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小学生学习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及纠正对策

来源:赴品旅游
 浅析小学生学习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及纠正对策

摘要: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对识字写字教学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所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小学生读错、写错、用错汉字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一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减少错别字的出现,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文献资料,拜访有经验的退休老教师、在岗教师,了解到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教师对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应对态度和解决策略。经统计分析,笔者首先了解、分析了小学生错别字的现象,其次找出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最后探究纠正错别字的对策。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指出减少小学生错别字要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以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质量为前提、以家庭教育为辅助。

关键词:小学生;错别字;中国汉字;识字写字教学;家庭教育

前 言

中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汉字同样如此,变化其中的一个笔画都可能是一个全新的汉字。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汉字,在写字或打字的时候,难免就出现了错别字。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概率最高,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中学生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汉字问题,这就给给小学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困扰,同时也给小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埋下了隐患。因此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使用规范汉字,减少汉字书写错误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效果也可减轻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

国内外关于小学生错别字的研究有很多,关于正字的研究成果有苏培成的《错别字辨析字典》,它就是是帮助正确使用汉字、纠正错字的实用性工具书;冉红的《错别字的故事》更是以简单、易懂的故事来辨析错别字,实用方便。李保江的《错别字词鉴析》以及沈润祥《常见错别字认定》等书初步分析错别字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好的纠正方法。造成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原因、教师原因、社会影响三个方面。除了主观原因外,汉字本身的特点与

1

性质也不容忽视。经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同样影响着小学生的汉字书写。为了减少学生的汉字错误率,改善目前的状况,就要分析小学生学习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找出病源,对症下药。

一、错别字的界定

(一)错别字的概念

“错别字”是以汉字正字法为依据所作出的类型划分。正字法是关于文字使用的规范性法则,即如何使组成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的书写合于结构规则的方式方法,是建立在汉字自然属性之上的认为约定。正字就是合乎使用的、书写和语法合相关规定的字,即在规范字典中嫩查到的字。在《辞海》解释中,错别字分为错字和别字。错字是指本无其字,完全由书写者自己编造出来的字,既不为他人所知,也无任何意义。别字是指本有其字,写出的字与正确的字音同或音近,但意思完全不同,即张冠李戴。

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也有关于错别字的相关定义:“错字,是指写的不成字,在规范字典中查不出来的字”[1]。比如将“步”的下部件写成了“少”,将“琴”的下部件写成了“令”。“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写成字典中有的字”[1]。比如将查访的“查”写成了“察”。“错别字也可以简称错字,因为写“别”的也是写错的,通常所说的错别字也包括别字在内[1]。”比如,将“即使”写成“既使”,在这里我们通常不说写“别”了,而是说写“错”了。无论是在《辞海》中,还是在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中,关于错别字的定义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本论文关于错别字的概念首先要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出发。根据以上关于错别字的定义可知,错字与正字形似错字的判断可从字形方面判别,别字与正字或者音同,或者义近,或者形似,判断别字要从字义方面判别。所以当汉字的读音发生错误时,可视为读错字,体现在文本上的就是拼音拼写错误。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无论是将汉字的音读错,还是将汉字的形写错,还是将汉字的义用错,都可成为错别字。其次,错别字还包括不规范字。不规范字,在本篇论文中主要指由于由于学生不规范书写导致的连笔字、潦草字及不紧凑字等。

(二)错别字的认定及总体特征

2

1.错别字的认定

根据汉字的特点以及错别字概念的界定,我们将小学生错别字划分为音读错的字、形写错的字、义用错的字、不规范字。

(1)读错的字——由于语文拼音知识的欠缺及方言的影响,把音读错、写错的字。

(2)写错的字——由于对汉字形体掌握不牢,而写出不正确,在规范字典中查不到的错字。

(3)用错的字——由于对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混淆,而写出不符的别字。

(4)不规范字——由于学生不规范书写导致的连笔字、潦草字及不紧凑字等。

2.错别字的总体特征

要对小学生的错别字总体特征有大体的了解,就要先对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进行划分,从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统计分析的依据。关于错别字的类型划分详细不一,多数人在划分错别字类型时,主要采用的是基于汉字正字法的划分标准,把错别字分为错字和别字两大类。其次再根据汉字构形的特点,从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面对错别字进行分类。

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对错别字的类型进行了详细划分。该论文指出无论从总体上看,还是从各个年级段看,错字的比例都大大低于别字。随着年级的升高,错字所占比例更是呈现了下降的趋势。[2]同时唐春红《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探析》中也指出:别字比错字多,在别字中,以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为多。在错字中,以笔画错误为多,其中笔画错误中又以“笔画减少”为多。错别字的出现与年级有关。错字的多少往往与年级的高低成反比例,别字则与年级的 高低关系成正比例,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别字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

据此我们对小学生错别字的总体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从而我们就可以把握小学生错别字的主流和支流,以此为减少错别字提供借鉴。

二、浅析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

错别字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困扰师生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小学生错别

3

字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汉字本身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部分构成。

(一)客观原因

造成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客观原因是汉字本身。汉字本身的原因总的概括起来说就是汉字是音、形、义各方面之间的复杂组合,所以致使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出现。我们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是由字音、字形、字义组成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在探究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出现的原因时,应该关注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也就是要认识汉字的音、形、义。张田若在《简论汉字教学的几个问题》中作过这样的论述:“简言之,识字就是统一地掌握字的音形义,也就是使字音、字形、字义在学习者的头脑当中建立起牢固的联系。”

[4]

。要从汉字的角度来找出小学生错别字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汉字的字音、字形、

字义三个方面来分析。

1.字音方面

在汉语普通话中有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两者能相拼的话,不计声调,可以有858个音节。事实上,普通话音节表里大约有400个有字的音节,声韵能拼合成有意义的音节的不到一半。[5]单从字音方面来说,掌握汉语拼音相较来说还是最容易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是发现,有不少小学生还是会把某些汉字的音读错,特别是多音字。比如“称呼”的“称”(chēng),“相称”的“称”(chèn)。当前汉字的总数量并不能予以准确说明,《辞海》中收录大约将近十万个汉字,但是日常中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文件中称通用字为7000个,常用字为2500个。而汉语的音节总共只有大约400个有字音节,这就导致了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如“座、坐、做、作”,他们的字形和字义不同,但音都为“zuò”。所以汉字多音字是造成小学生读错字的原因,汉字同音字是造成小学生写别字的原因。

2.字形方面

汉字基本笔画有30种之多,基本笔画又构成500多种基础部件,不同的部件再按不同的结构方式组成一个一个汉字,就组成了将近十万个汉字,所以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形体,各不相同。从前人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小学生出现很多错

4

字、别字的原因是小学生将形近字混淆或是将字的部件写错。我们有很多形体相近,但读音和意思完全不同的汉字。比如“甲、由、申、田”等。也有些笔画繁多,使用频率低,不容易记住它们字形的字,如“篆,纂”等字,很多小学生都会写错。

3.字义方面

著名文史家教育家周谷城先生在他的《文字与教育》曾谈到字义这个问题:“识字不是文字教育的基本……读书中了解意义,识字往往仅仅于形音的认识。读书时太重形音,则读不快,甚至于不易获得全篇意义。[6]”由此,可以看出,周先生提出识字不能只关注字音字形的识记,还应注意了解字义。不知字义就会将字用错,写成别字,因为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声字是指由表示字义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的汉字[7]),其字义不同,小学生极容易出错。例如形声字“返和反”,“返”的基本字义是回,归;而“反”的基本字义有翻转、颠倒,与“正”相对,抵制、背叛、抗拒,类推等。如果不知道“返”与“反”的字义就很容易将“返回”写成“反回”,从而造成别字的出现。

(二)主观原因

影响小学生错别字现象出现的主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主观因素有: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家庭教育方面、社会影响方面等。

1.学生方面

年龄特点决定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意志较薄弱。这是学生出现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的活动目的性不明确,自觉性水平低,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认识模糊,再加上有的儿童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贪玩,所以观察事物总是粗枝大叶,做事草率,马虎。在识字上,常常是读音之后,不求甚解,随便潦草儿笔,敷衍了事。例如:“工、功、攻”三字同音,字形相近,学生以为三字的含义也相近,因而不会自觉地在字义上下功夫[8]。在高年级段使用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别字。

(2)儿童的知觉是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由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综合,向深入、全面的分析概括发展的。而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一种有意的、有计划的和比较持久的知觉。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不强,无意性占优势,并受情

5

绪和兴趣的支配,观察事物无系统性,因而观察事物总是大体,笼统,看不到具体细节。在识字中,常常是看到了某字的一部分,却没有看清另一部分,尤其是没有整体的形象,因而出现乱安笔画的错误,写出来的字有点象某字,但却又不是某字

[8]

。这也就是小学生常出现错字、不规范字的原因。 2.教师方面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很大程度

上在于老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讲解不当或者是不足而造成的。依据我们的调查访问得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出现错别字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1)教师重视程度

识字教学是写字教学的基础,小学生没有全面掌握字的音、形、义是他们写错别字的根源。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字的特点和构字规律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但是,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识字质量,求多求快,对学生出现的错别字,思想上不够重视,订正不严格,直接影响识字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平时只是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教学的引导,而大部分教师对识字教学不够重视,认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事情,高年级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到阅读中,生字教学放给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只是简单读读生字,没有重视生字的字形分析与字义的理解,对易混字、易错字的辨析不够,写字的时间大都不超过5分钟,远远达不到学生熟练掌握生字的程度。也很少有对生字的监控措施,对学过的生字从来不检查或不听写,这也是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之一。

(2)教师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如果老师不能不针对小学生知觉泛化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能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出发,对汉字进行适当的音、形、义分析,只是对汉字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就很容易出现错别字。虽然目前的识字教学方法很多,但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她们有时也会变得很茫然,对多种识字教学方法不能合理的加以应用于自己的识字教学中。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识字课《日月明》[9]中,有的老师在教授本课生字时,仅仅简单的让学生反复熟读“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一火灭,田力男,人木休,手目看。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来识记本课的出现的 13 个生字,好点的老师会借助识字卡片的形式帮助识记。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只是机械的记

6

忆这些生字,但对于汉字的部件、意义等却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指导下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错别字。

3.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其中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监督、家庭方言对小学生错别字的影响最为主要。

(1)家长文化素质低

父母文化素质是决定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方面,一般父母文化素质越高,越可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越能为培养子女创造力提供有利的条件。文化素质低的家长在指导孩子写字的时候,往往会增加孩子的错别字。比如“孙”,文化素质低的家长在指导孩子时,很容易就指导成“子小孙”,实则为“孑小孙”。由此可见,家长文化素质低也是导致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

(2)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监督不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多数学生家长为了家庭生活都在忙于赚钱,没有时间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细心辅导,不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监督、检查。这就造成孩子的错别字一错再错。

(3)家庭方言的误导

有些家长长期使用方言交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接受家庭方言的影响,便加重了字音学习的难度,比如,将“南(nán)”读成“lán”,将“福(fú)”读成“hú”。这就致使学生在阅读中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

4.社会影响方面

错别字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语言环境有关。人是社会中的人,他无时不刻不与他 人与社会发生着相互的作用。学生在观察学习中,模仿能力极强。如果学生的身边经常有错别字出现,那么小学生极有可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写错别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媒体应运而生,但随之而来的错别字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某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标新立异,故意在广告牌上写音同或音近的字。比如服装店广告将“依依不舍”写为“衣衣不舍”,理发店广告将“我行我素”写为“我型我塑”,药品广告将“刻不容缓”写为“咳不容缓”。这些别字都给学生识字、写字造成错觉,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写字练习设置了障碍。在这样的社会语言环境影响下,小学生出现错别字就不难理解力。

7

三、减少错别字的对策

通过对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原因分析,我们对小学生错别字现象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识字教学中预防与纠正错字,普遍的方法是在字形上作比较区分;而预防与纠正别字则需要我们把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考虑。结合以上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应从汉字特点、学生心理及行为习惯、教师教学态度及方法、家长文化素质、社会影响五个方面出发。

(一)注重汉字音形义的结合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汉字中蕴含着很多的汉字构字规律。学生在书写是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是学生不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不理解 汉字的意义造成的[10]。因此,教师的识字写字教学首先要从汉字的音入手。教师要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进行拼音教学[11]。其次,可以将有关汉字的构字规律告诉学生,比如“辩”与“辨”,很多学生会将“辩论”的“辩”写成“分辨”的“辨”,这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辩论的辩中间是“言字旁”,跟话语有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汉字的音形义有了初步的把握,就会加快学生的识字速度,使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记忆更深刻。从而预防错别字的出现。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1.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具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讲到关键的地方要提高声音或者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重点;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

2.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字典是低年段小学生学字的重要工具书,学会查字典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学习更多的汉字,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出: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会独立识字[11]。教师要培养学生用字典进行正音辨字的习惯,要求学生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遇到不认识、不会写的汉字或者意义不明确的词语时,都要借助字典弄明白字的读音及用法,这样小学生才会在日积月累中不断减少错别字。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前面提到很多学生在写汉字的时候粗枝大叶、

8

马虎大意,由此出现很多错字、不规范字,比如“心”少写一点,再如有些字的部件写的横不是横,竖不是竖,很是潦草。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每周安排一两节书法课,纠正学生的坐姿、握笔的手势,调整学生的写字心态,戒骄戒躁,借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写好字,写规范字。

(三)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小学生认识汉字的认知方式为视觉型,心理学上曾指出小学生识记字形的过程有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精细分化阶段。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为 6~12 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以知道,在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认知方式逐渐由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小学高年级 11、12 岁时,会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小学生认知汉字的阶段性特征,其特征主要有:儿童识字遵循由字音、字形到字义的阶段性特征;中高年级儿童则容易掌握字形、字音、字义的规律。小学生了解了形声字的规则性线索对于他们有效地学习汉字、扩大词汇量能有重要的作用[12]。舒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13]。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识字写字教学要针对不同学龄段的认知特点进行。

1.在教低年级学生时,要针对低年级小学生感知粗略、精细辨别能力差、空间方位能力差等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住字形。

比如采用儿歌记忆法,在教授“兔”这个字时,可以编出儿歌:“撇刀头一个口,一撇竖弯钩,尾巴不要丢。”这样可以辅助低段小学生记住汉字,还可以在教授汉字时,在黑板上将容易发生错误的部分特别标注出来,这样也可以加强识记效果。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提高小学生识字识字写字的兴趣。比如在教“山”字时,就可以向学生们展示一幅山的图片。这样,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习得汉字[14]。学生因此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有兴趣学习汉字,愿意改正错别字。

2.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的识字量不断增加,同时同音字、形近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别字的出现越来越严重。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字义方面的讲解,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理解字义。

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进入“应用巩固”阶段,这一阶段中,阅读识字和写作识字应该同步进行,共同促进[15]。阅读和识字相结合不仅可以多认字,还可

9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阅读理解力。其次,将阅读与识字相结合是是在语境中识字的好方法。一般来说,课文中的生字是零散的,如果把生字抽取出来逐一学习,会严重影响课文的结构、条理性,也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16]。然而在具体语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字词的意思,以此掌握汉字的用法,减少别字的出现。

(四)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虽然学校教育也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但孩子在家庭中成长,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接受的教育是潜移默化、耳儒目染的,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占据了孩子教育的重要阶段。

针对目前家庭教育对错别字的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有主导作用,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扮演“教师”的角色。首先,家长应该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终身学习在现代已是一种常态,只有家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不然,孩子会在父母错误的指导下,写出更多的错别字。其次,家长要经常检查、监督孩子的作业。对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家长要进行正确的纠正指导。

(五)规范社会用字

所谓规范社会用字,就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规则和标准使用祖国的文字。语言文字是否规范和标准,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影响着计算机的交流,甚至影响着商品货物的流通。对于社会不规范用字对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影响,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成立错别字纠察大队,让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生活寻找身边的错别字,纠正身边的错别字。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调查研究为依托,对错别字进行了界定、概括了错别字了总体特征、分析了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探究了减少错别字的对策。然而小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不单单只有文中提到的五个方面,一定还有很多的原因尚未被发现,待今后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多多思考。关于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对策,我们经过分析归纳得出:减少小学生错别字要以学生心理特征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为家庭教育为辅助。但好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至于如何针对不同年段的不同学生运用最佳策略,还需不断探索,认真总结。

10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1-171. [2]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兼论素质教育背景

[3]唐春红.小学生错别字的成因探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下的中小学汉字教学策略》[D].山东:鲁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刘婧年,曹文辉.识字规范不见识字教学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0.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5-75 [6]聂在富.语言文字知识与小学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刘本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 [8]林红.关于小学生错别字的心理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1991(4).

[9]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识字二·日月明(一年级上册)[R].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97.

[10] 李玉洁.常用汉字形音义[Z].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87.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舒华.小学汉字形声字表音特点及其分布的研究[G].语言文字应 用.1998(2).

[13]舒华.儿童汉字读音声旁一致性意识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0(2).

[14]蔡梦彤,霍生玉.不同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对比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4 [15]薛海超.农村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初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16]周春燕.探究不同年级段的识字教学[J].学科教学,2013(9).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