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良宵》赏析

来源:赴品旅游


《良宵》

二胡曲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沉郁而哀婉、沧桑而悲凉的。诚然,胡琴的音色在中国传统乐器中别具一格,一方面,摩擦弦乐器的音色接近人声,在演奏时使用滑音、连弓等技巧可以使得旋律婉转悠扬;另一方面,二胡、京胡等乐器的高音音色凄厉、低音音色悲怆,在慢板甚至于极慢板的旋律下使人不由得悲从心来。这类曲子的代表作有很多,京胡曲有《夜深沉》、二胡曲有《江河水》、《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夜深沉》营造了夜幕落下,黑暗吞没一切的肃杀气氛,《江河水》更是以如同啜泣的低音慢板与表现恸哭的突然的高音描写了哭悼逝者的亲人的绝望心境。

然而,二胡曲并非全都是“悲歌”,也有很多旋律悦耳,格调明快的曲子,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赛马》,除此之外,还有《空山鸟语》、《苏南小曲》等,以及本文要讨论的《良宵》。

总的来说这几首曲子的意境都是明快欢欣的,但其表现手法和技巧有很大差别。《赛马》以极快的旋律表现比赛的紧张激烈,并且采用了F调(63弦)表现草原风情,F调往往可以使二胡曲调昂扬,同样使用这种手法的曲子还有风格类似的《奔驰在千里草原》。《空山鸟语》后半部分的旋律也是相当快,另外这首曲子通过连续的轮指和大幅度、高把位的高难度滑音表现百鸟齐鸣使得旋律悦耳动听。《苏南小曲》改编于苏南地区的民乐,同样是节奏明快,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曲子。然而与以上三首曲子都不同,《良宵》的演奏速度并不算快,大概是中速,这首曲子并不是靠快节奏表现欢乐意境的。

《良宵》又名《除夜小唱》,作者刘天华于除夕之夜与几位友人聚会小酌,即兴创作了这首二胡曲,显然,这首曲子要表现的意境是喜悦、欢欣、祥和的,充满节日氛围。然而,这首曲子风格又不同于《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乐曲,给人的感觉不是“热闹”而是

“祥和”。如果说《金蛇狂舞》表现的是张灯结彩、烟花漫天、男女老少走上街头喜迎佳节的热闹场面,《良宵》表现的则是除夕之夜几位好友诗酒相和、共度今宵的祥和气氛。相比于前者,《良宵》是静的、是雅的、是文人风格的。

《良宵》曲子不算长,时长三四分钟,在二胡曲里也就只能算作“短篇”。在刘天华的十首名曲里,《良宵》应该是最短的,却在知名度与艺术地位上不亚于《闲居吟》、《病中吟》这种“长篇”。良宵全曲可分为两部分,然而我认为这种划分意义并不大,这首曲子其实是一气呵成的,两部分中间并没有明显休止,而且前半部分最后几个小节可以视为后半部分前几个小节的铺垫,形成先抑后扬之感。这首曲子曲谱上方的演奏说明往往注明“中速、如歌地”,这首曲子的确如同一首歌曲,如同作者将他的心境娓娓道来。

我个人认为,评价一首二胡曲是否是优秀的二胡曲时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曲子的意境是否适合以二胡的音色表达,二是该乐曲用二胡演奏起来难度如何。《赛马》通过升调表现草原风格,相当于改变了二胡的音色,而我认为这类曲子的音色可能更适合马头琴等乐器演奏。《苏南小曲》的节奏明显更为适合吹打乐器演奏,其调式与唢呐等民间乐器更接近,相似的还有《旱天雷》、《节节高》等。《空山鸟语》通过轮指和滑音模拟了鸟鸣,但就声音的相似度而言,模仿鸟鸣最为合适的还是笛子。虽然我很喜欢这三首曲子,我还是觉得用其他的乐器表现类似的主题更为合适。而有的曲子不适合用二胡演奏则是因为表演难度太高,如《阳光照耀塔什克尔干》,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新疆风光,且不说其音色是否适合二胡演奏(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尝试),它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高了。这首曲子的作者是凭借《梁祝》青年成名的陈钢,作者本意应该是将其作为小提琴曲,用二胡演奏这首曲子实质上是用两根弦替代四根弦,难度可想而知。这样的曲子实质与练习曲别无二致,它不会成为名曲,只能被人拿来炫技。

而《良宵》完全符合我心中优秀的二胡曲的标准。二胡的音色近似人声,用来演奏这

种旋律如歌声般娓娓道来的乐曲再合适不过,《良宵》一曲的音域大部分符合女声的音域,听这首曲子仿佛真的能听到作者的心声。难能可贵的是,这首曲子并不需要太多的演奏技巧,把位变换的要求中规中矩,滑音难度也不大,额外的技巧只有泛音和“打弦”。在考级曲目中,《良宵》的难度大概在三级到四级左右,非常适合初学者练习。然而,要将这首曲子的意境表现出来,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

总而言之,《良宵》是我个人非常推崇、极为喜爱的一首二胡曲子,它的曲调欢欣、旋律如歌,演奏起来又十分简单,是二胡曲中的精品。就如同二胡只用两根弦就能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一样(有的曲目甚至只需一根弦即可演奏,如《独弦操》),《良宵》可以在三四分钟的时间里使听众仿佛置身良辰美景之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