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管理的原则有以下⼏个:
原则⼀:组织结构应该以产出为中⼼,⽽不是以任务为中⼼
以任务为中⼼就是以⽬标为中⼼,将任务分解成⼀个个⽬标,分解实现,这会降低流程的系统性,任务其实就是⼀个整体,如果分解,会降低任务的效率,当然我认为,这个原则是针对于不⼤的任务⽽⾔,⽐如调查⼀项产品的满意度,任务不⼤,可以⽤该原则来适⽤;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将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专业⼈员 完成的⼯作环节集成起来,合并成单⼀任务,由单个⼈完成。
原则⼆:让那些需要得到流程产出的⼈⾃⼰执⾏流程
俗话说事不关⼰⾼⾼挂起,当这个事是你的话,你肯定就上⼼了,所以这条原则很好理解,这条流程服务谁,谁就去推动流程的执⾏。
原则三:将信息处理⼯作纳⼊产⽣这些信息的实际⼯作中去
信息到达时应及时处理,⽐如⼀个客服在接到客户的投诉举报信息时,由于没有权利处理,需要找到领导审批,领导研究后再给出解决⽅案,这对于信息没有做到及时处理的效果,投诉举报信息是⼀个顾客的怨⽓,必须及时得到疏导才可以;只有当客服有权去直接处理这条信息时,客户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事化⼩,⼩事化了。原则四:将各地分散的资源视为⼀体
现在很多⼤集团有很多事业部和分公司,是属于多部门型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的弊端就是不够灵活,现在利⽤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异地的各种管理,数据信息的共享。⽐如分公司的采购部需要采购⼀批原材料,虽然放权给分公司采购能够体现⼀些灵活性,但是采购的规模效益享受不到,采⽤信息化的信息共享,将分公司的采购信息集中到集团,既可以享受到规模效益,⼜能提⾼供应商的积极性,提⾼发货速度等好处。原则五:将并⾏⼯作联系起来,⽽不仅仅是联系产出
将⼤型的⼯作进⾏并⾏实施,⽐如利⽤两个独⽴的部门做⼀项⼯作中的不同部分,之后再进⾏整合,这种模式叫做并⾏⼯程(CE),这也是缩短开发周期的有效⽅法。
原则六:使决策点位于⼯作执⾏的地⽅,在业务流程中建⽴控制程序
在⼤多数企业中,⼯作的执⾏者、监控者和决策者都是严格分开的,这是基于“⼀线员⼯既没时间也没⾜够的知识和眼界去做决策”的传统假设,⽽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全能够拓展⼈们的知识,⼀线员⼯完全可以⾃⾏决策,这⼀原则能够提⾼组织的效率,提⾼员⼯的主动性,当然我认为,注重效率的同时也要看这个员⼯的知识积累程度,只有达到了做决策的程度,我们就可以⼤胆放权了。原则七:流程多样化
现在市场是多变的,客户的需求也是千奇百态的,我们的流程也要适应客户的变化,“拥抱变化”这⼀点同样在流程管理是很重要的,做事分轻重缓急,如果都统⼀⽤同⼀套流程,那肯定⽆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举个例⼦,⼤的客户拿货⾛的是正规的审批流程,报价、下订单、发货、验收等。⼩的客户可等不及,他们就想着⼀⼿交钱⼀⼿交货,上⾯那段繁琐的流程显然是不适⽤的,我们可以采取窗⼝的模式,让他们付完款直接去提货即可,这样就满⾜了⼩客户的速度需求。当然,流程多样化并不等于流程多种化,种类多并不⼀定能满⾜市场多样性的需求,不要⼀味的增加流程数量、原则⼋:单点接触客户
这个很容易理解,对客户的问题只要在公司中有⼀个⼈负责就好了,售前就是销售经理对接,售后就是客服对接,以解决客户问题、满⾜客户需求为主。原则九:从信息来源地⼀次性的获取信息
采集信息⼀定要⼀次性采集个够!“让我⼀次爱个够!”利⽤任何快捷的⽅式记录所需要的信息,⽐如⼿机APP等,这对于数据的时效性是有很⼤帮助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