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试题12套:笔试题10套;口试题1套;答辩式试题1套; 《地史学》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鲍马序列
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 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 南丹型
“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4 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5复理石
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二 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秦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内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 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岩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
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三 论述题
1 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山西大原剖面(略)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厚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世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世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以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
2 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
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地史学》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地层层序律
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覆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覆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2 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3 磨拉石
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4 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5 板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 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二 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2 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喜马拉雅运动由黄河清1945年首先引用,指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因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这一阶段而得名。这一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2000多米。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
喜马拉雅运动不限于喜马拉雅山区和青藏高原,在我国台湾省,以及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尼,菲律宾,日本和勘察加等广大地带都有表现,至今天其活动仍很强烈。 3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三 论述题
1 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 宜昌寒武系剖面(略)
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
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鄂西宜昌剖面(略)
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一个二级旋回。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层,在灰岩夹层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厚170米。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
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与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显,以东经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清沏,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中,上统岩性分异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颗粒白云岩及核形石白云质灰岩。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
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10分)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地史学》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垂向加积作用 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2 笔石页岩相
笔石页岩相 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3 标准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4 层理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均匀(块状)层理、递变层理。 5 非补偿
非补偿 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使盆地水体加深。 二 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2、广西(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发展的影响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地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
动使华南形成统一的陆壳板块。
3、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三 论述题
1 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 桂中泥盆系剖面:
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
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华南钦防一带,以暗色泥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内含笔石、竹节石、菊石、介形类、三叶虫等浮游生、属深水海槽环境。显然与华南板块古特提斯特相连。
2 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10分)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等级的地层系统,岩石地层单位以组为基本单位。按级别可分为群,组、段、层。组的构成强调基本层序。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 岩石地层单位虽然也有先后顺序之分,但它的划分与对比不受等时面的限制,与时间地层单位也没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岩石地层单位可以穿越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即可以穿时的)而年代地层单位则不受岩石特征的限制,从理论上讲,它是严格等时的。两种地层单位的界线局部可以是一致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穿越的。
《地史学》试题(四)(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 张夏组
张夏组 时属中寒开世晚期,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命名地点在山东长清县张夏镇。张夏组为一套浅海鲕状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沉积,具波痕交错层理,属高能环境,含细粒海绿石。 2 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 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4 磨拉石
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5 板状交错层理 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 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二 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 历史大地构造的分析方法
地壳运动不仅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阶段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地壳最本质的差别是陆壳,洋壳和过渡壳的差别,其次是稳定与活动的差别,任何一个地区通常都经历以洋壳—过渡壳—陆壳的转化过程,陆壳又会发生破裂或“活化”,这些大地构造过程都可以通过地层的物质记录进行恢复,我们把这种通过地层的物质记录进行大地构造分析的方法称为“历史大地构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沉积物组分,结构,几何形态分析。
在成熟陆壳构造相对稳定区,经长期风化夷平,地势平缓,风化、剥蚀、搬运得于充分进行,不稳定矿物大部已分解,破坏,遗留的稳定矿物,分选,磨圆,球度都较好,成熟度高,以石英砂,粘土矿物为主。相反在构造活动区地势高差悬殊,地震,滑坡频繁,在高原山区山间盆地,山麓地带,碎屑产物急剧堆积,搬运距离近,来不及改造,颗粒矿物成分复杂,粒度大小混杂,磨圆度,球度差,成熟度低。同样,在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岛弧,火山弧相邻的深水海域,急剧堆积大量棱角状的火山碎屑和岩屑,在大陆斜坡坡麓出现包括浊流在内的一套重力流沉积。在被动大陆边缘,稳定陆棚外侧的大陆斜坡带,则沉积一套来自陆棚上成熟度高的沉积物,在地震,风暴触发下,以浊流形成通过海底峡谷再次堆积在斜坡坡麓的海底扇部位。这种沉积物以矿物成熟度高和结构成熟度低为特征。几何形态呈扇状体或裙状体。 在大陆裂谷带初期以矿物、结构成熟度低的沉积物快速堆积为主,并伴随有火山喷发。 2.沉积厚度分析法——补偿与非补偿
沉积盆地基盘升降速度与沉积物充填速度有三种情况:
A.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沉积物厚度等于盆地下降幅度,水深和沉积环境(相)不变。
B.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基盘沉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加水体增加深度,水深增加,环境改变。
C.基盘沉降速度<沉积物充填速度,这时基盘沉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减水体变浅的幅度。当沉积物将盆地填满时,岸线向盆地中心推进(海退)。 盆地内部产生的沉积物是永远不会把盆地填满的,陆源沉积物总是在盆地的某些部位快速充填,而在另一些部位沉积速率很低,一个盆地的沉积速率,任何时候都不会全盆地相同的。 3)岩石组合(包括沉积岩组合,岩浆火山岩组合,变质岩组合)
如蛇绿岩套、拉斑玄武岩、洋岛玄武岩代表洋壳性质,被动大陆边缘以复理石为主,不含火山物质,而主动大陆边缘、大陆斜坡,陆隆带则复理石沉积夹有较多的火山物质,在岛弧带为钙碱系列的安山岩组合。而大陆裂谷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而稳定大陆为溢流式的玄武岩。
陆内稳定类型的构造环境以内陆盆地河—湖含(油气)煤碎屑沉积组合及近海盆地含煤碎屑沉积组合。活动类型可以强烈上升的高峻山系的山麓山间粗碎屑(磨拉石)组合,巨大的陆缘火山活动带火山喷发一碎屑组合。
海洋以陆表海、陆棚海为代表的稳定构造环境的滨浅海碎屑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
以非补偿的边缘海、火山岛弧海、大陆斜坡及深海沟为代表的活动的构造环境,相应的有非补偿海炭质硅质岩组合,岛弧硬砂岩火山喷发组合,深海、半深海砂泥质复理石组合。 洋壳以包括超基性岩小放射虫硅质岩的蛇绿岩套组合。
2 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带)。
5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进入海(或湖)盆,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三 论述题
1 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 (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15分)山西大原剖面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板块在早奥陶世以后隆升为陆,长期遭受剥蚀,夷平,至晚石世开始接受沉积,本溪组底部代表古岩溶面上风化壳再沉积的铁铝质岩,其典型代表为山西式铁矿和华北地区广泛分布的G层铝土矿,往上为砂泥岩夹含蜒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层,属滨海平原沉积。
往上太原组可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每一个旋回的底部以中一粗粒砂岩开始,向上变细,由砂岩,粉砂岩,泥岩,黑色页岩夹煤层组成,代表三次海平面的波动(升降),总体而言第二旋回代表了最大海平面上升,而太原组顶面则代表了重要的海平面下降事件。
晚石炭世早期本溪组岩性,厚度变化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厚达160~300米,夹海相灰岩5-6层。煤层可采,至河北唐山厚约80米。及夹海相灰岩三层,薄煤2层;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米,不含可采煤层;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米以下,仅夹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可采煤层。太子河流域本溪组包含二个化石带,下部为Eostaffella带,上部Fusulina-Fusulinella带。至河北唐山及山西太原一带,仅见上部化石带,由此证明晚石炭世东北低向山西—河北一线升高,海侵自北向南。再往南至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及豫,皖太部地区缺失本溪组沉积。而在苏北贾汪一带,本溪组原达100米,灰岩夹层总厚达50米,岩性和所含蜒类化石与华南相似,说明苏北一带海侵来自南方,可能与秦岭海槽东延部分的古海域有关。
晚石炭与晚期太原组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为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超覆,但在北部本溪,北京,大同以及鄂尔多斯东胜等地却出现陆相含煤沉积。同时,灰岩夹层数量也发生变化,河北唐山仅有少数灰岩夹层,往南至晋东南泌水盆地和冀南磁县一带,太原组厚80~100米,灰岩夹层增至六层,海相化石丰富,更往南至皖北,淮南一带,灰岩层数可达12层,累计厚达80米,由此可见晚石炭近晚期华北转变为北高南低地势,海岸线
南移,太原组的含煤性一般与北纬34°30′—37°30′带为最佳,其间正处滨海平原沼泽广布地段。
3 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10分)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山东,内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等始原始板块的最终形成,早、中期发育了规模不等的火山碎屑沉积序列,晚期出现的山麓磨拉石堆积代表基底沉积。 (3)裂陷槽发育阶段
进入中、新元古代是裂陷槽发育阶段,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三个沉积区,燕山海槽(北东东向展布);豫西陆棚海(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海深海槽(北北东向展布)这一阶段,沉积层巨厚,达上万米,且有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石英砂岩—碳酸盐—泥质岩)沉积,被称为似盖层沉积。
4.华北陆壳板块的形成
中元古代末期的(10亿年)的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 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青白口群无火山物质量的,厚度变薄属真正稳定类型沉积。中上元古界之间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华北陆块的形成。
《地史学》试题(五)(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3、被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混杂堆积
混杂堆积 指某一地层单元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外来岩块,其成分、时代、成因截然不同,相距遥远的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混杂地堆积在一起的一大套堆积体。根据板块理论的解释为两大板块俯冲或碰撞时,在接触带上,从俯冲板板刮剥下来及从上冲板块破碎滑塌的各种岩块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5、象州型
“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岩性以泥岩,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砂泥质岩为主,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固着类型,如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海百合等,伴生有鹦鹉螺,腹足类,介形虫,竹节石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简述地层划分的主要依据
1.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这里简单介绍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 A.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的,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结构构造,组构。化石含量及保存特征,它们可以是均一的,也可以是非均一的。非均一的特别要强调是互层的,夹层的,有序的或无序的,单一的或复合的等地层结构上的特征。岩石地层单位强调岩石特征的一致性,它可以是等时的也可以是穿时的,更多的情况下是穿时的。
B.生物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
是以所含的古生物化石特征的一致性作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根据化石的所有种类,或只根据某一特殊种类的化石;有的根据作为某一地层间隔特征的所有化石单位组合或仅根据所选定的化石分类单位;有的根据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组合;有的根据一个化石分类单位,或更多的化石单位延伸范围;有的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有的根据化石所显示的习性和方式;有的根据生物进化发展阶段等等,一个生物地层单位的建立一定要说明其依据。基本的生物地层单位叫做生物地层带或简称生物带,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不同,有时两者界线一致,有时前者穿越后者。生物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不同,有的两者界线一致,有时两者相互穿越。 C.年代地层单位划分
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属性(地质年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地质年代表中的年代单位互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应为等时面。 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火山岩组合也受到不同构造环境的控制,如大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都具有一定的地球化学特征,仅见于洋壳海域,钙碱型安山岩喷发是火山岛弧或安底斯火山弧活动带的典型产物,在稳定大陆板块内部可出现大面积的溢流玄武岩喷发,而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谷中,往往出现流纹岩与玄武岩共生的双峰模式,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火山岩不同。活动大陆边缘自海沟向大陆方向可以看到不同岩浆岩类型或同一岩类中,钾钠元素含量有规律增加或减少的变化。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α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包括纬度和地形高差形成的气候分带)海生生物主要受与纬度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局部受地形,海流影响纬度偏高)。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地峡的阻隔因素,也有洋盆的深海阻隔因素,后者对底栖生物分布有明显影响。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 1)物理标志
物理标志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介质的性质(水、风、冰川、泥石流、重力流)及其动力条件,主要以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反映出来。
a.沉积物(岩)的结构,包括粒度、分选性、磨圆度、球度、支撑类型
b.沉积物(岩)的构造,包括层面构造和底面构造,如波痕、冲刷痕、流痕、重荷模、冲刷摸 、刻压痕、层理构造(随流体动力能量、速率变化有水平层理、小波痕交错层位,大波痕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反丘交错层理)反映快速堆积的块状构造,递变层理以及浪成波痕交交错层理,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层理——潮汐层理、爬升层理、变形层理等等。
c.沉积岩的组构——主要指沉积物中两轴延长的颗粒或生物遗体化石的定向排列,砾石的叠瓦状排列等等。
除层理构造之外,还有泄水构造、渗虑构造、暴露构造等等。 2)生物标志
生物标志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遗体化石和生物遗迹化石。两者都能反映沉积环境,如生物遗体化石种类,反映盐度,水深(浮游、底栖)水动力条件(原地、异地、保存好坏)等等,遗迹化石对水深和环境更为敏感。 3)化学标志
沉积物的原生颜色、自生矿物、矿物成熟度、稀有元素含量、同位素等,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盐度、气候(干、湿)气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地看待上述环境识别标志,在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时特别要注意各种标志的综合分析,尤其它们自下而上的变化,总结垂向层序(沉积序列)单一的标志对于沉积环境都具有多解性,而沉积序列是唯一解的。
2、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
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划分的,包括群、组、段和层,其中“组”是基本地层单位。
“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
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地层单位,群内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组,或者由厚度巨大,内部难于划分岩性相似的地层单独建群(不分组)。群内的“组”必须是岩性变质程度相近,成因相关的‘组’组合而成。群的顶、底界一般为不整合面或岩性的突变面。群必要时可划分为几个亚群;有共同特征的几个群也可合并为一个超群,群不是一个必须划分的地层单位,群以地方名称命名。
“段”比“组”低一级,比“层”高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岩性构成“组”的再分,其上、下岩性差异必须是明显的或旋回性的地层,将不同的旋回划分为段,段的命名较“自由”,可以序数词命名,也可用岩性命名或地名命名,视使用者易于掌握。 “层”是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通常用来表示组内一特殊的岩层、矿层,化石层或作为标志层绘制在1:5万地质图上。
群、组、段、层,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是必须建立的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的建立可以不管它的时代,但是地层单位一旦建立起来,就必须搞清它的时代,时限和空间穿时性以及它与其上下岩石地层单位的时间顺序。
读书报告(40分)
根据教师指定的选题,讨论所选地区的地史演化
《地史学》试题(六)(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40分) 补偿与非补偿
盆地基盘沉降速度=沉积速率的情况下,称为补偿,这时水体深度保持不变,岩性、岩相保持稳定,沉积厚度=沉降幅度。非补偿 指盆地基盘沉降速率大于沉积物堆积速率,这时盆地水体加深。 沉积组合与沉积相
沉积组合 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组与阶
“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阶是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它比统低一级,比“亚阶”或时带高一级。阶的界面必须是等时的。 组与阶的界线可以是相同的,但更多的前者是穿越后者的,我国的阶大多数是在组的基础上,
经区域性生物地层研究之后建立起来的,因此常常一名两用,如长兴组和长兴阶,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长兴组与大隆组常为压盖或相变关系,但长兴阶有时就包含了两个组在内。
4.T-P-N动物群与E-E-L动物群T、P、N动物群是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的双壳类动物群,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一褶珠蚌(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为代表,简称T-P-N动物群。E-E-C属东亚地区晚侏罗世的热河动物群最著名的代表,东方叶支介(Eosestheria)一类蜉游(Ephemeropsis)一狼鳍鱼(Lycoptera)动物群的简称。 地槽旋回与构造旋回
槽台论者将地槽从开始形成坳陷,继之强烈沉降到地槽回返闭合,褶皱上升形成山系的演化过程称为地槽旋回。构造旋回,又称造山旋回,大地构造旋回“槽台论”把一段时间内,在其中原来的活动带通过前造山带、造山带和后造山带演变为稳定的造山带(或称年青地台),称为构造旋回,法国地质学家(M.Bertrand)1886-1887年,首先对西欧、北美的不同褶皱区进行比较,根据地槽褶皱回返的几个集中时期划分为:休伦、加里东、海西、阿尔卑斯等四个褶皱期,也就是四个构造旋回。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等只承认地区性的旋回,认为迄今已经建议的世界性的旋回。都经不起认真的科学验证,所谓构造旋回的世界一致性,是由于把一个地区的研究成果强加于全球之故。
二、中国东部泥盆纪地史特征。(20分)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从中奥陶世开始隆升,至泥盆纪依然处于古陆,遭受剥蚀夷平。华南则为浅海域。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从此华南地区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早泥盆世开始,发生海侵,华南地区逐渐被海水淹没。成为南海北陆的局面。 桂中泥盆系剖面:
上述剖面位于广西横县六景和象州大乐一带,代表华南正常滨一浅海沉积。即象州型沉积。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早古生代广西(加里东)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见有槽状交错层理,含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化石,并见腕足类Linggula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一湖及滨海沉积,莲花山组底部砾岩厚均1米,代表盆地初始沉降,海侵之前奏。
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特征,内含珊瑚、腕足类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下部碎屑岩代表海侵开始,中部石灰岩代表海侵扩大,(海进体系域)上部碎屑岩沉积代表海平面相对稳定的高水位体系域,那高岭组为层序I,反映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
郁江组总体上碎屑岩向上变少,粒度变细,反映海平面持续上升属海进体系域,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代表高水位体系域,上述两组属层序II,同样反映一次海平面升降。
总体上看早泥盆世华南板块发生初始沉降后,迎来两次海平的升降。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趋于增多,以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属滨海沉积的(TST);东岗岭组下部为泥灰岩夹页岩向上变为巨厚层状生物屑灰岩(HST),与应堂组一起组成层序III。
东岗岭组上部自下而上由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新的一次海进,至凝缩段(TST)。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灰岩为主,内含腕足、珊瑚及牙形类化石,属台地碳酸盐岩沉积(HST),与东岗岭组上部组成层序IV。
融县组下部为厚层块状生物和生物屑灰岩、藻灰岩、含腕足类和牙形刺化石(TST)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HST)构成层序V。
以上五个层序均属二级超层序,并共同组成一个二级超层序群,代表泥盆纪一次大型的二级海平的升降旋回。其间发生多次的生物大规模集群绝灭事件,以Em事件,F-F事件,D-C事件尤为重要。F-F是显生宙以来全球五大生物集群绝灭事件之一。 加里东运动使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板块主体上升为陆。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域)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有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余地区皆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海侵从滇桂逐渐向外扩展,早泥盆世后期海侵达湘南一带,中晚泥盆世海侵更为广泛,可达黔中、湘中、赣西一带。早泥盆世后期广西开始出现台地(象州型)和台间海槽(南丹型)沉积分异,这种分异到晚泥盆世扩展到湘黔地区,川鄂地区中泥盆世也开始海侵,晚泥盆世可能与南北海域相连。下扬子区以近海河一湖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可能与北侧海槽相连。
华南钦防一带,以暗色泥岩硅质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内含笔石、竹节石、菊石、介形类、三叶虫等浮游生、属深水海槽环境。显然与华南板块古特提斯特相连。
三、任举中国地史中的二个成煤期并说其古地理环境(15分)
石炭——二叠纪是我国最早的成煤期,华南早世炭世晚期可采煤层,自滇东、黔西、广西、湘、粤至赣南、浙西都有分布,属近海湖沼环境含煤沉积,华北晚石炭世太原组煤层质量好,规模大,亦属近海盆地沼泽相沉积。二叠纪华北太原组中上部,山西组普遍含重要煤层,石盒子群下部在豫西、淮南一带有可采煤,在华南青藏区,聚煤层位由东往西穿时抬升。茅口期聚煤限于闽、浙、粤,龙潭期是华南主要聚煤期,分布广,富煤带在黔西六盘水地区;长兴期出现在藏东妥坝、藏北双湖,华南东部为近海平源湖沼环境含煤沉积,而西部为冲积平原沼泽含煤沉积,华北山西组属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含煤沉积。 晚三叠世一侏罗纪聚煤期晚三叠世是我国南北方共同的聚煤期,华南属海陆交互的近海聚煤湖沼沉积,北方为陆相湖沼含煤沉积,分布较广,但含煤性较差。早一中侏罗世我国北方是仅次于石类一二叠纪的重要聚煤期,属大型湖沼盆地含煤沉积,著名的鄂尔多斯盆地,储量巨大。
白垩纪聚煤期,东北、内蒙是早白垩世早期著名的成煤区,其聚煤环境为断陷盆地湖一沼沉积。
第三纪聚煤期,早第三纪早期聚煤作用发生在东北鲁东一带,晚期转度至河北、山西境内,以及南岭以南的广东沿海和广西有色一带,小型盆地湖沼沉积。新第三纪聚煤作用发生在云南中小型盆地。第三纪聚煤期,早第三纪早期聚煤作用发生在东北鲁东一带,晚期转度至河北、山西境内,以及南岭以南的广东沿海和广西有色一带,小型盆地湖沼沉积。新第三纪聚煤作用发生在云南中小型盆地。 上述四个聚煤期任选两个。
四、概述中国东部古构造格局的演变。(25分) 吕梁运动:发生在25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18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
芹峪运动:发生在10亿年——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为陆,遭受剥蚀。华北稳定的陆壳板块从此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8亿年——扬子陆壳板块形成 总之吕梁运动之后,由秦岭古海洋消减带将中国东部一分为二。北部地区自元古代末形成若干较稳定的原始板块其上的裂陷槽或裂谷带,火山活动不多。至新元古代进一步固结、扩大
形成稳定的华北板块。南部地区在古元古代可能只是一些相互分离的地块从中元古代起,围绕一些较大的地块发育边缘海和岛弧带,使地块不断扩大,震旦纪之前扬子地区已达到全部固结。形成面积较小的扬子板块。 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以后华南 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并使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浅海覆盖;华北为陆。
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性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 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使中生代的特提斯海变成巨大的山脉,更新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隆起高度达2000多米。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在始新世末至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并伴随着强裂褶皱,断裂及中酸性岩浆侵入;第二幕始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的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逆冲断层的推覆构造,导致大幅度的隆起、岩浆侵入;第三幕从更新世到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升,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续活动,一部分地区火山活动。喜马拉雅运动之后中国大陆全部固结,并形成自西向东逐步降低的地势。
《地史学》试题(七)(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分) 地层划分
根据地层的属性和特征,可以进行不同的地层划分,因此地层划分具有多重性 海侵超覆
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岸线向陆地方向迁移,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相变
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在空间上(横向)和时间上(纵向)的变化称为相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也把岩性的空间变化叫做相变。 地台区
槽台论者认为地台区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强烈褶皱的结晶基底,由较老的(8-6亿年以前)复杂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厚度较薄,未经变质,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构造变动较弱的沉
积盖层组成。 组
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组”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它可以由一种单一的岩性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性互层、夹层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而成。现代地层学中强调了组的基本层序,表明对于两种以上岩性组成的地层单位提出了更高、更客观的要求,组的上、下界必须是清楚的,它们可以是不整合的,也可以是岩性、岩相突变的界面。组的内部不能有不整合界面,组的厚度必须在1:5万的地质图上能反映出来,它的分布范围在1:5万地质图上能够表达,否则不宜建组,组以地名命名。 广西运动
广西(加里东)运动是发生在早古生代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二、判断对(+),错(-),以“A\\B”表示:(20分)
1.震旦纪时,华北地区海侵十分广泛。A(+)B(-)B
2.扬子地台区是晋宁运动之后形成的稳定地区。A(+)B(-)A 3.石炭纪是地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成煤期。A(+)B(-)A
4.寒武纪时三叶虫十分繁盛,因而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A(+)B(-)A
5.早古生代生物群的面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与陆生植物三者共同繁盛。 A(+)B(-)B
6.印支运动发生在三叠纪后期。A(+)B(-)B
7.华北地台具有18亿年前的褶皱基底。A(+)B(-)A 8.群是年代地层单位之一。A(+)B(-)B
9.寒武纪时,华北地区处于活动的地槽状态,地壳运动与岩浆活动十分强烈。A(+)B(-)B
10.晚古生代时爬行类的恐龙类十分繁盛,因而称之为恐龙的时代。A(+)B(-)B 三、回答问题
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它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15分)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属性(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界线应为等时面。 印支运动及其对中国东部地区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影响。(15分) 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3.简述中国东部地区寒武纪的地史特征。(20分) 滇东昆明附近下寒武统剖面(略)
寒武纪扬子地区海侵广泛,地层两分性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及碳酸盐岩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梅树村阶以小壳动物化石为准,包括梅树村组和筇竹寺组下部,筇竹寺组的古老三叶虫
Parabadiella.Eoredlichia等的出现和消失为上下界,沧浪铺阶是三叶虫繁盛阶段,Redlichia开始出现,并延续到早寒武纪未。龙王庙阶以油栉虫科大量消失为特征,并出现R.chinensis。组与阶在本标准剖面上是一致的,但离开标准剖面组的界线往往是穿时的。
梅树村组平行不整合于下伏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岩溶侵蚀面上,梅树村组下部磷块岩,混有陆源碎屑,并夹薄层白云岩,代表海侵开始属海侵体系域(TST),中部海绿石夹层为凝缩段,上部磷块岩及顶部白云岩属高水位体系域(HST),白云岩顶层面有明显的溶蚀沟及充填物,说明海平面曾短暂下降,是白云岩暴露的标志。
筇竹寺组底部20~30cm含磷硅质岩和海绿石粘土岩,夹蒙脱石粘土岩,是典型的凝缩段,其下部不含三叶虫的黑色粉砂岩是海侵体系域,上部富含三叶虫的灰质,褐黑色粉砂岩,向上变粗,属高水位体系域(HST)。沧浪铺组滨海砂岩是一个新的海侵开始,向上变细为砂页岩夹砂岩,属海侵体系域(TST),龙王庙组白云岩是高水位体系域的典型特征,因此本区下寒武统可划分为三个层序,组成一个二级旋回。 鄂西宜昌剖面(略)
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亦可分为四组: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同样构成一个二级旋回。中统覃家庙组由薄至中层白云岩组成,属纹层状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互层,在灰岩夹层中含少量Anomocarella厚190米。上统三游洞组为厚层白云岩,化石稀少,厚170米。其顶部已属奥陶系,中上寒武统形成一个二级旋回。
扬子区寒武纪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的陆表海,康滇古陆始终高出水面,并不断扩大,早寒武世两个层序在区内均可见到,以梅树村组为代表的第一个层序,自西向东变薄为钙质,硅质磷质沉积,第二个层序是扬子区最大海侵期,形成下部含磷硅质粘土岩和含镍、钒、铀的炭质粉砂质页岩——缺氧,滞流仅含漂游生物的海盆,上部高水位体系域空间分异明显,以东经105°±为界,西为砂泥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栖三叶虫为主,为近岸滨浅海沉积,东为陆源碎屑,变细,变少,碳酸盐岩增加,含底栖三叶虫及造礁古杯类生物,为清沏,温暖,富氧,盐度正常的陆表海。早寒武世末期为白云岩沉积。中,上统岩性分异不明显,由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西高东低,仍以105°(东经)为界,西部中寒武纪中晚期康滇古陆略有扩大,邻近古陆为夹砂岩的白云岩往东陆源物质减少,东部全为白云岩沉积,西部中、晚寒武世海侵扩大,海水略有加深,东部多为高能颗粒白云岩及核形石白云质灰岩。西部干热,川西南、黔北等地带见膏盐沉积。
总体上寒武纪扬子区为西略高东低缓倾斜的稳定类型陆表海。 华北地区除普遍缺失早寒武世早期沉积外,其余发育完整,化石丰富,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岩相稳定,属陆表海沉积,以山东张夏和河北唐山剖面为例,分析华北地区寒武纪地史特征。 早寒武世至中寒武世早期,沉积以泥岩为主的陆源碎屑,自下而上碳酸盐逐渐增多,泥裂、雨痕、岩盐晶模等暴露构造发育,还见有鱼骨状交错层理,说明其属干热气候的滨浅海环境,与基底太古界泰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属盆地初始沉降,海水侵入,沉积物充填,海平面逐渐上升退积序列,属海进体系域,中寒武世张夏期以鲕状灰岩沉积为主,含细粒海绿石,具波痕交错层理,属浅海高能环境,晚寒武世以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沉积为特征,反映暴风浪控制的潮间一潮下滨浅海环境。从中统张夏组至上统是一个进积型的序列,属高水位体系域,整个寒武系可划分为一个II级层序,代表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海平面升降,其内部自可划分出规模较小的一级层序。
华北地区寒武纪早中期是北高南低的陆表海,沧浪浦早期海侵从南古秦岭洋向北达到淮南、豫西、陕北陇县和宁夏贺县,后期海侵抵达燕山、辽南地区、馒头期沉积范围扩大到太行山、中条山一线和鄂尔多斯。中寒武世毛庄期、徐庄期海侵延伸到吕梁、贺兰一带。张夏期海侵显著扩大,古陆剩下陕北和内蒙的东胜地区,其余皆为稳定浅海碳酸盐沉积。
晚寒武世华北地区古地理有显著变化,南部淮南、豫西和晋南一带开始上升,形成以白云岩
为主的干旱气候潮上带为主的潮坪沉积。此时南高北低的地形与早一中寒武世呈翘板式变化。
《地史学》试题(八)(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12分) 沉积旋回;
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煤沉积中尤为显著。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出现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时,把它称为一个沉积旋回。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起点,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的反映,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括数个小旋回。
年代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以地层形成的时限(或地质时代)作为依据划分的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与统一的地质年表中的年代单位是相互对应的,可分为宇,界、系、统、阶,时带,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相对应。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强调等时性。
③地台;槽台论者认为地台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强烈褶皱的结晶基底,由较老的(8-6亿年以前)复杂的变质岩系组成,其上为厚度较薄,未经变质,岩性岩相比较稳定,构造变动较弱的沉积盖层组成。
④贡瓦纳古陆。
冈瓦纳古陆指古生代初或更早至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解体之前)存在于南半球统一的大陆,它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巴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和南极大陆。因具有相同的“古羊齿植物群”而得名。冈瓦纳植物群与欧美区植物群相对立,凡欧美区植物,在冈瓦纳都未发现。
2.写出下列地层符号或地层单位(4分)
①中新世 N1 ②更新世 Q1-3 ③K2 晚白垩世 ④Pt 元古宇 3.写出下列地层的地质时代(4分)
①长城系(Pt2c) ②沧浪辅组(?1l) ③阜宁组( ) ④嫩江组(K2n)
4.燕山运动发生于 侏罗纪、白垩纪 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 元古代末期(景儿峪组与下寒武统之间)时代。(2分)。
5.欧亚大陆在元古代末期有 古欧洲、古西佰利亚、古中国 古陆,其间及周围有 重要的地槽区。
6.我国最大的假整合面发生在 华北 地区, 下奥陶统马家沟 组与上石炭统本溪 组之间,缺失 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 地层。(4分)
7.我国第四纪冰期由老到新可划分为 红崖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 。(5分)
8.中国大陆在地质发展中地壳活动程度东西方向有很大区别以 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
为界。西部地壳 为稳定的大型盆地 。东部 为强烈构造-岩浆活动 后者又以 古秦岭洋为界,华北 为陆 华南 为海 。(6分)
9.我国主要的含煤层位主要分布在 1C-P,2 T3-J1,3K1,4R 时代。主要分布在 1-华北、华南;2-南方、华北;鄂尔多斯;3-东北;4-东北、云南、桂西百色等地区。(4分)
10.因为馒头组中含Redlicha chinensis 化石故可与滇东 龙王庙 组相当,说明当时海浸方向自 南侧古秦岭洋 到 华北太行山、中条山一线和鄂尔多斯、阿拉善西缘及南缘 。(3分) 问答题
试述松辽盆地的地质发展历史。(15分) 断 陷盆地的形成
1)地壳回沉和盆地初始沉降
辽西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是晚侏罗世该地区火山喷发后,地壳的回沉,底部为盆地初始沉降形成的砂砾岩,往上为黄绿色粉砂岩、灰黑色页岩夹含油页岩,属湖泊沉积,产著名E-E-L动物群和淡水软体动物,与底部平行不整合接触, 2)盆地加速沉降和扩展
下白垩统中、下部为沙海组,阜新组为大型湖泊沼泽砂泥岩含煤沉积,是我国白垩纪重要的成煤区。
3)盆地萎缩与迁移
下白垩统上部孙家湾组为冲积相的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砂页岩,表明盆地被充填萎缩封闭。孙家湾组与下伏阜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燕山运动II幕。 4)大型凹陷盆地的形成
燕山运动II幕引起我国东部古地理格局的重大变化,早白垩世晚期新的大型坳陷盆地转换至松辽盆地,形成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松花江群。松花江群下伏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在层序、化石组合、磁性地层上部可与辽西对比,松花江群泉头组在横向追索与孙家湾组可直接相连。在气候上同属干热气候,与全球气候最高温度的阿尔布期暖热气候一致。
青山口期、盆地加速沉降,水体加深,海泛型动物化石出现,沉积了一套黑色泥,页岩,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油页岩,菱铁矿透镜体,产淡水半咸水无脊椎动物、鲨鱼牙和半咸水鱼类化石。青山口期后盆地一度抬升,往上姚家组棕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绿、灰白色粉砂岩,水体变浅。往上嫩江组水体进一步加深,并发生海泛,形成以灰黑色,灰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油页岩,粉砂岩的湖泊沉积,含淡水及半咸水动物化石。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成煤期重要的聚煤区,上白垩统是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 松辽盆地白垩系由7个湖水进退构成的陆相沉积层序。最大水进期位于青山口底部和嫩江组下部的代表深湖——半深湖沉积的油页岩,菱铁矿结构条带(凝缩段)其中含有半咸水动物化石的层段,说明曾有短期海泛作用,与广海连接。 5)盆地萎缩变形
松花江群上部四方台组、明水组为棕红色、杂色砂、泥岩夹砾岩等冲积沉积物,表明盆地被填满。随后发生变形,与上覆第三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试述华北地台地质发展中的几大地质事件。(20分)
华北地台基底形成于早元古代末期(17亿年前晋宁运动)中元古代形成地台的似盖层(芹峪运动)。地台盖层由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组成。在地台发展阶段中,早期(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差异升降运动十分明显。常常形成大型长条状隆起与之相伴的条形强烈沉降地带。中期(古生代)是典型的地台发展阶段,地台以总体升降运动为特征。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从中奥陶世至下石炭世因上隆为陆,遭受长期的剥蚀而形成一个大的沉积间断。晚石炭世开始海侵,早二叠世结束海侵。晚期(中、新生代)地台活动性明显增强,不仅表现在中生代以来地台内部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增强还表现为燕山运动使地台盖层遭受了较强烈的构造变形,并伴随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中酸性岩浆侵入。新生代继承了这种活动性。
3.分析下列剖面回答
①根据化石确定各组的时代;
②根据岩性及化石分析其沉积环境 ③分析该区从老到新的地质发展历史 ④此剖面应属于哪个构造单位?
《地史学》试题(九)(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分) 1、超覆
由于地壳下降或沉积盆地扩展,时代较新的地层或沉积岩层其分布范围超越了时代较老的地层或沉积岩层,直接覆盖在古侵蚀面上。
地槽旋回
槽台论者将地槽从开始形成坳陷,继之强烈沉降到地槽回返闭合,褶皱上升形成山系的演化过程称为地槽旋回。 沉积岩相
沉积岩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复理石建造
复理石建造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二、选择题:(将括号内正确答案下面划一实线表示)(7分)
1.下寒武统的重要三叶虫化石有(蝙蝠、古油栉虫、毕雷氏虫、莱德利基虫)。 2.纪、代、组、阶、界是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单位。
3.我国冰川作用的遗迹主要见于(石炭纪、震旦纪、泥盆纪、侏罗纪、第四纪)。
4.中生代植物群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石松纲、节蕨纲、松柏纲、苏铁纲、银杏纲、种子蕨纲、真蕨纲)。
5.我国南方重要的含磷层位有(中寒武统谭家庙组、下震旦统莲沱组、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龙王庙阶、下寒武统梅树树阶)。
6.潘加亚泛大陆形成于(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末);而泛大陆的分裂群体大约开始于(晚石碳世、晚三叠世、第三纪)。
7.形成我国现代地貌轮廓雏形的一次重要构造运动是(广西运动、雪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燕山运动)。
三、是非题:(如果意正确在括号内用“+”表示,不正确“-”表示)(8分) 1.鲕绿泥石是陆相沉积的标型矿物。( — )
2.滨海砾岩的砾石排列方向一般长轴垂直于海岸方向。( — )
3.海侵序列在垂直剖面上可看到沉积物由下而上发生由粗到细的变化。( + ) 4.沉积厚度愈大,水体的深度也愈大。( — ) 5.泥盆纪时鱼类繁盛,因此泥盆纪被称为鱼类时代。( + ) 6.岩相分布呈同心环节带状分布是滨海相沉积的典型特征。( — ) 7.年代地层单位的界面有时也表现有穿时。( — )
8.祁连山早古生代褶皱带的基底为早古代及更老的地层组成。( + )
四、填空:(25分)
1.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 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 ;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 角度不整合。(2分)
2.埃迪卡拉动物群是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遗迹 化石;它出现的层位是 上震旦统;而寒武系底部以大量出现 小壳动物群 化石为特征。(4分)
3.从生物界的部面貌来看,早古生代是一个 带壳海生无脊椎动物 极其繁盛的时代;而晚古生代生物界形成了 脊椎动物登陆与演化;陆地森林出现 的局面;中生代生物界的突出特点是陆生脊椎动物发展和恐龙时代 (4分) 4.中生代我国地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东西分异 。它具体表现在太行山——雪峰山以东 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 ;而以西 大型稳定的内陆盆地 。(6分)
5.笔石相是 指以含有丰富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 为特征的一种生物相,反映的是深水静水由黑色页岩 构成
的海底缺氧还原环境;而壳相反映的是 开阔的浅海或台地 的环境。(5分)
6.地层划分与对比工作中可作为标志层的岩层应具备以下条件 岩性特殊、 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的岩层或矿层 (4分)
五、据下列地层资料逐层进行岩相分析。(14分) 层号 岩性描述 环境 气候
1 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炭质泥岩及薄煤层、含格脉蕨、网脉蕨等植物化石。 近海盆地或三角洲平原湖泊沼泽 温暖潮湿
2 灰色砂岩、黑色页岩夹煤层、含云南蛤、缅甸蛤。 海陆交互相 温暖潮湿 3 灰色页岩、灰绿色砂页岩夹泥灰岩、含粗菊石、海燕蛤。 正常浅海 温暖 4 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少量翅蛤。 潮上坪 炎热干旱
5 紫红色、灰绿色页岩、泥灰岩、产蛇菊石、克氏蛤。 滨浅海潮间潮下带 炎热半干旱
6 黄白色砂岩具单向斜层理、产硅化木。 河流点沙坝沉积 正常
7 紫红色凝灰质砂页岩、粉砂岩、含狼鳍鱼叶肢介、昆虫。 内陆盆地湖泊 温热
六、根据寒武系柱状剖面对比图,填写下表:(6分) 古地理环境 古构造环境 扬子区 浅海 稳定陆壳板块 江南区 半深海深水还原非补偿 大陆边缘过渡壳(活动区) 华南区 深海(小洋盆) 复杂岛海活动区
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广西运动、印支运动分别在何时发生,对我国东部地区地史发展都有何重要影响。(12分)
吕梁运动:发生在25亿年——华北陆核的形成。
晋宁运动:发生在18亿年——华北原始陆壳板块的形成。
广西运动:发生在409百万年——广西(加里东)运动使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形成了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有陆相泥盆系外,华南其它地区为遭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以后华南 成为统一的陆壳板块,并使中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发生变化——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浅海覆盖;华北为陆。 印支运动:发生在230百万年——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引起我国南方普遍海退和中国大陆的形成。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东部地区三叠纪以前以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古地理格局从此结束;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边缘之间的斜向俯冲,激发了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与西侧的大型稳定内陆盆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印支运动以后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八、根据所提供的岩相古地理图及二叠系柱状剖面对比图。简单叙述华南早二叠世早期(栖霞期)、早二叠世晚期(茅口期)、晚二叠世早期(龙潭组)、晚二叠世晚期(长兴期)的岩相古地理概况。(20分)
《地史学》试题(十)(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25)
1.国际性显生宇系一级地层单位中
二分统的系有 石炭系,白垩系,第四系 三分统的系有 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 五分统的系有 第三系 (地层符号示之)
2.滨海沉积带可分为 潮上 带 潮间 带 潮下 带竹叶状灰岩(砾状灰岩)常发育于 潮间,潮下 带中。
3.华北地台结晶(变质)基底以 阜平群(Ar2f) 、 龙泉关群(Ar2l) 、 五台群(Ar3w) 、 滹沱群(Pt1h)为代表。早期沉积盖层有 长城群(Pt2c) 、 蓟县群(Pt2j) 、 清白口(Pt3q) 群(系),其内可划分 常州沟组(Pt2ch),串岭沟组(Pt2cu),团山子组(Pt2t),大红峪组(Pt2d),高于庄组(Pt2g),杨庄组(Pt2y), 雾迷山组(Pt2w),洪水庄组(Pt2h),铁岭组(Pt2),下马岭组(Pt3x),龙山组(Pt3l),景儿峪(Pt3j)组。(可注地层符号)。
4.第三纪生物的特点是 哺乳动物 与 被子植物 特别繁盛,古动物中 恐龙与 菊石,箭石 在白垩纪末全部绝迹。
5.生物界的变革在三叠系,无脊椎古生物 四射珊瑚 , ,床板珊瑚 ,全部绝灭,代之而起为 六射珊瑚 , 菊石 , 双壳类 大发展。 二、概念选择题(10)[用======把正确概念划下] 1.工蕨只出现在(S3)、(D1)、(D2)、(D3)
2.中国最大型沉积或沉积变质铁矿类型是(鞍山式)(宣龙式)(宁乡式)([宁芜式]。 3.华北有名的G层铝土矿发育在(C2)、(C3)、(P1)、(P2)底部。
4.目前我国最高的产油层位在(J3)(K1)(K2)(N)。 5.礁相灰岩只发育在(滨海)、(浅海)、(半深海)(三角洲)。 三、连接题(10)(用——线把标准层与对应层位连接)。 十字笔石(O1) T1 帽子峰组 弓石燕(D3) P2 新厂组(O1) 东方石燕(D1) D3 龙潭组(P2) 瓣轮叶(P2) D1 那高岭组(T1) 假乌拉珊瑚(C1) O1 大冶群(T1) 克氏蛤(T1) C1 金鸡组 香港菊石(J1) J1 岩关阶(C1) 四、名词解析(15)(简要说明) 群的涵义
“群”是比组高一级的地层单位,群内可以包含一个以上的组,或者由厚度巨大,内部难于划分岩性相似的地层单独建群(不分组)。群内的“组”必须是岩性变质程度相近,成因相关的‘组’组合而成。群的顶、底界一般为不整合面或岩性的突变面。群必要时可划分为几个亚群;有共同特征的几个群也可合并为一个超群,群不是一个必须划分的地层单位,群以地方名称命名。
印支运动
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又称T、P、N动物群是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的双壳类动物群,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一褶珠蚌(Plicatounio)一日本蚌(Nippononaia)为代表,简称T-P-N动物群。 五台群
出露于吕梁山、五台山、太行山北部等地区。命名地点在山西省五台县。由厚度巨大的变粒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为主,并有二云母片岩、石榴石黑云片岩、蓝晶片岩,有时相变为各种片麻岩。中下部有时见有沉积变质铁矿。五台群的变质年龄为20.5亿年 五、分析题(25分)
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类型是什么? 海陆过渡相的典型代表是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地处河流入海口,形成尖头向陆的大型锥状沉积体。三角洲水动力条件复杂,既受河流作用的影响,又受海盆波浪,潮汐,岸流作用的影响,因受控因素的差别可以形成形态各异的三角洲相沉积体。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河控三角洲,形成岛足状或朵状三角洲,以波浪为主的浪控三角洲,形成向海凸出的弧状堆积体;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潮控三角洲,其特征是形成喇叭状的分流河口,与退潮流大致平行的,呈放射状分布的指状潮沙脊。
三角洲自陆向海分为三个带:
三角洲平原带,为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由分流河道和洪水泛滥作用的沉积物组成,主要有湖泊,沼泽等亚相,分流河道与河流沉积相似,是一个向上变细的层序,底部由含砾砂岩组成,与下伏岩层冲刷接触,向上为具槽状交错层理的砂岩,规模(厚度)向上变小,顶部为小流水波痕交错层理的粉砂岩,再往上为湖沼沉积的细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三角洲平原70%以上被沼泽覆盖,是成煤环境。 三角洲前缘为潮下浪基面以上的三角洲水下部分,由下而上沉积物颗粒变粗,沉积层理规模(厚度)变大,具有典型的契状交错层理,可以含有陆,海两种类型的生物化石,由河口坝、远砂坝、分流间湾等亚相组成。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前方浪基面以下,属加厚的海底沉积,以悬浮沉积为主,粉砂质与泥质互层,前者是河流洪泛期带来的沉积物。前三角洲沉积物颜色较深,富含有机质及生物化石。是重要的生油岩。
我国东部白垩系沉积有何特点?
中国东部白垩纪是第二沉降带形成的时期。主要有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辽西盆地早白垩世早期是晚侏罗世该地区火山喷发后,地壳的回沉,底部为盆地初始沉降形成的砂砾岩,往上为黄绿色粉砂岩、灰黑色页岩夹含油页岩,属湖泊沉积,产著名E-E-L动物群和淡水软体动物,与底部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上下白垩统中、下部为沙海组,阜新组为大型湖泊沼泽砂泥岩含煤沉积,是我国白垩纪重要的成煤区。 下白垩统上部孙家湾组为冲积相的紫红色砂砾岩为主,夹砂页岩,表明盆地被充填萎缩封闭。孙家湾组与下伏阜新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代表燕山运动II幕。其后大型坳陷盆地转换至松辽盆地,形成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松花江群。松花江群下伏早白垩世含煤岩系,在层序、化石组合、磁性地层上部可与辽西对比,松花江群泉头组在横向追索与孙家湾组可直接相连。在气候上同属干热气候,与全球气候最高温度的阿尔布期暖热气候一致。
青山口期、盆地加速沉降,水体加深,海泛型动物化石出现,沉积了一套黑色泥,页岩,夹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油页岩,菱铁矿透镜体,产淡水半咸水无脊椎动物、鲨鱼牙和半咸水鱼类化石。青山口期后盆地一度抬升,往上姚家组棕红色泥岩为主夹灰绿、灰白色粉砂岩,水体变浅。往上嫩江组水体进一步加深,并发生海泛,形成以灰黑色,灰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油页岩,粉砂岩的湖泊沉积,含淡水及半咸水动物化石。
上白垩统松花江群上部四方台组与明水组是一套河流冲积相的综红色,杂色泥、页岩,夹砾岩、砂岩及少量黑色泥岩,代表盆地被充填后形成的冲积平原沉积。 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成煤期重要的聚煤区,上白垩统是我国最重要的含油岩系。 松辽盆地白垩系由7个湖水进退构成的陆相沉积层序。最大水进期位于青山口底部和嫩江组下部的代表深湖——半深湖沉积的油页岩,菱铁矿结构条带(凝缩段)其中含有半咸水动物化石的层段,说明曾有短期海泛作用,与广海连接。
此外,华北一苏北盆地以红色及杂色湖泊——冲积平原沉积为主,夹有火山岩,而江汉盆地以红色膏盐沉积为特征,为河湖碎屑岩沉积夹膏盐层,粤北发育晚白垩世小型盆地,以南雄为代表属以河湖环境的红色粗碎屑沉积为主,富产恐龙蛋化石。
六、图解题(15分)
1.在下列年限上,填上显生宙八个纪的时限(准确至百万年my)
2.在下示广东X地构造旋回简图上标出各构造运动阶段( )内。并说明ra、rb、rc三岩体的时代(旋回归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