷纷) 师:能说说你们的看法吗?
生:我从这雷同的句子看出,八儿虽然现在吃不到腊八粥,但他想想腊八粥的样子,也是开心的。
师:猜,必须写,看出八儿他想想也是高兴的。
生:我从这里看出来,八儿可能吃过腊八粥,所以对腊八粥里面的东西是如数家珍。 师:也就是印象,印象深刻,牢牢地记着呢!
生:他可能在妈妈洗食材的时候偷偷地看了,所以记忆犹新。 师:所以这个猜是必须要写的。
生:我觉得八儿猜的时候还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当他看到的时候,看到眼前的这些食材,他感觉非常满足。
师:哦,猜想让人喜欢,看见实实在在的更让人喜欢。你们瞧,这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用意颇深,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好,男生,读八儿猜想的;女生,读八儿看到的—— 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八儿好不容易看到了腊八粥,然后呢——(课件出示:“哦……”)谁来读这一句?
生:(朗读该句)
师:(板书:哦)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语气词,你觉得该怎么读,读出八儿的什么来? 生:读出八儿的激动。 师:来,你读。 生:(朗读该句)
师:哎呀,眼睛都放光了!你要读出八儿的—— 生:我要读出八儿看见腊八粥的惊喜。 师:惊喜!你读。 生:(朗读该句) 师:你又要读出——
生:我要读出他看到腊八粥的惊讶。 生:(朗读该句)
师:瞧!眼睛都瞪大了!你来—— 生:我要读出八儿看到腊八粥的满足。 生:(朗读该句)
师:这一份满足、惊喜、惊讶、欢喜、幸福,都在这个“哦……”上了。来,一起来! 生:(齐读该句)
五、吃粥:留白的含蓄味
师:他惊异得喊起来,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腊八粥终于熬好了,可以吃啦!(板书:吃)谁来读——
生:(朗读)“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师:关于八儿吃腊八粥的这个场景,作者只用了24个字、3个标点,戛然而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八儿怎么吃腊八粥的。
师:对呀,吃粥才是真正让八儿喜得要发疯的事情呀,他怎么不写呢?他不写,我们来写!来,仔细看这一幅图,抓住一个细节,写一写八儿吃腊八粥的样子,注意书写整齐。 生:(想象写话)
师:好,我找了两位同学写的,我们先看这位同学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 师:(朗读学生作文)八儿端起小椅子坐到桌子边,他拿来了一个大碗,用小勺子敲着碗边,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迫不及待地大叫道:“妈!妈!快给我吃!”说着,他自个的口水便顺着嘴角落了下来。
师:有意思!行款很整齐,字迹也很端正。再看这位同学的——(投影学生的作文纸)——
师:(朗读学生作文)八儿妈递给八儿一碗腊八粥,八儿见了,这小眼神儿,忙从妈手中抢过,捧在手里,热得他舒心地叹了口气,一手抓起勺子舀了一大勺粥往嘴里送,还含含糊糊地说:“多给我留点儿,你们慢点儿吃。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瞧,咱们同学自个儿就能把吃粥的场景写得这么有意思,那沈从文他干吗不写呢?
生:他在这里戛然而止,是因为他想给读者留下悬念,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生:我觉得作者是为了让我们也想象一下八儿吃粥时的样子。
师:也就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是啊,同学们,你们瞧,这又是一种写法,避实就虚,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六、主旨:人性的乡愁味
师: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实则是那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八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八儿。 生:我看到一个贪吃的八儿。 生:我看到了一个淘气的八儿。 生:我看到一个满满童心的八儿。
师:本来就是小孩子嘛,童心啊,天真啊,活泼呀,可爱呀。那么,从这篇文章当中,除了这人物形象之外,你还能读到些什么?
生:从第九小节可以看出,八儿跟妈妈讨价还价,要多吃点腊八粥,但到第十一小节,他又说,我吃四碗,你吃两碗,但是妈妈说,是呀,八儿说得对,可以看出妈妈对八儿有种溺爱的感觉。
师:这一份爱虽然从未说出口,但却伴着粥香,萦绕在心田!
生:从这篇文章中,我还可以看出八儿的淘气,从一开始八儿和妈妈撒娇,到后来八儿和妈妈讨价还价,一直到后来肚子已成一面小鼓了,写出八儿是非常贪吃也非常淘气的。 师:你还沉浸在八儿的那种可爱的样子里面。你还能读出其他吗? 生:我还可以读出八儿的无忧无虑。
师:那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你还能读出什么呢?
生:我觉得作者在写八儿,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文中的八儿是无忧无虑而且非常贪吃,非常调皮,所以我觉得他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向往和渴望。
师:那份怀念,对不对啊?那是家乡的味道,甜入心扉,就跟腊八粥似的。
生: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习了很多沈从文的家乡话,那说明他是怀念乡音,想把家乡话带给全国人民。
师:带给更多的人,最美是乡音啊!
生:这里我还可以看出腊八粥不仅让老老少少非常喜欢,而且这里的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腊八粥给作者也带来了很大的印象,也让作者十分的怀念。
师:那一份情,是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同学们,沈从文22岁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谋生,不管是穷困潦倒还是功成名就,都时时思念着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生长,和这一切都分不开。几十年来,他对故土的这份深深的眷恋,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而又质朴,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那就是生活。那浓浓的情,那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也流露在字里行间。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比较一下,同样的腊八粥,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下课!
二、选择题
2.
8分23秒的震撼
①
那年,我在南非克普格国家公园拍摄风光片,意外地捕捉到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真实画面。 ②那天傍晚,一群野牛正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而在前方不远处,六七只狮子,正藏在草丛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两头大野牛和一头小野牛不知道前方危机四伏,它们欢快地向前奔跑,距离队伍越来越远,却离狮口越来越近。
③没有任何征兆,埋伏的狮子们就纷纷跃起,三头野牛猝不及防,已与狮子获路相逢。 ④野牛急忙掉头逃跑,但是,狮子的速度更快,一只狮子几个起落,就追上了落在最后面的小野牛,并将其狠命地扑进河里。小野牛在河水里挣扎着,几只狮子一起咬住它,它们要把这个战利品拖上河岸来享用。但就在小牛即将被拖上岸时,河水里突然一片翻腾,一条巨鳄从河中一跃而起,它张开血盆大口,牢牢地咬住了小牛的尾巴,向河里狠命地拖拽着小牛。就这样,群狮与鳄鱼在河边展开了争夺小牛的拉锯战。几番撕扯,胜负已见,最
终小牛被拉上了岸。
⑤我看着镜头里那可怜的小牛,它即将成为狮子的美餐了,这也许是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必然结局。但我发现,镜头里突然有了新的内容。
⑥那刚刚逃走的两头野牛,竟带着近百头身强体壮的野牛狂奔而来。原来,它们在生死关头,丢下小牛逃去,并非为了苟且偷生,而是去搬救兵。 ⑦
众野牛如风而至,把几只狮子团团围在中间,一头野牛开始狂追一只狮子,这画面让人毕生难忘:在强悍的猛兽面前,这头食草动物的温顺软弱已经荡然无存,它吼声如雷,似威武的战将;而那狮子的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它在这头野牛面前落荒逃跑。但是,剩下的狮子依然咬住小牛不肯松口。 ⑧
野牛们终于发怒了。它们站成战阵,逼近狮子。一头野牛对着狮子疾冲上去,用牛角猛力一挑,一只狮子就飞到了空中,然后要猩猩摔到地上。几个动作,在瞬间内一气呵成,让人忘记了这竟是一头野牛。群牛怒吼,开始发动进攻,在雷霆万钧的气势下,剩下的几只狮子终于面露惶恐,它们无力地抵抗了几下,便松开口,四散逃窜了。 ⑨
如血的残阳中,野牛们如一个个勇猛的战士,它们用勇敢与力量,上演了一场悲壮的生命之歌,令人动容。 ⑩
我看了摄像机上时间,从小野牛落入群狮之口,到众野牛奋力救出小野牛奇迹逃生,这一过程只有短短的8分28秒。 11○
8分23秒的牛狮之战,完全颠覆了我曾经对于强者和弱者的定义。强者与弱者,原来并不取决于体魄的强壮或孱弱,也不在于其食肉还是今草。 12○
强与弱,是一种精神与意志的较量。有些个体,看似软弱,可它们一旦同仇敌忾、紧密团结在一起,就会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在这种力量面前,再强悍的对手都会被折服,被击败。 1.
在不使用“猝不及防”和”狭路相逢“两个词语、又不改变原段意思的情况下,请重写第③自然段。
2.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第⑩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都提到“8分23秒”,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从牛狮之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你是怎么看待他的观点的?结合平时所见所闻谈谈。
3.
礼物
①他推着那辆崭新的“安琪儿”慢慢走着,想着女儿看到这辆自行车时将有的雀跃欢呼,他为自己选择的礼物不由自主地笑了,他知道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②女儿很不幸,他总是这么认为,在她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却失去了母亲。当时,他就暗暗发誓,今后,他会将此生所有的爱都交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就是他的唯一,是他所有的财富,他定会让女儿享受到别人能享受的全部的爱。
③但是他只是一家小工厂的工人,每月那点可怜的收入,除去父女俩的生活费用所剩无几。别的孩子一年四季总有新衣服穿,女儿却一年到头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了的校服;别的孩子可将大把大把的钱扔进电子游戏室,而女儿仅有的娱乐就是帮那个几年前花一块五毛钱买的洋娃娃梳梳头;别的孩子都是每天坐在饭桌前等着开饭,女儿却差不多负担了所有的家务……这一切,使他对女儿产生了深深的内疚感,女儿弱小的双肩本不该承受这一切啊!
④“没妈的孩子真可怜。”一听到邻里这样的议论,他的心就像被针扎着一样疼。 ⑤女儿是非常优秀的。每一次的考试,每一次的学科竟赛,女儿总是第一。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他不知道别的家长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自豪感,是怎样来庆祝的,他能做的,就是让女儿吃上一顿她爱吃的莱。
⑥女儿快十五岁了。一天,他说:“等你再拿一个第一,爸爸买辆自行车给你。”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暗淡了下来:“不,爸爸,我真的不需要。”虽然女儿这样说,但他明白,一辆自行车对女儿的意义。
⑦上小学时,别的孩子有车接送,他却只能每天牵着女儿的小手陪她走到学校。现在女儿上了中学,不用他送了,可他知道,学校离家更远了,别的孩子都骑自行车,可女儿……每当刮风下雨,女儿回来总是一身泥水,一脸疲惫,他见了不知道多心疼。他也曾每天给女儿几元钱,让她乘公共汽车,女儿收下后,却在他生日那天送了他一双不很名贵却足以让他珍惜一辈子的皮鞋。女儿也知道,他太需要一双皮鞋了。女儿真的很乖,他为有这样的女儿而骄做。 ⑧
这次考试后,他发现女儿沉默了许多,考试成绩也迟迟没有告诉他,他隐隐猜出几分,却什么也没问。他决定无论如何,一定会在女儿生日那天实现自己的承诺。 ⑨今天,就是女儿十五岁的生日,一大早,女儿出乎意料地主动给他看了成绩; 那是一个比以往任何一次考试都低很多的分数。“没关系的,要相信自己。”他擦干女儿眼角的泪,对她说。
①尽管女儿没得到第一,他仍旧去了商店,挑来挑去,最终,他选了一辆“安琪儿”,红色的——红色代表希望,女儿一定喜欢。
①回到家,女儿已将饭做好了。“来,看看爸爸给你买的生日礼物。”他拉着女儿的手说。 ②女儿诧异地跟着他出了家门,mÒ
地,女儿惊异了。一滴,又一滴厖女儿的泪正一滴一滴往下落。 “喜欢吗?”他问女儿。
④半晌,女儿才抬起头说:“爸爸,对不起。”
⑤“傻孩子。都十五岁了,还尽说傻话。”他摸了摸女儿柔软的头发,又轻轻擦去女儿脸上的泪水。
①“你长大了。”他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女儿眼里竟又蓄满了泪水。 ①“怎么了,你哪不舒服?”他焦急地问。
⑧女儿慢慢抬起头,轻轻地说:“其实,爸爸,这次我仍是第一。” 1.写出第②自然段的注音字。 mÒ 地
2.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⑥自然段中女儿的眼睛为什么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B.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 C.表现了父女相互关爱的深情。 D.重点表现女儿的成熟、懂事。
5.读完本文,你更喜欢文中的谁?请分析其性格谈谈理由。 1.蓦 2.对比
将女儿与别的孩子作比较,以别的孩子生活的享受和任性反衬出女儿生活的贫苦和她的勤劳懂事。
3.女儿的眼神亮了一下是因为爸爸要给她买她非常需要和渴求的自行车,随即又黯淡下来是因为她想到自己家生活的拮据,她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想爸爸破费。 4.C
5.示例一:我更喜欢父亲。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慈爱的父亲。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对女儿奉献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对她拥有无私而汹涌的爱。示例二:我更喜欢女儿。文中的女
儿勤劳、懂事、成绩优异。在清贫的生活中,她始终刻苦学习,并帮助父亲分担家务。她十分理解父亲,宁可自己辛苦走路上学,也不愿意父亲破费操劳,懂事而成熟。
4.
局长的鱼 大海
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开始苍老时,已经57岁。局长明白,按照惯例,要不了一年,自己将退居“二线”,改任调研员。身体看似硬朗的局长,开始有意无意,为行将退休的日子做准备。
同事们说,局长您的字漂亮,再加紧练习下,说不准退休后会成为大书法家呢! 局长嘴上笑笑,没说话。
同事们说说也就罢了,只有小黄知道,局长除了特别好吃鱼,还有个工作之外的癖好:钓鱼。局长从没在同事们面前提及钓鱼之事。小黄是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处理单位的文秘工作,常常要将往来文件呈给局长审阅,少不了要去局长家里或者不是单位的地方找局长,自然如道局长的业余癖好,尤其是近半年,几次周末,小黄带着加急文件找局长时,发现他都在钓鱼。
年中,市委组织部一纸调令,将单位的经济科科长调走。局党组将空的经济科科长位置放出,在单位宣布;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符合晋升条件者均可报名,一律竞争上岗。干了五年办公室副主任的小黄,大学读的是区城经济专业,有心去竟逐这个位置,却发现符合条件的同事多达六人。在干部提拔越来越公开、公平、公正的今天,这次竞岗选拔,非过五关斩六将不了有!报名后的小黄,想到局长的癖好,灵机一动,专门请了一天假,跑去邻市一家上档次的钓鱼商城,花5000元买了套高级钓具。
一个周末,小黄带着新买的钓具,叩开了局长家门,就是顺路给局长带了条装备。局长有心拒绝,想了想,还是没说出来。小黄趁热打铁,说局长,要不我陪你现在就去试下?局长心痒痒,说也好。就拿着新钓具,拉了小黄去了河边。有了上好的装备,结果自然非同一般。小黄买的钓具在大派用场,局长用它钓到一条七斤重的野生大河鲤。
当晚,局长兴奋得亲自下厨,将河鲤分不同味道烹之,与小黄在家中食鱼对饮。几杯酒下肚,脸红耳热的局长扶着小黄肩膀,说了很多往事。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因为我是渔民的儿子,父辈们风里浪尖辛苦打鱼谋生,我生在船上以鱼果腹,不爱吃鱼爱吃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黝黑的脸庞,似懂非懂。 局长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钓鱼吗? 小黄说,不知道。
局长说,父辈们不赶海下水时,靠岸停歇结网补漏别无其他娱乐,我则拿根竹竿在船上钓
鱼玩,我不爱钓鱼爱什么?
小黄看看局长粗壮的胳膊,点了点头。但此时此刻,小黄迫切想打听的,是关于竞争上岗的事,但欲言又止。
局长说,人生有些东西犹如捕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光想也没用,努力了就好;大家心里都装着盏灯,像鱼膘那么那么大的灯,真的很亮很亮呢!局长说完,用手比画着鱼的样子。小黄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见杯盏之间局长称兄道弟不断,自己也喝了几杯后,慢慢地心就踏实了。
后来的况岗过程,经过公开演讲、面试答辩、领导评鉴、民主没评、拟任公示等环节,脱颖而出的小黄,终于经济科科长。长嘘出一口气的小黄,手里捏着任职通知书,心里有了几分庆幸:幸好当时买了那套钓具,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成了正比,看来值得啊! 不久,全市公开遴选镇区制职领导,小黄乘胜报名。经过几轮激烈北争,再一次优胜而出,被组织推荐为某镇副镇长,即将履新上任。
小黄临行前夕,局长钓到一条大鱼,邀小黄来家吃鱼,说是为他饯行。饭前,局长递给小黄一个信封:谢谢你上次给我买的钓具,那套东西相当好,让我如虎添翼呢,那些鱼啊,一条接一条地上钩!
小黄接来拆开一看,立时呆了:厚厚一沓钞票,足足有5000块啊!就有些发蒙。 局长说,我工作到今天,虽然钱财不多,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倒也知足安心;我要是白拿你这套东西,弄得退休不宁,恐怕到时连鱼都钓不成!
小黄有些发颤,说,上次竞岗,局长你帮了我大忙,否则我怕是胜不了他人呢! 局长大笑:错愕之间,局长扶了小黄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也是当领导的人了,今后肯定会面临很多诱惑;今天请你来家吃鱼是想告诉你,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人生的路漫漫啊,我希望退休后开开心心地去钓鱼,也希望你能轻轻松松来我家吃鱼。
局长言毕,忙手忙脚地将几盘鱼香扑鼻的好菜端上桌来。
躺在盘子里的蒸鱼鲜嫩无比,在灯光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刺得小黄眼睛发疼。小黄举杯投箸,已是泪光迷蒙。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20期,有删节)
2.你如何理解“我替你处理了初一的不正,你可要去了十五的歪风”这句话?
1.“过五关斩六将”引申自《三国演义》中 (人物)的典故,在文中的意思是:
3.第一次和小黄吃鱼时,局长为什么对小黄说他喜欢钓鱼和吃鱼的原因?
4.
小说以“局长的鱼”为标题,十分精妙。“鱼”是小说的线索,是局长和小黄交往的重要媒介,你认为“鱼”还有没有深层次的含义?
5.文中的局长有什么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1.关羽 符合经济科科长职位的人选较多,小黄竞争这个岗位困难重重
2.“我”替你处理了上一次你向“我”行贿的事,并将钱还给了你,希望你以后不要受到权力的诱惑而再次犯错。
3.对小黄诉说了自己不忘初心,生活始终质朴,暗示了小黄做人要走正道,不要被贪心和权力迷失。
4.有“鱼”还指像小黄那样的人。因为局长位高权量、很容易的来小黄那样意图走不正之路的“鱼”。
5.①清醒睿智:别人奉承他字好,小黄给他送钓具时,他都没有得意忘形。②质朴、知足:保留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对生活满足,不贪心。③爱才惜才:竭力喝奶粉才干的小黄走上正路。为官清廉、正派:不收贿赂。
5.
住在母亲的掌心
一
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问,今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半天。母亲说,今天是你的生日啊。三十几年了,母亲不怎么看日历,儿子的生日却一次不落地记得。小时,日子过得再怎么艰难,母亲到了这时总给我煮两个鸡蛋。而且,母亲总要将手长时间放在我的头顶上抚摸,让我周身流遍慈爱。
儿子回家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儿子说,今天星期五,明天不用上学了。妻子回家我问妻子。妻子说,今天18号,好像还是星期五,有《同一首歌》。连我自己都不记得,他们还会记得?儿子的生日只有母亲记得。因为几十年前的那个寻常日子,一个生命的诞生,对其他人无足轻重,而对一位母亲来说,却惊天动地。
二
母亲犹豫了好长时间,她有些急切,又有些迟疑。终于,她拿出了一块玻璃。我不知道她这是干什么。母亲说,把它放在你的电脑前面,兴许能挡挡辐射。这是一块普通的窗户玻璃,不普通的是,边角已被母亲用砂轮磨得光滑如水。这才回想起,母亲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向我打听有关电脑辐射的知识。
我日夜坐在电脑前写作。母亲不知从何处听说,电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伤害”被紧张和担忧无限夸大。而她又一直认为她的儿子是何等的粗心大意。能想象出,多少个不眠之夜,母亲冥思苦想,才想出了“高招”。当儿子对一切都粗枝大叶掉以轻心时,母亲的
心,却像敏感的雷达,小心地捕捉着可能对儿子构成伤害的蛛丝马迹,母爱无微不至。 ......三 每次去看望母亲,她都会整上一桌子山珍海味。她静静地坐在桌边,希望能看到儿子昔日狼吞虎咽的样子。可是,我现在的食量不能让母亲满意。后来几次去,就发现阳台上放了几口大缸。缸里是为我制作的泡菜。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母亲终于满意了。每次她用一只很大的玻璃瓶装好泡菜让我带回来。坐在车上,我把泡菜放在掌心。脑海里想象着白发的母亲,是怎样快乐地在几口大缸之间围绕穿行。在那个寒冷的季节,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每次的玻璃瓶都用一块毛巾包好,外面再套上网兜。让我的手掌时时感到温暖。车子载着我离家几百里。我在外漂泊,我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手中的泡菜,仍然住在母亲的掌心。 1.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 ; (2) ; (3) 。
2.文章中写了“我”问儿子和妻子今天是什么日子及他们的回答,看上去没作用,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3.作者说“我边吃边赞美泡菜,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为什么要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
4.本文语言意蕴丰富,让人回味无穷。请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带点的词语。(任选一个)
5.文章题目“住在母亲的掌心”改为“细心的母亲”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人,他们在细节中无比深挚地爱着自己的孩子。而我们生活中往往忽视了这些细节,请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悟。
1.(1)母亲记得“我”的生日(2)母亲为“我”做防辐射玻璃(3)母亲为“我”做泡菜。2.不可以,写儿子和妻子不知道“我”生日,是通过对比突出母亲对“我”的爱之细微。
3.“我”重新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是为了让母亲感到欣慰,让母亲关心儿子的心情得到满足。这也是“我”报答母亲关爱的表现。
4.雷达: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母亲对“我”的随时关注,像雷达搜索情况一样。蛛丝马迹:是形容母亲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连最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
5.示例:不好。“住在母亲的掌心”题目的含义是“我”永远被母亲捧在掌心,就像母亲手心的宝一样。住在母亲掌心的孩子总是最幸福的人。这样的题目含蓄而富有深情,既表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又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是一个很好的题目。而改后的题目缺少形
象性,不够深刻。
6.略(能够写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某些细节,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