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只是处于世界的下游水平。本文主要分析光伏产业在国际贸易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发展中和以后将要面临的挑战,为光伏产业长远的进步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字:光伏产业 国际贸易 贸易摩擦 挑战
一、背景介绍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常规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支持。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法规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光伏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最近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由1997年的125.8MWP增加到2007年的4000.05MWP,年平均增长率为41.3%,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9.5%。光伏产业已成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并且由于太阳能是一种便捷的可再生能源,光伏产
业的高速发展态势在未来10—15年还将持续下去。虽然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国际贸易方面,各种反倾销案例也对发展起到了束缚作用。在2009年,我国光伏产业却遭受到了以德国为首的太阳能公司发起的申请对其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行动,对于我国新兴的光伏企业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二、我国遭受众多贸易摩擦的原因 中国一直是一个容易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是何种原因导致了中国遭受如此众多的贸易摩擦事件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标志着自由贸易主义创立,许多西方经济学家都承认自由贸易是合理和正确的,即自由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各国的实践却表明,贸易自由化是一个过程,也就是在贸易保护程度上需要经历一个由高到低的演进过程。这一理论成为了国际贸易摩擦的理论根源。第二,全球经济低速增长,
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存在,以及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是产生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第三,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出于政治方面的需求,对我国部分产业实行遏制,从而达到为中国经济发展障碍,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政治目的。
三、贸易摩擦对我国光伏产业的积极作用 反倾销措施的成功实施,将使中国光伏企业受到贸易摩擦带来的巨大的冲击。但是,在消极影响的背后,国际贸易摩擦有没有积极作用呢?积极作用也是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中国而言,贸易保护的存在,可以使得我国加快光伏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我国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对于欧美进口国而言,可以通过适度的贸易保护延缓国内光伏产业的衰退,保护国内较为幼稚的产业,使国民经济免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保证国内经济稳定;第三、对于整个国际经济体系而言,贸易摩擦使国际贸易中隐藏着的不平等竞争暴露出来,并通过双边磋商和国际有关组织的协调,最终使国际贸易秩序归于
相对公平,保障一定的自由竞争,推进技术开发和资源有效配置。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国际贸易摩擦以及贸易保护,既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
四、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面讲的贸易摩擦问题,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贸易中还面临着不少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1.目前全球产业链上表现出来的是“依附性发展格局”。在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产业链的垂直分离使价值创造活动逐步成为跨越地理空间、不同区域内的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嵌入到全球光伏产业链的分工格局之中。但从国内光伏产业链内部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光伏产业链最末端的“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多晶硅生产处于落后的状况,特别是在电耗及循环工艺控制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而太阳能光伏技术整体水平不高,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长期来看,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形成了“两头在
外”的发展模式,即90%以上的硅材料依赖进口,90%以上的产品依赖出口,形成了对全球产业链的“依附性发展格局”。这种产业链发展的“依附性”状况,使得多晶硅原材料高价进口,产成品出口价格受制于国外,最终国内光伏企业仅承担了产业链中高污染、高耗能的后端生产环节,企业抗风性能力较弱,成为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2.产业与市场倒挂。产在国内,销在国外。近几年,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与中国巨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相比,中国太阳能市场发展却极为缓慢,且商业应用占半,2007年累计装机容量仅有10万千兆,不足全球的1%,与其生产大国的地位相差甚远。当前,我国约九成以上靠消耗能源和资源制造的太阳能电池主要应用于出口,而与海外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应用相对滞后,内需不足。可见,中国的光伏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原料和销售市场主要都在国外,产业与市场倒挂现象严重,“有产业,没市场”问题突出。
3.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近
几年来,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很多省、市乃至县都把光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光伏产业投资出现了“潮涌现象”,在区域产业布局方面产生了“同构现象”。特别是高纯多晶硅制造产业,在高暴利的驱动下及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下,目前全国有34个省市在进行多晶硅及光伏产业生产,中国多晶硅产能2006年占世界产能不到l%,2007年扩大到约占世界产能的8%。但是目前国内千吨级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生产出的高纯硅材料技术指标普遍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而且国内大部分已建和在建项目对尾气回收和副产物处理等技术尚未完全吃透,也为未来发展埋下隐患。伴随着投资上的“潮涌现象”,并未能有利于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反,大量仿制流行,与国际上的技术差距难以缩小,加之国内光伏产品大众接受程度不够高,国内市场较小,可能会产生产能过剩现象。
五、对于贸易摩擦的应对措施
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促进其成长呢?首先,我国立法部门应该加强外贸方面的立法,
以便使执法部门对外贸企业进行监督执法时有法可依,执法部门也应该严格执法。同时,政府也应该因势利导,制定一些有利于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这样可以把问题消灭在国内,更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其次,构建出口产品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以反倾销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例,反倾销调查是一个有众多前提条件的行政调查程序。一般说来,国外某一行业对进口产品提出反倾销调查前,大约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准备有关申诉的材料,这段时间总会有些征兆表现出来,因此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建立了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就可以通过减少出口、提高价格、协商谈判等方式避免外国提出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最后,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要善于利用WTO的规则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在国内光伏产业自觉运用国际法律规章和规则,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国际贸易—劳工问题的历史、冲突和应对》 2. 《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3. 《浅析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对策—以中国光伏产业遭遇欧盟“双反”调查为例》 4. 《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论及发展路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