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画面背诵第九自然段。
3、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高超的技艺以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的高尚情怀。 4、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教学难点: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二单元,我们的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你所知道的艺术都有哪些形式,(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板书月光曲)看了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吗?(学生质疑课题)
当学生说到谁写的月光曲时,师过渡:这个问题老师现在就可以给你解答,他的作者是贝多芬,并且老师还带来了他的简介呢,来你来读一下,学生读,谈感受。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探究吧?课前老师已经安排大家预习了,来考考你 1、生字识记(指明读,处理券、奔、粼)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谁干了什么事? 三、品读感悟
过度:即兴创作?真是一位大音乐家,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哪项感觉尤为重要,(学生回答)对,听觉,那贝多芬在本文中都听到了什么呢?
1、贝多芬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适机引导并板书:琴声、对话、夸赞) 2、感受琴声
看来大家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现在带上你的耳朵,我们和贝多芬一起来倾听琴声吧,琴声在哪里?
怎样的琴声?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不熟练也就罢了,可这首曲子(正是他的曲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贝多芬,你会想些什么?(板书好奇)看来大家充满了好奇,贝多芬也是出于好奇,于是走近了茅屋,他又听到了什么? 3、倾听对话
兄妹俩都说了什么?(学生读句子)
老师将他们的对话请到了白板上,来自己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学生读) 感受穷,指导朗读,我听到了一丝愧疚,你为什么愧疚呢?为什么呢?体会妹妹的渴望,指导朗读,为什么这么渴望却说成是随便说说罢了呢?体会妹妹的体贴。
同学们说的真好,把这些词语加到说话前面就叫提示语,提示语能够体现语气与情感,来,找一个愧疚的哥哥,来一个体贴的妹妹,谁来?(两组学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快进屋看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找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穷?(学生谈感受)是啊,他们不仅穷,而且还失明了,此刻我有一个疑问既然这样为啥还要弹钢琴呢?即使是旧的,价格也不会太低吧?为什么哥哥,一个做皮鞋的哥哥还要给他买呢?(体会热爱(对,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不管你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只要你热爱,它就给你带来快乐)和关心) 4、感悟赞叹
看来你们读懂了兄妹俩的心思,贝多芬懂了吗?所以,出于同情他决定为盲姑娘弹奏一曲,这不仅是个大音乐家,还是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的确是这样,贝多芬曾经说过(课件呈现贝多芬的名言)此刻他是幸福的,于是他弹起了那首姑娘认为特别难弹的曲子,一曲终了弹得如何,且听姑娘评价,盲姑娘是如何评价的?(学生找句子)读(感叹号,读出情感)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符号?问号表示疑问,表示疑惑,加上您,你觉得应该如何读?他在猜测,既然猜测,怎么会用就是呢?肯定!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呢?她看见了吗?那她怎么如此肯定?看来这个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还很懂音乐,贝多芬
这是遇到了(知音啊)他的心情会怎样?激动的贝多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补白)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让两个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成为了知音,(板书知音) 三、品读月光曲
于是贝多芬决定为姑娘再弹一首,于是就有了月光曲,那个自然段写了月光曲(9)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月光曲,多么优美的画面,老师把他们放大,我想读给大家听,(师读生评价)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舒缓,渐高、激昂)现在请你按照这三种不同的旋律,把他们分成三个不同的画面,来用你的朗读来表现着富有变化的画面(2个学生)配上音乐会更加美好!
这美好的画面是真实存在的吗?你从哪里知道是想象出来的?只有皮鞋匠产生想象了吗?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她也产生联想,她联想到了什么? 是什么让兄妹俩产生了如此美好的想象? 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拓展升华
1、荷塘月色畅谈感想! 2、补充资料 五、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6月光曲 琴 声 对 话 赞 叹 好 奇 同 情 知 音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的理解没有难度,但五年级的学生缺少的是鉴赏能力,所以在这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方法的指导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效果分析:
通过课下随机抽测,发现学生生字识记比较牢固,90%的同学能够认读书写,而对于“艺术的魅力”都能够感受得到,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大多数同学能够在习作中运用。 究其原因,知识内容不牢固可能是因为课堂上训练不到位,二对于写作方法的知道可以继续加大力度,积累好词佳句,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鲁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位于第二单元第二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本文让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对话描写等,使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身;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月光曲》评测练习
一、听写。
二、小练笔,看图,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
《月光曲》课后反思
本课是五年级下学期的第六课,重点是让孩子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想象和联想的写作方法。为了实现这连个目标,我设计了多个环节,其中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处。
一、补白。整堂课中,我设计了两处补白“当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后,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想些什么?”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的赞叹后,他会怎么想?,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
二、 “艺术的魅力”贯穿始终。文中我就几次提炼了艺术的魅力,第一次“艺术不分贵贱,不管你是贫穷的,还是富有的,只要你热爱,艺术就能带给你快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让两个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成为知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在于,他能够带给人无尽的想象和联想”“贝多芬失聪仍然坚持创作,这就是热爱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让孩子在总结提炼中切实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以听为线索,提炼全文,一开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贝多芬都听到了什么”并适时提炼板书“琴声 对话 赞叹”,然后解读文本,鉴赏魅力。
四、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知,读中学。
五、板书设计巧妙,最后总结中,我将板书设计成了音符的形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与艺术的魅力呼应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不足,我以后会继续尽善尽美。
《月光曲》课标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课堂上我重点指导了易读错的生字和多音字。指导了“粼”的书写,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美观漂亮,然后学生跟随老师范写进行书空,让学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多种方式的自读、品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月光曲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