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素质需要由专业和专业以外的人文素养教育来完成。从人文素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
重要性出发,论述了高职院校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策略。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重要性;问题;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58 (2019)(04)-110-02众多高职院校对教育重点进行了规划,统筹考 虑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教育,并制定了
学生的灵魂陶冶、风度气质、科学精神、人格特质等
视为教学目标,统筹考虑应用型人才和人文素养, 为社会输送具备相应品质、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
相应的教学方案。然而,旧的职校人才培养理念并
未完全消除,大多数高职教育还未将人文素养教育 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面夹杂着功利性。从理论
等综合性人才。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来看,向来以培养职业
_、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原因(一 X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根据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人文教育在企业招
技术为核心目标,导致学生在提升自我人文素养方 面缺乏指导性纲领。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多数
高职毕业生在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和创造发明等方 面难以有所建树。聘时作为必要的考核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应 和人文素养结合O强化人文素养教育是高职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这和高职培养人
科学技术急速发展,应聘要求变更迅速,单一的知 才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o高职教育注重职业技
识与技能无法满足要求,高职生应有意积累知识储 备量。公司对于人才的需求点不再是单方面考核专
能培养,并呈现可观的发展前景,高职毕业生是当 下中国社会建设基础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大多数高 职院校管理者由于功利化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目 标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建设的需求,而不注重学生本
业能力,人文素质逐渐成为人才招聘中必要的测试 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更易得到公司的青睐。高 职院校在环境、教育及精神方面缺少人文内容,人
身思想、精神、品质等方面的完善,这和学生作为教
文素养在高职毕业生中处于缺失状态,难以和公司 育主体相矛盾。(二)人文素养教育师资匮乏专业技术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所处背景不同,
的实际需求相匹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司所
需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高职毕业生之间的矛盾将持 续深化。前者更多地取决于学校的设备资源,后者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教学质量o就目前情况来看,人文教师这
高职院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基地,应把
1102019年第4期总第1 9 3期I学生培养培育I(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挖掘隐性教育资源
一职位存在着人员缺乏和师资水平两大问题。人
文教师多数是从其它职位调剂的,其所就读的专 在人文素养教育过程中,环境熏陶十分重要,
业并非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由于人文教师并未受 过系统培训,授课时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文
应注重学校在文化层面的建设。通过加强文化建 设,不仅人文氛围浓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熏
素质培养。(三)学生人文知识基础薄弱根据目前考试招生的筛选机制,与普通高校进
陶环境,还可以让学校的软环境建设及软实力得到 增强。为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实力,除了建设学校环境
行对照,进入高职就读的学生整体知识水平较低,
所受的人文素养教育处于缺失状态。高职院校的修
业年限分为三年和五年,中职和高中毕业生是修业 年限为三年的主要对象,初中毕业生为修业年限为
五年的主要对象。在两种不同修业年限的人群中,
多数人以高考“失败者”姿态进入高职院校。大部分 高职学生以专业技术作为学习核心内容,为就业做
准备,这种功利性的理念导致人文素养的学习处于
边缘化状态。二、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水平的途径(一芹I•学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正确的教
学方案能推动人文素养的顺利进展。改善高职学生
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必须对教育对象及职业教育 性质进行统筹考虑,分析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实施人 文素养工程的必然性。让高职学生深刻认识到,在
特定行业担任不同工作应具备的基础技术与广泛 知识,人文素养是具备广泛知识的必要条件。(二)构建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大课程”体系高职教育本身特有的性质,如学生文化知识体
系相对不健全,比较重视技能学习及培养等,应该 被纳入课程设计的考量。人文素养本身具有的特点 及规律不容忽视,必须在人文素养教育中树立“大
课程”观念。“大课程”观念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
只是针对于人文素养而开展的专门课程,应该把人 文素质培养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使其在高职教 育过程中得到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培养由与人文素养理念 结合的专业课程及专门教授人文素养的课程组成,
形成“大课程”体系。结合高职学生特征及人文素养
课程特点,对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工作进行优化,改 善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带来精神层面的升华。文化及精神文化外,还可利用隐性教育资源,如校 园活动等。通过校园活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非常 明智的选择,不仅趣味性足,对学生产生足够强的
吸引力,还能够寓教于乐。在人文素质培养中达到
理想效果和目标,关键在于科学理念及制度,对于 管理者和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三、结语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应以转换培养目 标、完善授课方案、改进教育模式、对人文教师进行
专业培训、加大教育力度等为出发点,统筹考虑学 校基本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把人文素
质教育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使各部门各司其职, 互相合作。扩大人文素质教育覆盖面,将规划落到 实处,拓宽人文素养建设途径,等等。人文素养教育作为系统性工程,从设计方案到 实施具有长期性,不仅要创立评价和保障系统,还
要建立相应监管机制,为人文素养工程顺利实施打 下稳固的基础,为社会推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参考文献:[1] 刘海霞.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1.
时代农机,2018, 45 (3) : 237.[2] 钟丽华.新形势下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再认识[J].广西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10 (6): 28-31.[3] 肖婷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观刍议一将职业技能与人文
教育有机结合[J].经济师,2017 (12): 201-202.[4] 张晓荒.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8
(12), 825 (3): 105.[5] 张平清.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对策分析 [J].健康与科学,2017, 75 (4): 128.[6] 武芳.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1.学园,
2015 (24): 61-63.[7] 陈新文.论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J].教育与职业,
2002 ( 10): 29-32.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