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典通用-经典通用

来源:赴品旅游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Vocational education \"Work and 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NI Xiaomin, QIU Lijuan

(Sichuan Electromechanical Institut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Work and 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vocational colleges use of corporate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aper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work and study combin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we found that the professional is currently still at the surface level of cooperation, it did not reach the degree of depth were steril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be further explored and deepened. 0 引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如英国的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的 “合作教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育”、“社区学院”,德国的“双轨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我国也于1991年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共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紧跟社会需求、了解行业背景,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联系与企业,搭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互培共育的长效机制。

我校作为国家第二批全国100所高职“骨干”院校建设单位之一,电子电气工程系也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探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渠道,力求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推陈出新。 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调查

自成立高职院校以来,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直与多个就业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2006年以来,先后与钢城企业总公司、江苏涌金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式”合作办学协议,同时还承担了大量的攀钢集团公司各大厂矿的工人、技师培训等工作。校企双方合作以来,在教学设施、教学师资力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量、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1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大改善了教学设施 目前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办学条件优越,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中央实训基地”、校内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建有集教学、培训、生产于一体的PLC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过程控制实训室、电机多功能实验室等共享型实验实训室20个,各类仪器、仪表、设备2096台套,占地3189平方米左右,实训工位800个,价值总额1219.524万元的设备,生均仪器设备值0.55万元,生均实验实习场地面积1.44平方米,先进齐全的西门子自动化设备在省内高职院校居于领先水平。

1.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大大增强了师资力量 我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群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中级职称26人,硕士11人。有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的16人,高级技师3人,技师12人,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9人。有四川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攀钢专家1人,全国冶金行业名师1人,学院学科带头人3人,四川省教授级职业咨询师1人。兼职教师29人均为来自攀钢等大型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该专业群教师治学严谨,教学及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1.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衡量和检验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硬性标准就是就业,我系电子电气工程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一直较高,由于该系长期贯彻专业技能培养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近年来毕业生就业供不应求,就业稳居学院前列,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就业单位多达百余家,遍布全国各地,有些优秀的学生甚至在大二下学期就被不少企业预定。截止今年三月底,从四川公布的2011届全省高职高专生情况来看,全省2011届高职高专生签约89987人,签约率为58.41%,我系2011届毕业生签约率达97.92%,高出四川省平均水平39.51%。学生就业稳定性好,成材率高,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方方面面的一致认可和赞赏。 1.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圆满完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38年的举办历史,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四川省精品专业,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及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电工电子与自动化中央实训基地”,是学校的龙头专业之一。该专业学生于2008年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首届高职高专技能大赛,获“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比赛项目三等奖,取得了云贵川渝等西南地区的最好成绩。

近3年来,由于“工学合作、校企结合”的力度加强,加之“涌金班、大工种班及成铁的订单式培养”吸引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电子电气工程系年均招生以20%的速度递增,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新生入学报到率达98%,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2300人。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与学校的目标冲突

根据调研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是为了根据教学质量评估指标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获得自身不具备的实习、实训条件,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项目,从而增强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以此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企业方面,其合作的出发点是人才储备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通过合作,吸收一批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员工,解决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从而降低自身用工成本和人才储备成本,并利用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来提升企业的形象,这就导致企业的目光最终停留在经济利益的获取上。由于双方没有形成统一的契合点,没能建立有效的共融机制,所以合作层次低,基础相对薄弱,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学生沦为企业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违背了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共育的初衷。

2.2 企业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根据我系教学计划中的规定,三年制高职类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放在最后一学年。由于学生下厂后不熟悉工艺,不了解厂矿设备的运行状态,企业还要投入人力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企业提供岗位选择的余地也不大,很多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简单性重复的工作岗位上,在实习过程中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轮岗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岗位技能,也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过程,这些都影响学生对行业和企业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无法对自已今后的发展作出明确的定位。 2.3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发现,虽然我系“双师”素质教师比率比以往有明显提高,但很多是仅通过参加一两次培训而获得的相应资格的“双师”,真正在企业有一两年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也就是说真正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能传授理论知识和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教师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一方面影响教学质量水平,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真正意义上双师队伍的匮乏也不利于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各方面合作,弱化了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生产研发中实际问题的环节,成为合作中的“短板”,阻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2.4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许多院校认为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应该归企业管理,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事情学校只需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这种观念降低了学生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管理压力,减弱企业的合作意愿。学生虽在企业进行实习,学校应该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专业教师也要做好现场的指导工作,决不能放松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要形成以指导教师、企业师傅、班主任、辅导员等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对学生的多轨并行的管理机制,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只有通过及时充分的信息沟通和及时有效的传授指导,才能达到理想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效果。

2.5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为了使校企合作全面、健康、持续发展,我们还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渐探索、摸索出一套适合我系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的评价机制,相互监督和约束,共同提高合作成效,以利于校企合作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各大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加快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制,保持较大的灵活性。鼓励各专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特点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积极主动的探索符合区域特色、贴合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共育道路,根据“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行业生产情况,调整课程设置,让企业共同参与教材开发,积极鼓励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企业需求来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零缝隙,学校与企业零距离,真正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共育,为社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ZD015,课题主持人:杨理连) 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期浅层次合作到深层次推进的实践过程,但客观上校企合作双方参与深度不平衡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四个合作”“12字培养模式”以及“双主体”人才培养等概念的提出,都说明当前与今后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将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领域。 一、高职教育推进深度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办出质量特色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人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推进深层次校企合作,发挥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以及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2.高职教育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由此可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深化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加强合作,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3.区域经济扩大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制约。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各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为区域输送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与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并且可以扩大区域人力资源的储备,提升区域人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合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涵定位的认识

校企合作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院校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伴随高职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校企合作表现为“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这个阶段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企业单向地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见习、实习”。相对而言,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较有优势,而地方政府举办的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较为困难。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院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也再次提及“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以此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合作理念上,从单纯的院校单方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院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发展,合作范围涉及实训实习、订单培养、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合作研究等。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难以持续深化,影响合作效果。

近些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不断反思和创新中逐步走向深化,表现为“校企一体”的交互性深层次合作。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职教界提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011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草案)》首次提出“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概念等,使校企合作不仅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使企业在人才使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感受到合作对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作深度和广度都逐渐加强,校企合作趋向于一种“校企一体”或双主体型的、互动性强的深层次合作模式。笔者认为,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校企合作是其基础,工学结合则是其目标,顶岗实习则是重要手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三、校企合作主要实践模式的梳理

1.“订单式”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战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由用人单位通过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校企密切合作、互相信任、互利互惠为基础。通过签订用人订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一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一致,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训相一致,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订单式”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以院校教学为辅、企业培训为主,院校规定学生在求学之时就与企业签订就业或培训合同,企业作为职业培训的核心主体,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办学中,自觉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参与从院校招生到学生毕业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然而,“订单”培养对合作企业要求较高,企业要有较大的人才需求,而且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因此,“订单”培养比较适用于与管理过程规范、岗位技能标准高的大型企业合作,其人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才培养质量会受到院校的办学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学生的就业意愿等多方面的影响。

2.“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训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学生在院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半工半读,利用院校和企业两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者,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学生在企业期间是工作者,以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和能力来要求自己,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认识最新的生产技术与产品,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等。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相类似,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用在院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用在企业实践的经历来补充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并通过实践来强化专业知识的记忆,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此模式适合于职业岗位要求较高,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才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技术专业。

3.“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是指高职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在距离毕业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内,在企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业、院校、学生以及家长共同认可情况下,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一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毕业之前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将在院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并且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达到企业、院校、学生共赢的目的。当前,“顶岗实习”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被广泛应用,成为职业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办学普遍采用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特点是合作方便快捷,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自由度较大,校企双方的相互影响较小,但合作深度不够,且缺乏一定的延续性。然而,中小企业对岗位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也考虑到自身劳动力成本的问题,所以比较愿意接纳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

4.“产学研结合”模式。高等院校科研水平是提高其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其长久、稳定、科学发展的必要因素。由此,“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应采取的主要办学模式之一,也是加强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该模式中,院校与企业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要素优势,将科研作为合作办学的重点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科研使校企双方合作更加紧密。校企双方组成科研团队,共同搭建研究平台,进行科技开发或就技术创新进行专题合作。院校发挥专业师资的长处,企业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在校企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就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决的技术瓶颈展开技术攻关,共同研究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项产品、技术,形成院校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企业生产技术服务于院校的科研实验的良好局面。

在国外的一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科研也已经成为联结校企办学的重要桥梁。日本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院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企业为院校募集资金,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院校接受企业有关科研项目的委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校企双方在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交流与互动,以期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分析

1.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目前,政府在资金投入、管理机制等方面采取一些指导政策,但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急需进一步深化。首先,政府要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1996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实施以及保障条件等方面作了有关规定,但是其中对于校企合作的规定过于笼统化和原则化。由此,应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构建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对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等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作出具体的规定,不仅要明确企业不履行合作义务和违反职业教育法规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且要采取减免企业税收、为企业提供项目资助等鼓励性政策,通过规范立法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也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要根据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出台落实国家关于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制定相关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等。宁波市2009年3月实施《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我国校企合作立法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制定并下发《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这些都为其他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再次,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并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构建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等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渠道,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大部分是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合作层次也主要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场所、项目资金等浅层面的合作。企业由于与院校在社会职责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主动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对企业而言,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应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意识到企业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者,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和创造的价值。要树立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体会到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意义。企业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要真正将参与、支持、配合校企合作办学视为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行动上要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和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师资等。企业要选派技术专家或操作能手到院校兼职授课,将最新的产品、技术、工艺等引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与当前就业市场信息,与职业院校进行良好的沟通,形成有效的协调模式,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制定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章程和工作条例,做到周密安排、有效管理,为与院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提供制度保障,在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院校增强办学优势,主动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但由于自身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训条件不完备、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双方深层次、全方位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办学优势,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到企业参与办学是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并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院校不但要加深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之进行积极的沟通,更要积极寻找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领域,主动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专业设置过程中,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来共同参与,充分听取企业从人才使用角度提出的意见,根据企业发展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动态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并且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真正做到了解社会的用人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以突出实践性为主线,以专业前沿知识改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导向改进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师资队伍建设应通过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同时主动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授课,建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院校在建立学与做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要与企业共同建立具备多种专业实习、实训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培训基地与校外培训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弥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资金投入有限、成本高、实训场景单一、更新缓慢等不足的现状,从而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并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合作模式的选择上,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与实际,在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提高合作办学的效果。在管理层面,院校要主动建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管理组织机构,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对其职责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要制定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将教学质量监控、激励和评价等制度落到实处,并确保这些制度的公平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科研队伍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以校园文化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使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等方式,主动拓宽与企业的合作领域,不断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层次。 [

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的研究与构建”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1ZD015,课题主持人:杨理连) 当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期浅层次合作到深层次推进的实践过程,但客观上校企合作双方参与深度不平衡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体制机制创新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四个合作”“12字培养模式”以及“双主体”人才培养等概念的提出,都说明当前与今后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将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点领域。 一、高职教育推进深度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办出质量特色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类型教育,其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过程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只有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积极推进深层次校企合作,发挥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以及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2.高职教育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由此可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深化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加强合作,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3.区域经济扩大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等都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水平的制约。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各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为区域输送大量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与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并且可以扩大区域人力资源的储备,提升区域人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4.职业教育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使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合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内涵定位的认识

校企合作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院校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伴随高职教育三十多年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校企合作表现为“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这个阶段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院校实践教学设备和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企业单向地接受高职院校学生的“见习、实习”。相对而言,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较有优势,而地方政府举办的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较为困难。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院校加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也再次提及“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并逐步拓展合作领域,以此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合作理念上,从单纯的院校单方利益主体向校企双赢和院校、企业、学生、社会多赢发展,合作范围涉及实训实习、订单培养、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合作研究等。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难以持续深化,影响合作效果。

近些年,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在不断反思和创新中逐步走向深化,表现为“校企一体”的交互性深层次合作。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职教界提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011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草案)》首次提出“双主体”人才培养的概念等,使校企合作不仅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使企业在人才使用、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感受到合作对企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作深度和广度都逐渐加强,校企合作趋向于一种“校企一体”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或双主体型的、互动性强的深层次合作模式。笔者认为,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校企合作是其基础,工学结合则是其目标,顶岗实习则是重要手段。 三、校企合作主要实践模式的梳理

1.“订单式”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战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由用人单位通过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体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以校企密切合作、互相信任、互利互惠为基础。通过签订用人订单,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一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一致,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训相一致,真正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订单式”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以院校教学为辅、企业培训为主,院校规定学生在求学之时就与企业签订就业或培训合同,企业作为职业培训的核心主体,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办学中,自觉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参与从院校招生到学生毕业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然而,“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单”培养对合作企业要求较高,企业要有较大的人才需求,而且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因此,“订单”培养比较适用于与管理过程规范、岗位技能标准高的大型企业合作,其人才培养质量会受到院校的办学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院校与企业的关系、学生的就业意愿等多方面的影响。

2.“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培训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学生在院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半工半读,利用院校和企业两种紧密联系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是学习者,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学生在企业期间是工作者,以企业员工职业素质和能力来要求自己,参加企业生产实践,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认识最新的生产技术与产品,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等。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相类似,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用在院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用在企业实践的经历来补充理论知识学习的不足,并通过实践来强化专业知识的记忆,进而提升学习的效果。此模式适合于职业岗位要求较高,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才能够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胜任工作岗位的技术专业。

3.“顶岗实习”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是指高职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任务,在距离毕业一年或半年的时间内,在企业、院校、学生以及家长共同认可情况下,院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一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毕业之前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将在院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并且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短期用工的困难,达到企业、院校、学生共赢的目的。当前,“顶岗实习”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中被广泛应用,成为职业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办学普遍采用的重要模式之一。其特点是合作方便快捷,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自由度较大,校企双方的相互影响较小,但合作深度不够,且缺乏一定的延续性。然而,中小企业对岗位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也考虑到自身劳动力成本的问题,所以比较愿意接纳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

4.“产学研结合”模式。高等院校科研水平是提高其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其长久、稳定、科学发展的必要因素。由此,“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应采取的主要办学模式之一,也是加强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由之路。在该模式中,院校与企业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要素优势,将科研作为合作办学的重点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科研使校企双方合作更加紧密。校企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双方组成科研团队,共同搭建研究平台,进行科技开发或就技术创新进行专题合作。院校发挥专业师资的长处,企业发挥先进设备的优势,在校企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就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展开技术攻关,共同研究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项产品、技术,形成院校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企业生产技术服务于院校的科研实验的良好局面。

在国外的一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科研也已经成为联结校企办学的重要桥梁。日本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院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企业为院校募集资金,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院校接受企业有关科研项目的委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校企双方在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交流与互动,以期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分析

1.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目前,政府在资金投入、管理机制等方面采取一些指导政策,但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急需进一步深化。首先,政府要完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将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实施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1996年我国颁布《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实施以及保障条件等方面作了有关规定,但是其中对于校企合作的规定过于笼统化和原则化。由此,应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构建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对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等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作出具体的规定,不仅要明确企业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不履行合作义务和违反职业教育法规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且要采取减免企业税收、为企业提供项目资助等鼓励性政策,通过规范立法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也要根据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出台落实国家关于校企合作政策的具体措施,制定相关的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等。宁波市2009年3月实施《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这是我国校企合作立法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2011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制定并下发《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这些都为其他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再次,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并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构建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行业企业、社会各界等多元投资主体的投资渠道,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合作办学。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大部分是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合作层次也主要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场所、项目资金等浅层面的合作。企业由于与院校在社会职责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主动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效果。对企业而言,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应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意识到企业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直接受益者,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培养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带来的效益和创造的价值。要树立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体会到校企合作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意义。企业要真正将参与、支持、配合校企合作办学视为自己的义务与责任,切实发挥其主体作用。在行动上要主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和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双师型师资等。企业要选派技术专家或操作能手到院校兼职授课,将最新的产品、技术、工艺等引进校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与当前就业市场信息,与职业院校进行良好的沟通,形成有效的协调模式,同时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培训制度,制定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章程和工作条例,做到周密安排、有效管理,为与院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提供制度保障,在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院校增强办学优势,主动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但由于自身存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训条件不完备、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双方深层次、全方位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办学优势,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认识到企业参与办学是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并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院校不但要加深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之进行积极的沟通,更要积极寻找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领域,主动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与企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专业设置过程中,院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来共同参与,充分听取企业从人才使用角度提出的意见,根据企业发展动态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专业,并且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真正做到了解社会的用人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以突出实践性为主线,以专业前沿知识改革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导向改进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及时了解到最新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师资队伍建设应通过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挂职锻炼,同时主动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授课,建立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院校在建立学与做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要与企业共同建立具备多种专业实习、实训功能的校外实训基地,将校内培训基地与校外培训基地紧密结合起来,弥补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资金投入有限、成本高、实训场景单一、更新缓慢等不足的现状,从而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并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合作模式的选择上,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与实际,在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积极探索,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提高合作办学的效果。在管理层面,院校要主动建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管理组织机构,如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对其职责作出具体、明确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精品文档-经

典通用-经典通用

的规定;要制定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将教学质量监控、激励和评价等制度落到实处,并确保这些制度的公平性、及时性和有效性。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成科研队伍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以校园文化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使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等方式,主动拓宽与企业的合作领域,不断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层次。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