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2016年第43期(总第307期)·高教论坛·教学的启示自我决定理论对《组织行为学》贺艳芳(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00)即意味着积极性越高。这一理论及相关理论体系对研究摘要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够自我控制的事物更有兴趣,论述自我决定理论对《组织行为学》教学带来人们学习动机及行为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性质及自我决定理论内容,的启示。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组织行为学;动机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一、《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性质《组织行为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理论课程,是系统研究组织管理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是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但是,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还在于这门课几乎不存在绝对的准则,不能靠死记硬背来提高能力,应引导学生去“悟”出此领域学者们所总结出的相关理论,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学习动机研究尤为重要。在笔者十年《组织行为学》教学经验中,认识到自我决定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较为良好的教学目的。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内容自我决定理论是由Deci和Ryan提出来关于人类行为的动机理论。该理论经过近40年发展,对个体行为的激励有重要指导价值。该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够自我控制的事务更有兴趣,也即激励程度更高。当人们感到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时,激励程度会降低。认知评价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揭示外在报酬对内部动机的削弱性影响。并将外部环境区分为控制性和信息性。所谓控制性质的奖励是指当个体达到某一特定结果后给予的奖励,如金钱、奖品、荣誉称号等,这类性质奖励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信息性质的奖励是指给予个体积极反馈,让个体体验到能胜任所从事活动,或使个体知道如何更好胜任该活动,这类性质奖励可促进个体的内部动机及随后的行为。有机整合理论阐述了外在动机不断内化或整合的过程。通过内化,个体将社会认可的规则、价值观等转化为自己认同的规则或价值观,并将它整合到自我之中。该理论将内化区分为四种水平: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自我决定的这些理论对教学极有启发,运用得当,可带来好的教学效果。三、自我决定理论对《组织行为学》教学的启示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践。1.调动学生兴趣,为内在报酬而学习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一个人自主选择采取某项活动,而不是为完成某个外部目的而进行活动时,同样的活动更可能被激发出积极性或更快乐。笔者在课程开始时即强调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提高个人领导能力,而非为期末考试。而提高个人领导能力,也是每个学生想要达到的目标,属于内在报酬。假设讲授水平能达到学生心理期望值时,那么是否能够有所提高就完全在学生本人可掌握的范围。这样,学生原本以“期末考试及格”作为目标,现在的目标变为: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本人自我成长。笔者认为,若能调动起学生兴趣,教学势必事半功倍。“师傅4文章编号:1002-7661(2016)43-0004-01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组织行为学课程讲授的是心理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组织内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而对于心理与行为规律,每个人都有一定体会,绝大部分人都愿意探究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改进自己行为。所以学生本身对课程有一定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我会将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的兴趣始终且深入地保持着。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边听边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判断,很容易感受到有所收获,兴趣大增。于是,来上课渐渐变为学生的自我选择,他们不愿因旷课而失去有助个人成长的机会,课堂上也极为专注,效果较好。2.内化外在动机,调节自我行为现实中,总有人对学习缺少内部兴趣。同样有部分学生难以对《组织行为学》课程产生兴趣。那么如何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何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或者让外部激励产生与内部激励相似的理想效果呢?有机整合理论阐述了外在动机不断内化或整合的过程。通过内化,个体将社会认可的规则、价值观等转化为自己认同的规则或价值观,并将它整合到自我之中。笔者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在个人工作乃至生活中,了解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与其个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认可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学习,这本身就是有机整合理论所说的整合调节。当个体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价值,开始认同和接受时,认同调节就会发生。发自于认同动机的学习行为更具有自主性,更为主动积极。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明确认识到组织行为学对个人行为的显著影响,会在课下来找老师,主动请教各种问题,甚至主动要求老师提供相关方面的专业参考书,自己愿意进一步地去深入研究学习。3.降低外部报酬影响,弱化心理反感认知评价理论揭示外在报酬对内部动机的削弱性影响,认为信息性质的奖励可以促进个体的内部动机及随后的行为,而控制性质的奖励及威胁性的惩罚、设置期限、强制性目标、竞争等各因素都会削弱个体的内在动机。首先,笔者尽可能不采用上课点名方式来控制学生,让学生内心里产生:我来上课就是为了不被记旷课,不被挂科,从而内心反感。其次,不强制回答问题。大家知道,问答问题的数量及质量一般被作为评价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的标准之一。但若是强制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就有了被控制之感。同时笔者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也不给出绝对的评价。因为每个人认识问题的角度、深度都有所不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给出唯一的答案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且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往往只是告知学生如何从高度、深度及广度三维度来评价问题的答案。再次,考试只是作为评判学生成绩的一种方式,以此反馈学生的学期学习情况,不以此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